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妮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浅谈小群体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中的应用
张艳妮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日趋活跃,体育课堂一改往日的填鸭式教学,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尤其是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为学校体育改革增添了活力。本文以教学模式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当今课堂运用小群体教学模式的现状,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小群体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单阐述。这将对小群体教学模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提高高校体育的教学质量。
“模”是模子的意思,“式”是样式的意思。教学模式是有特色的教学过程的模子和样式,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过程有特色的模子和样式。
小群体教学模式是把学生人数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7人,同组与异组之间,教师与学生为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共同参与、互帮互助,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的难点在于如何安排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初学阶段强调合作,终极阶段强调竞争。高年级、水平高的学生强调竞争;低年级、水平低的学生讲求基础教学,注重合作。因此,小群体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合理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这要求体育教师需具备良好的控制课堂方向和掌握课堂节奏的能力。
小群体教学模式源于日本的小集团学习理论。此教学模式起初始于其他学科,并不是在体育领域中产生的。日本第1次在体育教学中使用小集团学习理论是在1953年。由于小集团教学模式的成功实践,使其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昔日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有了质的改变,从此以后此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
我国对小群体教学模式的实践是在20世纪80年代,从毛振明教授向广大体育工作者介绍日本的小集团学习理论后开始的。自提倡素质教育以来,典型的教学模式如“一刀切”“填鸭式”等越来越受到批判,因其忽略了体育课的本质所在。体育不再是教师机械地备课,学生机械地被动接受,跑步不再是体育课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体育的教育功能不仅体现在表面上,更重要的是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在学生练习体育的过程中可享受其带来的乐趣。我国的体育工作者开始真正站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角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小群体教学模式。
综上,小群体教学模式在国外应用广泛,自日本引入以来我国取得了初步进展,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小群体教学模式被更多人所接纳和认可。但是,其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便真正走向体育课堂。
如何评价一堂优秀的体育课,不只是看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同样也是衡量一堂课的标准,学生接收的教学信息不仅来自于教师传授,还受教师启发,启发得当学生之间会迸发出许多思维的火花。学生从自身的角度看待问题,并帮助同伴解决问题,这是学生社会性的需求。相关文献研究指出,小群体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广泛,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无论是三大球运动,还是其他项目,对小群体教学模式的研究均有涉及。研究表明,体育教学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能很好地体会到群体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合作的乐趣。并且通过集体学习,学生们互帮互助,更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
杨昆在探讨乒乓球教学中运用小群体教学模式的实验中谈到,小群体教学模式、分层次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但实验得出,小群体教学模式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学生通过小群体练习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也能有效防止其产生习得性无助的现象;教师能较好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因此,小群体教学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与分层次教学模式。
马硕在研究中指出,小群体教学模式能显著提高学生在足球课上的学习兴趣,其团体凝聚力和社会适应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对于身体素质方面的提高不显著。同时提出,在进行小群体教学模式时应注意教学时的分组以及组长的选择;注意教学时的自由度。小群体教学模式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互相学习,但这并不等同于“放羊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帮助与放开相结合,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一盘散沙的形成。
张腾在研究中指出,小群体教学模式有别于其他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游泳技能的提高毋庸置疑,但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教师要对每位学生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尤其是领导者的思想动态,要给予关注和扶持,使其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有效防止小群体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演变成“放羊式”教学。此外,要有合理适用的教学计划,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监督和自主的合理结合。
孙梅在研究中指出,在排球教学中运用小群体合作学练是一种教学效率极高的组织形式,对排球课的推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冯霞在研究中提出,理工科类学生比文科类学生适宜采用小群体教学模式;男女混合班比女生班适宜采用小群体教学模式,能更好地解决“男生吃不饱,女生吃不了”的不良教学现象;小群体教学模式应建立在传统运动技术教学模式之上,但从一开始就实行小群体教学法并不合适,应酌情考虑。“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体育教师将两种以至多种教学模式运用科学、合理,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小群体教学模式并不适用所有的运动项目。一些技术性很强的项目,强制性使用此教学模式容易出现一盘散沙的状况,不但收不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反而会导致学生一味注重互帮互助,基本功掌握不扎实。小群体教学模式在个人身体素质方面的提高没有显著性差异,身体素质的提高主要是依靠平时锻炼与积累和坚持不懈地重复训练,同时与先天素质有很大关系,故小群体教学模式不是万能的。(2)小群体教学模式不适用所有体育教师。虽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其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对教师课堂纪律的组织、学习氛围的调动掌握要求很高。尤其是对于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勉强使用此教学模式,掌握不当会打击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自卑、胆怯的思想负担,还容易挫伤年轻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对课堂教学丧失兴趣。 (3) 小群体教学模式不是独立存在的。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是可以贯穿整个课堂,自始而终的。课堂的新授课部分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对于已掌握新技能的学生可以采取3~5人1组的分组来进行互帮互助,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各种体育教学模式之间没有优劣之分,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万能的,小群体教学模式亦是如此。小群体教学模式的使用,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使小群体教学模式建立在传统运动技术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并考虑不同的学习对象、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身体素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样,此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必须全面掌握班级内每位学生的个人能力水平和思想动态,对于领导者的选择要慎重,要有能随机处理课堂各种意外教学现象的能力,且要提前制订有效合理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合理有效地达到小群体教学的目的。但是具体的运动项目应怎样具体地使用此教学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G807.4
A
1674-151X(2017)09-068-02
投稿日期:2017-07-09
张艳妮(1989~),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