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门楣上的千年文脉

2017-11-29 08:27撰文莹光
中华民居 2017年5期
关键词:匾额

撰文莹光

匾额,门楣上的千年文脉

撰文莹光

匾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道集文学、书法、雕刻、政治、历史、风俗、礼仪等多种文化表现形式于一身的特殊风景。千百年来,它高悬于门楣上,俯瞰着尘世,于尺寸之间,寥寥数字,指点江山,抒情言志,警醒世人。如今,历史的风霜早已沁入它的肌理,文化的流光已在笔画之间暗淡。匆忙的我们,或许是时候抬头,去看看匾额中流淌的千年文脉,那是我们骨子里、血脉里蕴藏的文化。

北京故宫北门,即神武门,上檐悬挂着用满文和汉文题写的“神武门”竖匾,门楣上挂有郭沫若题写的“故宫博物院”巨大石匾。

建筑的眼睛

古时的中国,“堂不设匾,犹人无面目”,整个社会“无处不匾、无室不匾”。那时的匾额是被仰视的存在。它被广泛用于宫殿、牌坊、寺庙、商号、民宅等建筑的高处和中央,被视为整个建筑的点睛之笔。其看似只是一块写上大字的板,但内里却大有乾坤:中国的历史、文学、书法、雕刻、风俗、礼仪等的发展和变化皆可从中窥见。宫殿、庙宇因之华丽庄重,书香门第因之文雅有道,田园山居因之意趣脱俗。

而如今,匾额带着它充满古意的名字,在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中,或沦为商业招牌,或隐身在博物馆和传统建筑中,基本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即便是文物保护观念日渐浓厚的现在,在古建筑的各个构件中它也是不起眼的那一类。

曾经有几多辉煌,如今就显几分寂寥。这句话透着些许凄楚,却也道出了匾额发展的历史轨迹。

匾额,也叫扁牍、牌额、牌匾,一般挂在门楣上方、屋檐下方,或者厅堂的高处,是用来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志趣、情感之类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的种类不仅有室外匾和室内匾之分,而且也有木质、石质、砖质、纸绢、灰塑之分。并且,随着周边环境和人们审美的变化,匾额的形状也丰富多彩起来,除了横匾和竖扁外,还衍生出手卷匾、蝙蝠匾、虚白额匾和册页匾等多种异形匾。

“天下第一关”匾额悬挂在山海关东门镇东门上,长约5米,高约1.5米,相传是明代进士、山海关人萧显所题。

匾额究竟源于何时,目前还未有定论。《说文解字》中记载:“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认为“署门户之文”指的是写在门户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是用“秦书八体”(秦代通行的八种书体)中的第六种—署书写的。而署书通常被认为是专用于封缄和官署匾牌上的一种文字。由此可推断,在秦代就有了写在门户上的匾额。这时候的匾额一般是朝廷和官府用于区别于不同建筑的标识物。

但一般认为有文献记载的我国最早出现的匾额是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丞相萧何所题的“苍龙”和“白虎”两匾。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写道:“汉高六年萧何所定,以题苍龙、白虎二阙。”汉朝的匾额已经不单单用来标示建筑的名称,已经开始有了教化、嘉奖的功能,但仍是特权阶级的产物,没有官府的允许不可随意悬挂。

到了唐代,虽然多数匾额还是被用来歌颂皇权或装饰宫苑,但是随着诗歌、书法等的繁荣,匾额也深受影响,更加讲究内容和书写质量。一些宫殿和寺庙开始邀请书法名家为匾额执笔,一些贵族和高官也开始在家中悬挂匾额。唐代的吏部尚书、书法大家颜真卿写的《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一文中讨论了碑额题写书法的要点,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匾额书法已经很重视。

手卷匾

蝙蝠匾

荷叶匾

匾额看似只是一块写上大字的板,但内里却大有乾坤:中国的历史、文学、书法、雕刻、风俗、礼仪等的发展和变化皆可从中窥见。

宋代是中国文学艺术和商业都飞速发展的朝代。匾额终于冲破层层桎梏,走进各行各业。它不仅被悬挂在各类建筑和宫苑之上,更成为商业招牌被大量应用。宋代李诫编修的《李明仲营造法式三十六卷》中把匾额当作建筑里的一门技艺专门叙述,由此可见匾额在宋代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文化艺术品。

等到明清时期,匾额迎来了发展的繁盛期,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功用也不断增加。从壮丽的皇家建筑,到幽静的寺庙观宇;从清新雅致的山水园林,到家风淳厚的深宅院落;从繁华喧闹的商业街市,到大隐隐于市的书院斋号,都可以看到匾额的身影。这时的匾额不再是单纯的建筑构件,而成为人们抒情言志和嘉奖贤德、表达祝福的载体,更成为一种身份、地位、品位、文化的象征。

清代著名戏曲创作家和理论家李渔撰写的养生学著作《闲情偶寄》中就用了近两千字来介绍匾额的来历和规矩:“堂联斋匾,非有成规。不过前人赠人以言,多则书于卷轴,少则挥诸扇头;若止一二字、三四字,以及偶语一联,因其太少也,便面难书,方策不满,不得已而大书于木。彼受之者,因其坚巨难藏,不便纳之笥中,欲举以示人,又不便出诸怀袖,亦不得已而悬之中堂,使人共见。”

近代的中国战乱不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许多精美的、有历史价值的匾额被损毁和抢夺。而如今,人们居住需求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少匾额在老屋、祠堂拆建中被损毁,只有部分商业老字号、古建筑还保留着这种文化痕迹。

匾额,这个曾经高贵过、荣耀过,也曾经浪漫过、世俗过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终究不抵时代的洪流,正在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深藏于历史的博物馆中。

匾额,这个曾经高贵过、荣耀过,也曾经浪漫过、世俗过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终究不抵时代的洪流,正在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深藏于历史的博物馆中。

颐和园佛香阁“云外天香”匾额

梁柱间文脉

“以匾研史,可当佐证;以匾研诗,可得诗眼;以匾学书,可行笔髓。”匾额虽小,却融汇了辞赋诗文、书法雕刻、绘画篆印等丰富的文化信息,是中国文辞之美、书法之美与工艺之美的集大成者,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小小的匾额,犹如穿行的一叶叶扁舟,让古人与来者相遇,让文化和思想相撞,留下了诸多涟漪。

在如今的天安门跟正阳门之间,曾经矗立着一座“国门”。随着朝代的更迭,这座城门上的匾额也多次更换,由“大明门”匾额变为“大清门”匾额,又变为“中华门”匾额。可以说,这些匾额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几百年的辉煌与落没。

关于更换匾额,还有一个小插曲:民国成立后更换这座城门的匾额时,原本是想把青金石制作的“大清门”匾额翻过来,在其背面雕刻上“中华门”三个字。谁知拆下来后发现,石匾的背面赫然刻着“大明门”三个字,于是只好紧急赶制了一块木匾挂了上去。

匾额是高雅的文化向导,由款识和匾文组成。虽然字数不多,但匾额上的文字却凝练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博大精深的经史子集,以及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因此,匾文往往都精妙如诗眼,精致儒雅,意境深远,字字珠玑。

苏州留园“古木交柯”匾额

自古以来,给亭台楼榭题匾额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项传统。《红楼梦》中的荣国府二老爷贾政认为“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恁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就记载了大观园建成后,贾政带着门下一众清客和宝玉一起游园,为各处景观拟匾题联的故事。于是就有了“有凤来仪”“蘅芷清芬”等大观园各处最初的匾额。

除了简练而传神的文字,匾额最为称道的就是其在书法方面的大成。匾额或挂在殿堂宅门装点门楣,或悬于书斋学堂表明心志,或用作招牌揽客扬名,因而一般是由书法好的高官大儒或者有声望和德行的名人来题写。

匾额书法写的是大字,属于榜书的范畴。榜书就是“秦书八体”中的署书。匾额书法绝不是把小字写成大字这么简单。清末民初政治家、思想家康有为曾说:“(榜书)作之与小字不同,自古为难。一曰执笔不同,二曰运管不同,三曰立身骤变,四曰临仿难周,五曰笔毫难精。”西汉名相萧何曾受命为未央宫题写匾额。为了写好此匾,他整整琢磨了三个月,才最终写下了“未央宫”三个气势雄浑的篆字。

“曲径通幽”匾额

多出一横的“避暑山庄”匾额

“点”错位置的“风流宛在”匾额

清末民初政治家、思想家康有为曾说:『(榜书)作之与小字不同,自古为难。一曰执笔不同,二曰运管不同,三曰立身骤变,四曰临仿难周,五曰笔毫难精。』

中国建筑种类多样,与之相配的匾额上的榜书也由不同的书体写就,一般常用的字体为楷书、隶书、行书等,其中又以楷书中笔画粗壮、气魄雄伟的颜体最多。但无论何种书体,匾额中的榜书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字要品相高雅,雍容大度。

在中国众多的匾额中,也有一些“美丽”的意外:一些匾额上“堂而皇之”地写着错别字,而且至今仍高悬在门楣和厅堂之中。

最著名的错别字就是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的承德避暑山庄门楼上方的“避暑山庄”匾额。细看之下,“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这么明显的错误怎么没人发现?有种说法是这个匾额是皇帝御笔亲题,没人敢提醒,还有种说法是康熙忌讳“避”字有“逃避”的意思,故意加上一横来避讳。

江苏扬州大明寺平山堂中的“风流宛在”匾额也是个错字匾。“风流宛在”中的“流”字少写了一点,“在”字多写了一点。此匾是清朝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所作,为的是追念在扬州做过官的欧阳修。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刘坤故意写错,是希望欧阳修少点风流,多点实在。虽然四个字刘坤一错了两个,但却错得巧妙,错得有哲理。

总而言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想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探索。通过不断实践、反思,从兴趣激发、实验引导、融入故事等多个方面思考,优化传统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学习物理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还需要结合教学改革的要求思考,综合学生需求,完善教学的方法,继而提升教学有效性。

门楣上家国

北京故宫慈宁宫正门“慈宁门”匾额。匾文用满文、蒙文、汉文书写,且汉文用篆体书写,这在北京故宫的匾额中比较少见。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匾额作为一个显要的载体,通过凝练而寓意深邃的文字,公示天下,昭示万众,将统一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渐渗透至社会的每个角落,展现了封建统治和社会教化中最温柔的一面。它将每个家庭团结在一起,将整个国家凝聚在一起,成为古代中国以文治国的一种重要手段。

中国的传统文学讲究“诗以言志”“文以载道”“教以化之”,匾额上的文字亦是如此。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仍保存着不少皇帝亲题的匾额,其中很多都彰显了帝王的治世哲学。北京故宫太和殿正中悬挂着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建极绥猷”匾额。所谓“建极绥猷”,意为皇帝应上体天道,下顺民意,用中正的法则治理国家。保和殿中悬挂的“皇建有极”匾额也是乾隆皇帝所写。这个匾有强调皇权之意,说的是应该由天子来建立中正这一天下最高的准则。交泰殿中的“无为”匾额为康熙皇帝所题。“无为”是道家的思想,康熙以这两个字告诫帝王要顺应天道,体恤民情,与民休息。

其实,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御赐的匾额,朝廷以此来表示对地方的重视和关怀,以稳固政权。云南木府议事厅外挂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永乐皇帝朱棣和嘉靖皇帝朱厚熜钦赐给木氏土司的三块匾额。匾文均是“诚心报国”。西藏布达拉宫白宫东大殿里,至今仍悬挂着清朝同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振锡绥疆”匾额;在红宫西大殿里悬挂着清朝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涌莲初地”匾额。

朱元璋深知治国之要是以教化为先。为了教化人民,促进社会和睦,他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颁布了内容为“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的“圣谕六言”。这道圣谕后来通过各种方式在全国广泛传播,其中便有“圣谕六言”匾额。

除了皇帝亲自题写或颁发匾额进行宣传教化以外,早在秦汉时期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旌表制度,即以赐匾的方式来表彰民间有德行的普通百姓。民间将节妇、孝子、贤人等人推举给地方,再由地方上报给朝廷。朝廷在获准后会赐匾额或造石坊来宣

云南木府议事厅的三块“诚心报国”匾额,由明朝三位皇帝分别赐予。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匾额作为一个显要的载体,通过凝练而寓意深邃的文字,公示天下,昭示万众,将统一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渐渗透至社会的每个角落,展现了封建统治和社会教化中温柔的一面。扬其德行。《后汉书·百官志》里说:“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匾表其门,以兴善行。”清朝时,大清的律例规定凡是达到高寿之人、孝子节妇和对朝廷做出贡献的人,各级政府都可以以匾额的形式对其进行表彰。

如今,在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村外,矗立着鲍象贤尚书坊、鲍逢昌孝子坊、鲍文渊妻节孝坊、乐善好施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慈孝里坊、鲍灿忠孝坊7座牌坊。这些牌坊建于明清时期,是官府依照旌表制度用来表彰当地鲍氏家族中有着忠、孝、节、义等品德的人的。虽然历经数百年风霜,但牌坊上仍可见“矢贞全孝”“立节完孤”“乐善好施”等匾文。

旌表制度给普通人提供了获得巨大荣誉的机会。而匾额作为美好德行的象征,成为老百姓自我教化的动力,同时也在客观上起了净化民风、维护地方安定的作用。

当旌表制度延续到隋唐时期,中国选拔人才慢慢进入了科举时代。古人将金榜题名视为人生三大快事之一。多少学子为此青灯黄卷,苦读几十载。为了激励学子走读书报国之路,匾额再一次成为荣誉的象征,被国家奖授给考取功名的学子。

中国的科举制度采用的是分级取士的选拔方法。秀才匾、举人匾、进士匾等匾额清晰构成了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仕途递进之路。这些匾额多由朝廷中才学出众且德高望重之人所写。文辞自然是引经据典,极尽鼓励赞赏之意。比如,“声振辟雍”意为称赞受匾人学识渊博,声名享誉学堂;“浪跃三千”是夸奖受匾人学习成绩非同一般,祝贺其跃过龙门;“敷对大廷”是祝愿受匾人早日在殿试中施展才华,高中状元;“兰桂腾芳”与“兰桂齐芳”意思相近,表示受匾人的家族人才辈出,考取功名的人很多。

科举匾额作为彰显功名的象征和光耀门楣的物证,一般会被悬挂在大门、厅堂、祠堂等家中最显要的地方,成为家族乃至地方的荣耀,刺激更多的年轻学子踏上追求功名的科举之路。

浙江东阳卢宅“大夫第”匾额

从一个人的才情与气节,到一个家族的家风家道,到一个国家的治国之策,小小的匾额呵护着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道德与大义,串联起了家国天下。它片辞数语,着墨不多,静默不言,却呈蔚为大观的文化之景,令人肃然起敬。

中国历来就有“家国相通”的观念,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许多家族将朝廷提倡的道德标准融入了自己的家规族训之中,并悬挂于门楣之上,还将彰显功名的匾额郑重地悬挂在祠堂之中。

有“晋商翘楚”之称的山西乔家在200余年的辉煌中形成了自己的经商处世之道和家风家道,从其宅院悬挂的匾额上就可见一斑。挂在中堂大门阁楼上的“履中蹈和”匾额,意思是秉承中庸之道,以和为贵,中正谦和。“为善最乐”匾额悬挂于筒楼院的二楼上,意为劝诫子孙不能只顾一己之利,要积德行善,助人为乐。“会芳”匾悬于乔家私塾院正堂门楼上,荷叶状的匾额与古典门楼建筑相互辉映,表达了乔家见贤思齐,会聚贤德人才之意。

从一个人的才情与气节,到一个家族的家风家道,到一个国家的治国之策,小小的匾额呵护着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道德与大义,串联起了家国天下。它片辞数语,着墨不多,静默不言,却呈蔚为大观的文化之景,令人肃然起敬。

猜你喜欢
匾额
天安门匾额“消失”之谜
天安门匾额“消失”之谜
乃琼寺旧藏匾额“灵口远徼”考释
璿题云榜 景以名传 清代避暑山庄里的匾额与楹联
弘扬传承匾额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匾额下的刺猬
故宫太和殿的匾额上为何没有满文
看见了什么?
男子收藏匾额打造匾额“宫殿”
不能遗忘的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