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娟
论农村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
王红娟
“幸福的家庭大都相同,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由于父母的失和、离异而被分割了感情的孩子,大都承受着他人难以言状的心理负荷。如果孩子正好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期,而又没有得到家庭、学校、社会应有的关注,问题就格外突出:没有安全感、叛逆、自暴自弃、孤僻甚至仇视社会和他人等。离异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既是家庭、学校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所以,需要靠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配合才能解决好。下面我想就农村离异家庭孩子面临的问题现状及应对方法谈谈个人感受:
那年夏天,我曾经参与过一次“寻人行动”,原因是学校某个班有个孩子不见了。那一天,下着小雨,老师和家长一起寻找一个叫做“言言”的孩子。言言父母离异,他跟爸爸一起生活。孩子是被老师批评了几句,说是上厕所,结果,趁老师不注意,一去不复返。后来,是在学校外面一个废弃厕所里找到的孩子。我看见他时,他正冷得瑟瑟抖成一团,一个8岁的小孩儿,是有着怎样的心灵感受才会做出这样的逃避举动?我当时就忍不住泪奔了。后来我带着他往回走,边哄、边聊,原来,中午他的爸爸心情不好吼了他,他没能写完作业就去了学校,后来老师又批评了他,他觉得没脸在班里待了就跑了出来。这件事,最后以家长和老师的千般嘱咐结束。回头看,这似乎只是一件有惊无险的小意外,却暴露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首先,家庭一方,父母纠结在自己的感情漩涡里根本还出不来,本身就没有好的心态来关注孩子,又怎么能奢望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呢?另一方面,在农村,一个家庭的破碎,往往伴随着周遭的鸡毛满地,外界对于一个破碎家庭投来的并不是同情与帮助而大多是评头论足的偏见和异样的目光。一个从破碎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人们往往忘记了他的无辜,而是习惯了给他冠以各种各样的色彩与标签,偏见、冷漠与轻视几乎充斥了有关这个孩子的所有大事小情。这些对于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孩子来说,又怎能不产生心灵的负面冲击呢?
再说学校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学校教育,师生大都是相熟的同乡邻里,本身难以摆脱舆论的左右,所以,作为本该是孩子成长路上引路人的老师,抱着成见的态度,也就很难保证与单亲孩子的正常交流与沟通,所以,也有很多做不到对孩子的心灵呵护和人文关怀。在一个看不到温暖的天地里,孩子被冷落、嘲弄甚至被放弃、抛弃,他又怎能身心健康成长呢?
有多少无辜的孩子还在承受着别人看不到的风雨?又有多少幼苗还在扭曲着成长?行动靠什么?靠家长的理智,靠老师的关怀,靠社会的长效机制。
首先,多做宣传普及,把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法制化,具体到要求离异父母怎么做,定时、定期、定量、要结果,建立一套长效机制,以确保孩子作为一个小公民应有的身心成长需求,这样做,既惠及孩子、家庭,又惠及社会。
其次,针对外界对于单亲家庭孩子的偏见,如果不能劝和,除了进行不同形式的舆论宣传外,最好在不同区域设立实实在在的针对特殊家庭的平台,为孩子或家庭提供一个有效的可以平心静气沟通、咨询的平台,让人们面对婚姻、家庭生活的诸多问题学会更理性地面对,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
最重要的,作为家长,要抛开个人恩怨,用理性的心态关爱孩子,孩子是父母带到世界上来的,平时应多陪伴孩子,及时引导和教育,让孩子明辨是非善恶,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希望,为孩子积攒更多的正能量,使孩子茁壮成长。
作为老师,我们也要多把目光放在那些特殊家庭的孩子身上,他们可能因为缺乏照料而显得特殊,这更说明他们需要帮助,他们的需要,更多的是心灵关怀和精神抚慰。作为老师,可能不方便过多介入孩子的家庭问题,但是我们要善于跟孩子交朋友,了解孩子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平时还要多与家长沟通孩子的表现,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争取家长的配合,使孩子更好成长。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呵护,家庭的破碎已经是不幸,不要再去牺牲一个成长中的无辜的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