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芳
【摘 要】低年级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代,是打好语言基础的关键。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起点。小学阶段的识字量也是最大的,大约要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针对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学生识字量大,而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这一特点,我想,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识字,如摘果子、开火车、找朋友,编儿歌等多种识字方法。养成怎样的识字习惯和能力,对今后的识字及整个语文学习影响很大。
【关键词】游戏;识字;兴趣;强化
一、游戏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作用
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既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教师的水平提升,同时能促进师生积极互动交流。
1.游戏教学对学生识字的作用
游戏教学使学生易于建构汉字的意义。学生的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下进行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因教师不能提供具有生动性、丰富性的实际教学情境,致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产生困难。
2.游戏教学对教师教学的作用
首先,游戏教学能够促进教师对教材的积极探索。因此,此次课程改革向教师提出新的要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积极挖掘教材中每个生字固有的特点,并对生字的结构形状进行比较、联想,靈活地采用多样化、幽默化、趣味性的游戏教学手段。
3.游戏教学对师生互动的作用
(1)游戏教学能够增强学生间的情感互动、交流。一般的游戏教学中采用的小游戏是以小组形式来实施完成的,学生们为了尽可能高效完美地完成游戏目标,这就需要同一组成员之间有良好的沟通、相互的鼓励等利他行为。
(2)游戏教学能够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在游戏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游戏者与游戏者之间的平等关系,他们共同努力创造着一种游戏氛围,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打破了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高高在上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和教师交流、乐于和教师交流。在游戏过程中促使师生进一步地相互了解、相互帮助,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二、运用游戏教学
引入游戏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创设游戏情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设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造游戏情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参与识字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悟、乐中学、趣中写,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成长。
游戏教学情境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游戏情景,强化他们的生活体验。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创设直观、颜色丰富而又充满动感的游戏情境,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从而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主动识字。
总之,教师运用“游戏”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思想和心灵的交流,是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产生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的生长点,更是教材走向心理、思维不断升华的载体。
2.运用多种游戏方法,巩固识字的成果
根据心理学家分析:人的记忆规律是有多变少先快后慢的所以,在学生正确识字后,教师还得组织进行间隔性的再现。
教师在学生已学汉字的基础上,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识字教学中,以抢答记分或当场表扬等多种形式进行比赛,从而达到复习巩固所学汉字的目的。以下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常用的多种巩固识字的游戏法:
(1)“找朋友”。教师将已学汉字(合体字)拆开,分别贴出来,组织学生或者安排小组合作来进行组合,以单位时间内组合既快又准确的选手获胜。比如,教学“沙”“新”“体”“粮”等生字时可将这四个字拆成“氵”“少”“亲”“斤”“亻”“本”“米”“良”分别写在卡片上,分给8位同学,4人拿生字的偏旁站在讲台上说:“我的朋友在哪里?”另外4人拿你生字的另一部分站在自己座位上说:“你的朋友在这里。”让他们边唱儿歌《找朋友》边组字。
(2)“摘果子”。摘果子游戏是教师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首先教师出示一幅画着大树的画,树上挂着写有生字的果子,其次指名学生摘果并认读字词,对准确认读者教师才允许学生将果子摘下。以摘得最多者为“识字小能手”。这种游戏识字方法应用于一课的生字学习和巩固既方便又高效。
(3)“少了谁”。把所学的字张贴在黑板上,让幼儿注视几秒钟后闭上眼睛,迅速拿掉其中一字,让幼儿观察一下少了谁并说出其名字,然后亮出该字,让幼儿加深记忆。
目前,教师在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如何运用游戏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在运用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应考虑到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教师在游戏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等等。
参考文献:
[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2]张行涛,周卫勇.《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