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珍
中学语文课堂古诗词的教学,虽然占的比重较少,但对中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熏陶诗意人生至为重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就是人们所苦苦追寻的诗意人生。记得多年以前我的第一堂语文课,上课之前曾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取经,基本上都是自我介绍、互相认识、提些建议、做些要求等等,这些虽都是宝贵的经验,对于我确实很有帮助,但作为语文老师,尤其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充满挚爱的人,总觉得有一丝不苟,那就是尽一己之力,最起码让学生能够从心底里真正喜欢上语文,爱上语文,能有些传统文化气息,拥有一定文化积淀,展现稍许老师的“彬彬之风”。
当我踏上讲台,面对着台下六十多双充满好奇与憧憬的依然有些稚嫩的眼睛,忽觉心头一动,抛去了那些经验之谈,即兴吟诵了一首唐代诗人张若虚的长诗《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我的音调随诗中的感情起伏而翩然变换,抑扬顿挫,蕴含其中的感情也随之缓缓弥散到教室的每个角落,渐渐的,我惊喜地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现出一种跟刚开始时不一样的东西,也许是惊讶,也许是不解,也许是向往,当然也有欣赏与赞叹,吟诵完毕,教室里静了几秒钟,忽然爆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掌声,看着这群拼命鼓掌,满脸兴奋的孩子,我趁热打铁,告诉他们用写小纸条的方式告诉我“你心中的语文课应该是怎样的?”孩子们写到:“今天,我们的新语文老师当堂背诵了一首长诗《春江花月夜》,我觉得很美,很吸引人,我也想以后能像她一样,学好多的诗,最好能背诵下来,脱口而出……”我有那么一丝欣慰,我知道,我可能成功地叩开了他们心中久已存在却还未开启过的诗意之门,也许这第一次只是稍微露开点门缝,但没有关系,我好像已经看到了趴在门后顺着门缝踮起脚跟睁大眼睛往外瞧的小顽童,我也坚信,诗意的阳光会穿透每一条缝隙,把心灵的温暖与感动传递给每一颗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心,而他们也将随我一起开始一场奇妙而旖旎的诗意语文之旅。
当有同学发生矛盾的时候,我教他们读清代诗人张英的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告诉他们清代大学士张英在桐城的相府与邻居的宅院间有一块空地,邻居修房砌墙越过了中界,两家人因此而发生了争执。张英的家人给他写信,试图倚仗他的权势压倒对方。不料,张英却从朝廷寄回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罢,深感惭愧,立马让出了三尺地界。邻居被张家的举动感动,也让出了三尺。就这样,安徽桐城“六尺巷”成为千古佳话。不是张家不能压倒对方,而是不屑于与之争强斗狠。不要说多占三尺,多占六尺又怎样?想当年,长城绵延万里,天下都是秦始皇的,可如今他又在哪里?一时之勇,一时的上风,看上去威武,但人的境界却在低处。一个人的高明,不在于在干戈中获胜,而在于化干戈为玉帛。
让学生在生活中广泛汲取知识,学会积累。朱熹曾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它就成了无本之源、无米之饮,生活的源泉、时代的信息与学生的思想也最容易沟通,所以除让学生博览群书外,老师要还学生一个完整的多彩的生活,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去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语文世界中一起享受过理想的崇高坚定之美、紫藤的梦幻繁密之美、童趣的天真无邪之美、散步的温情恬静之美;曹操的慷慨激昂之美、乐天的明丽轻快之美、鲁迅的良苦深沉之美、老舍的温静多情之美……在一堂《月球之旅》的综合活动课上,孩子们兴致高涨,争先恐后朗诵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月亮的诗句,有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朗诵者也学着李白那时而多情婉转时而放诞豪爽的口吻,煞有介事;有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白居易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还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吟咏者也如醉酒的苏轼一样郁郁徘徊,高歌问天,颇为感人。连我也有些感动了,孩子们愿意去收集这些资料,说明他们确实对此有一定的兴趣,他们还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诗句如此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但愿他们真的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好与瑰丽。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数量是有限的,拓展语文教学的古诗词阅读,让学生自学,我想这也是培养学生的一种审美鉴赏力,说明我们传统的诗歌有它独特之处,既深奥华丽又通俗易懂,有的甚至无需教师去刻意讲解,只要用心诵读,皆能读懂读透。这也就是古人崇尚“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之所在。
为了拓展阅读面,增加诗词的积累量,从开学第一天起,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凡是要求学生背诵的文章,我先当堂示范。每一次当我准确无误背诵出所有要求背诵的篇目,孩子们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我知道,除了佩服,在他們心中同时也升腾起想要超越我的不服输的小火苗,这是好事,我情愿做一块“他山之石”,做一团“星星之火”,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动力和激情,并形成燎原之势,让这种良性的竞争意识蔓延渲染整个班级。所以在我的班里,只要一到背诵课,你就会看到他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劲头。我精心设计了小组背诵接龙的方式——击鼓传花,花传到哪一组,这个组全体同学都要站起来,我随时打断一个人的背诵,下面一个要立即接上。或者现场抽签,抽组号和组员编号,谁都有可能被抽到。现在,孩子们只要看见我拿一朵花或者捧着一把签条进班,都会兴奋难耐。诗词接龙的方式,我身体力行地告诉他们,背诵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积累和享受。令人欣慰的是,到目前为止,班里没有孩子厌烦背诵,厌恶语文课或者语文老师。
当然,我也深知,“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依赖‘硬件设备,不能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靠使用生长激素……”尤其是我所在意的“诗意”的审美能力,更不能如其他科目一样,只要教给学生公式或套路,题目就能迎刃而解。这更是一个早已预知的漫长而又充满磨难的过程,因为学生跟植物一样,“有自己的生长规律,有自身的生长周期”,这种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要有耐心,有勇气,因为学科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生长远的甚至终生的利益和精神追求”,可能这条路走的会很坎坷,暂时也不会有什么“收成”,甚至还会受到批评或嘲笑,但又有什么关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我能坚持做一个心怀诗意的师者。
苏东坡说:“书富如海,百货皆有。”“唯文有华,秀于百卉;唯书有色,艳于西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