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霞
摘要:供给侧改革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点,商业银行在供给侧改革下必须围绕去杠杆和降成本两大核心任务加快自身的改革创新,以实现引领经济新常态,加快自身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去杠杆;降成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科学地概括了中国经济从“十二五”末期以来的显著特征。进入这个阶段后,中国经济的特点就是从高速增长逐渐过渡到中高速增长,结构调整的任务更加艰巨。在2015年,為了更好地引领经济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总览全局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拉开了新的序幕。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年,对商业银行而言,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在于要发挥好金融在“三去一降一补”过程中的引导支持作用。这种支持来源于金融行业在当前经济中的枢纽地位。但是金融行业也面临着做好供给侧改革的压力,负担着经济“脱实向虚”的压力。因而商业银行应该更深入地了解实体经济的关键诉求,更好地通过创新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否则,银行不仅不能服务好实体经济,反而会增加企业融资成本,甚至推高企业杠杆率,进一步造成经济的空心化。因此,如何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转型升级,是商业银行亟须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1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银行积极参与供给侧改革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正不断调整优化。从宏观上看,结构性问题突出,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经济增长需要更多驱动力创新。从微观上看,企业形态更加丰富,背后的商业模式在发生变化,企业的金融需求也日益丰富和多元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去杠杆和降成本对实体企业能否成功转型尤为重要:一方面中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较高,据中国社科院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国非金融企业债务率高达131%,同期居民部门和金融部门的债务率仅为40%和21%左右。这与储蓄率高、融资结构以信贷等间接融资为主等客观因素有关,但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未来或会成为经济金融领域的重大潜在风险点,并对经济产生巨大负面冲击。另一方面,目前实体经济面临低端产能过剩、资源和要素成本升高、部分产业投资回报率下降等难题,亟须有效降低实体经济经营成本,使企业“轻装上阵”,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赢得时间和空间。而无论是去杠杆还是降成本,商业银行都是重要的参与方。
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快速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在不断收缩;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使得国际市场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日益增长;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直接融资取代间接融资的政策指向,加快了金融脱媒;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量发展使得市场竞争更加距离;以上这些因素使得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行业的产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无论是客户需求的转变还是市场环境的转变,商业银行都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商业模式、管理方式和风控手段等,以变求变,更好地适应发展需要。
银行业粗放式经营、高利差获利的时代已经结束,迎来的是深层次改革、创新谋发展的新时代。因而银行要引领经济新常态,就是需要主动对自身进行改革,使得自身更好的成为符合供给侧改革的有力抓手。围绕实体企业去杠杆、降成本两大核心需求商业银行应加大创新力度,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既是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现实要求,也是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唯一途径。
2商业银行需要创新业务模式
作为需要盈利的商业机构,银行面对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于降成本、去杠杆的任务,银行不是如同政府一样依靠政策来推进,同时银行也不可能通过简单的降低利率手段来推进。
首先,商业银行无法通过一刀切的压缩融资额度方式推动企业去杠杆。企业杠杆率高企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是过度扩张、盲目举债导致,有些是自身内部财务管理能力弱、经营水平低导致,也有些是因为行业的周期性导致的,等等。当然目前国内有效的金融工具不足也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出现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情况,被迫借新还旧形成了无效财务杠杆。也有部分企业因为无法获得足够的金融服务,制约了正常的生产经营。此外还存在“僵尸企业”依赖银行贷款生存的状况。面对这些复杂的现象,如果商业银行不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加以区分,只是简单压缩信贷投放规模,短期可以快速抑制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但没有真正实现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而且还会由于对企业信贷资金的抽取造成企业的正常经营无法进行,进一步影响了实体经济。在调研中,作者就发现有企业反映,当前部分银行的抽贷行为、对企业贷款额度的无理由降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
其次,银行也无法通过单纯让利降低企业成本,这首先是一个分配关系。银行的资金同样有相应的成本。银行一定程度上需要将成本进行转嫁。在货币政策稳中趋紧的大背景下,资金的成本在提高。此外利率市场化造成的银行利润空间收窄,也使得银行在利率方面的让利空间十分有限。2016年全国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3.54%,已连续3年仅保持个位数增长。在业务结构、营收结构调整优化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维持一定的盈利水平去度过转型升级的阵痛期。当前市场环境也不允许商业银行在不降低服务效率和质量的前提下大幅降低信贷资金的成本。此外经济总体下行的大势下,商业银行的行为也趋于保守,对于企业的授信进一步趋紧。因此,银行单纯通过让渡利润、压低信贷资金成本帮助企业降成本的方式无疑是一种零和博弈,企业真正能得到的实惠相对有限,降低银行发展活力和动力,这种简单的帮助企业降成本的途径既不现实,也难以持续。
总而言之,围绕实体企业去杠杆、降成本两大核心需求商业银行不能够局限于已有的商业模式,不能满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有限作为,而是应加大创新力度,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既是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现实要求,也是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唯一途径。endprint
3商业银行的创新路径探讨
商业银行具有信用创造、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等多个职能。经济新常态下,仅仅强调履行向实体企业投放资金的信用中介职能并不能真正体现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内涵。
商业银行需要重新审视金融在企业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沿着企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切实发挥资金结算、交易增信等功能,形成全面的金融服务体系。要实现这个目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深入了解实体经济企业的实际需求,尤其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内部管理等活动中的真实金融需求。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的经营模式、运作方式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大量新行业、新业态的出现是和传统的行业和业态大相径庭。要引领新常态,银行就应该顺应形势对于企业的各种模式进行积极研究,拓展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例如科技型创新企业,由于多数属于是轻资产的企业,缺少传统产业的固定资产等抵押品,同时无形资产也缺少具有公允评估的估值,在企业融资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影响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于这样的企业,商业银行需要前台部门、中后台部门有机配合,在金融产品创新、风险控制及相应的制度流程设计上都能深入到经济实际当中去,了解新型企业的运营、经营模式的变化,找到适合的金融服务方式,避免闭门造车式的业务创新和模式创新。
二是以创新为着力点,盘活企业自身资源,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效益。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加快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去理解市场需求,特别是企业转型升級、优化自身资产负债表的金融需求,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全方位、全过程金融服务,降低融资成本,提升生产要素重组效率。另一方面,要重视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在经营管理中的运用,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但同时也要清醒认识金融科技永远只是银行的手段与工具,银行的创新与转型需要紧紧围绕金融本源,围绕客户去杠杆、降成本的金融需求,不能本末倒置,迷失方向。
三是要消除客户歧视,满足真正符合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金融资源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重要的稀缺资源,如何在不同类别客户群体上进行资源配置直接体现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支持实体经济就要摒弃轻民企重国企的惯性思维,特别要重视那些位于新产业中对市场敏感度高、把握市场方向的中小民营企业。针对这类客户资金需求“短、小、频、急”的痛点,在满足客户切身需求的前提下重点解决好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合规风险,实质性做好风险控制,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服务流程,提供手续简单、流程快捷的创新产品,解决其用款的急迫性。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在授信过程中要保持额度适中、价格合适,满足民营企业合理资金需求的同时控制企业杠杆率水平。
4积极改革才能继续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新常态下,尽管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因而经济新常态,我们必须全力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到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作为商业银行,面临这样一个挑战又是机遇。只有商业银行尽快调整自身的运作模式,围绕降成本和去杠杆两大任务改革,既加快自身改革又引导新常态下的实体经济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引领新常态,实现可持续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