乔豪杰,宫 卿
(兖矿国泰化工有限公司 醋酸车间,山东 滕州 277527)
吸收甲醇送料泵超电流分析核算
乔豪杰,宫 卿
(兖矿国泰化工有限公司 醋酸车间,山东 滕州 277527)
某公司吸收甲醇送料泵在投用后,频繁出现超电流的情况,严重影响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本文对泵超电流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核算,提出整改措施并进行实施,有效避免了高速泵电流过高。维护了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吸收甲醇送料泵;高速泵;电流;叶轮
吸收甲醇送料泵为甲醇羰基合成醋酸工艺吸收工段的重点设备。把在吸收工段吸收过碘甲烷的甲醇送回反应釜。该泵为某公司在2007年采购的旧的美国胜达因公司生产的LMV312Z型高速泵,2014年安装投入运行。
其泵的具体参数见表1。
表1 泵参数数据表
泵齿轮箱的具体参数见表2。
表2 电机参数数据表
吸收甲醇送料泵车间在2014年4月组装完毕,安装后运行正常,其电机电流在82A-85A左右,输出流量在11~12m3/h。随着泵的运行,其效能逐渐下降,电流逐渐提高, 吸收甲醇送料泵的用电量在2016年1月份至3月份之间缓慢升高,均超过电机的额定电流。并且在3月29日电流达到93A,导致泵超电流跳车。
吸收甲醇进料泵长期在接近甚至超过额定功率下运行,会使得电机定子线圈温度升高,造成电机的使用寿命降低。频繁跳车也影响醋酸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 。
3.1 密度变化
用密度计对输送介质取样用密度计进行检测,发现介质密度未出现明显波动。详见表3。
表3 密度测量结果
3.2 泵汽蚀
吸收甲醇送料泵因超电流跳车后拆卸发现,吸收甲醇送料泵和泵壳出现了汽蚀(见图1),车间设备人员对其更换后,发现泵电流略有降低,II2501显示其值为85-87A左右,电流有下降,单幅度较小。经小组讨论,把泵汽蚀归不是造成吸收甲醇送料泵用电量电流过高的主要原因。
图1 汽蚀的泵盖
3.3 泵壳及泵盖材质不合要求
吸收甲醇送料泵泵壳及泵盖原为碳钢,在2014年开车不足1个月,其泵壳及泵盖出现严重腐蚀(详见图2、图3),造成流道扩大,从而出现用电量急剧上升的情况,车间把对泵壳及泵盖材质升级到316L材质,升级后泵壳和泵盖未再腐蚀,满足泵的实际需求,因此泵壳及泵盖的材质是合适的。
图2 原碳钢泵壳
图3 原碳钢泵盖
3.4 叶轮直径较大
吸收甲醇送料泵叶轮测量其直径为115mm,输出轴转速为14150RPM。在高速轴转速恒定的条件下,其叶轮直径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输出液体的速度,影响泵的扬程。根据泵的铭牌,吸收甲醇送料泵扬程为452.05m,但实际上吸收甲醇送料泵运行时,其出口压力达到4.8MPa,远超其规定扬程。根据泵功率与流量扬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如果扬程过高,会造成泵功率增大,导致泵电流过高。因此叶轮直径过大为要因。
测量拆卸下的吸收甲醇送料泵叶轮进行,发现其直径为115mm。同时查找运行记录,发现吸收甲醇送料泵的出口压力为4.8MPa。经过咨询工艺技术人员:吸收甲醇送料泵输送甲醇液体至反应釜,因此泵出口压力只要大于3.4MPa就能满足使用需求。
根据高速泵理论扬程计算公式1和叶轮端速计算公式2,对其扬程进行核算:
公式1 :
公式2:
得其实际扬程为:
远超其铭牌上标示的扬程420.05m。
根据离心泵切割定律:
同时为了保证与其他高速泵的通用性,选用直径为110mm的叶轮,其扬程为719m,其功率将为原来的0.875倍。因此:根据1~6月份吸收甲醇送料泵电流最高达到93A计算,改造后最高电流为81.39A;流量为10.52~11.48m3/h之间,出口压力4.6MPa左右。满足泵实际需求。
根据实际工艺需求,需要把吸收甲醇送料泵的叶轮直径由115mm缩小至110mm。
吸收甲醇送料泵叶轮为开式叶轮,在加工前需制作叶轮假轴加工及叶轮固定螺栓,以固定叶轮。本次加工选用旧高速泵高速轴做假轴,然后加工诱导轮单头螺钉作叶轮固定螺栓,然后对叶轮进行加工(见图4)。加工前后叶轮对比见图5。
图4 对叶轮进行固定图示
图5 未加工和加工后的叶轮
图6 DCS数据截图
从控制室截取DCS数据数据见图6,可以看出吸收甲醇送料泵的电流最高为81.5A,电流平均值80.8A左右,达到了预期目的。
对吸收甲醇送料泵叶轮进行加工,有效降低了泵的电流,避免了吸收甲醇送料泵因超电流而跳车,保证了系统的安全稳定生产,也保护了设备自身处于良好的工况,为下一步提质改造奠定了基础。
[1] 胜达因原装备件和服务部.美国胜达因公司单极高转速离心泵说明书[M].上海:美国胜达因公司上海代表处,2008:25.
[2] 江腊涛,许 砚,颜文军.离心泵叶轮切割定律的试验研究[J].水泵技术,2017(02):27-30.
(本文文献格式:乔豪杰,宫卿.吸收甲醇送料泵超电流分析核算[J].山东化工,2017,46(20):117-118,122.)
2017-08-26
乔豪杰(1981—),河南襄城人,设备工程师,2005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机械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现在从事设备管理与控制。
TQ051.21
A
1008-021X(2017)20-01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