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萍羽
(天津体育学院 天津 300381)
心理素质对运动成绩的影响研究
范萍羽
(天津体育学院 天津 300381)
心理素质训练是体育运动赛前的一项重要训练内容,是将会对最终成绩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鉴于此,本文以“心理素质对运动成绩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从经验累积、期望值过剩以及周边环境影响三个角度阐释运动员赛前焦虑等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针对性提出呼吸调节、赛前热身以及追溯过往三种优化措施,以期能够为当代从事体育教育以及进行比赛的运动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心理素质 运动成绩 紧张焦虑
全球范围内,每年大大小小的各类体育项目不计其数,但竞技赛场上能够“走”到最后、获得优胜的运动员,很多时候并不是群众“公认”实力最强劲的。但不可否认,能够获得冠军的,必然是发挥最为出色的运动员。而之所以会出现那些赛前普遍性被看好的运动员却不能最终将冠军收入囊中,根本原因不在于其日常技能训练的不到位,而是心理素质所影响的临场竞技状态。高水平竞技运动发展至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和人种的运动员,在训练力度、方法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小,故而心理素质的高低已经成为能够左右最终比赛成绩的重要一环。
焦虑、紧张等现象是运动员赛前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特征,而导致此类现象发生的原因无外乎这样几点。
很多运动员在赛前因为过于在意比赛的最终结果,故而频频出现过度焦虑、紧张的心态,甚至一到比赛就会出现“条件反射式”的紧张心态,越是在意,往往越事与愿违。举例来说,美国著名射击运动员Matthew Emmons在雅典奥运会男子50m步枪三姿比赛最后一环中竟然脱靶,致使与冠军失之交臂,而这也成为其赛场“厄运”的开始。四年后在北京奥运会的赛场上,男子50m步枪3×40决赛中,Matthew Emmons以领先第二名选手四环的绝对优势进入最后一轮,岂料在金牌几乎唾手可得的情况下,最后一枪仅仅收获4.4环,再度将金牌“拱手相让”;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男子50m步枪三姿决赛,Matthew Emmons依然没能将自己领先一环的优势保持住,最后一枪以7.6环草草收场,将本应收入囊中的金牌,“赠给”同场比赛的运动员。同样的“戏剧”接二连三地出现,只能说心理素质在其比赛过程中影响较大,赛前隐隐的焦虑、紧张都是不容忽视的元素。
很多运动员赛前会为自己制定一定的目标,甚至于希望能够将冠军收入囊中,满载而归。但是在怀抱这种期待的同时,往往也会产生“万一得不到”、“万一失利”、“如果不能如愿以偿”这样的想法,故而会在比赛之前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制约了比赛当中自身水平的发挥,甚至于连日常训练当中的普通成绩都达不到。上文中,笔者所提出的Matthew Emmons例子,也从侧面说明期望值过剩,对比赛的正常发挥所能造成的消极影响。正因为有了雅典的失利,便更想在北京赛场上反击,未能达到心理的预期值后,便将希望寄托于伦敦比赛,结果都没能如愿。
对于多数的运动员来说,其日常训练的内容多是围绕技术、力量等而展开的,关于心理方面的内容很少,或者干脆不为重视。但在真实的比赛过程中,天气,赛场上观众的兴奋度、起哄程度,比赛的激烈程度,比赛吸引观众的多少,是否有重要的观众前来观战,比赛的阶段性成绩,都有可能引发运动员心理的变化。换言之,运动员在日常训练过程中根本做不到比赛环境的“仿真”。举例来说,在去年八月份所举行的里约奥运会上,中国队诸多大项均表现不佳,体操、羽毛球等频频失利,除却运动员自身训练方面的因素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原因在于巴西当地观众有意或无意的声音性干扰。除此之外很多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上,习惯于关注对手和教练员的表情,任何细微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自身心理上的波动,所以,加强运动员此方面的心理素质训练也颇为重要。
呼吸调节指的是利用呼吸使运动员自身的情绪稳定下来。对于任何人而言,情绪与呼吸之间都存在着必然性的联系。比如当我们情绪紧张时,呼吸会变得快,随机会伴随着大量氧气吸入、大量二氧化碳被呼出的过程。但是一旦二氧化碳过多离开体内,就会导致血液中原有的二氧化碳平衡被破坏,时间一长,中枢神经便会迅速做出促进平衡、抑制快速呼吸、缓冲二氧化碳过多呼出的反应。所以,当运动员感受到自身情绪紧张、激动,感觉到自身呼吸短促时,便可以通过缓慢而有节奏的呼气和吸气,慢慢达到放松情绪的目的;反之,当比赛无法唤醒运动员的兴奋感,或者无法让其情绪高昂时,可以通过长吸气和有力的呼气,来让自己的运动神经兴奋起来。
在正式比赛开始之前,可以在教练员以及队友的帮助下进行简单的技术练习,让轻负荷的运动缓慢消除身体的紧张和内心的焦虑。如果是团体性项目,还可以让参赛的队友一同进行预热练习,这样不仅可以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更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默契和信任度,强化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举例来说,国外很多射击运动员在进行赛前热身时,都会反复进行瞄准射击的练习,在心里反复默念“准星”、“缺口”,循环往复,以提高正式比赛的射击率。曾有相关专家研究统计,得出这样的结论,运动员在赛前训练的环境,距离最终比赛的仿真度越高,其比赛效果越好,由此来看,赛前热身的存在亦是一种有益于拉近选手非比赛与比赛之间距离的行为。
对于运动员来说,每一场失败的比赛都是容易引发焦虑的根源,但是倘若能够在下一场比赛到来之前,积极去回忆曾经成功的比赛,回忆当时的气氛、当时的状态、当时的自信以及当时和队友之间的配合与鼓励,就会在一场全新的比赛即将开始之时,感受到新的力量,从而变得自信、变得从容。很多运动员焦虑和紧张的根源在于急于通过新的成绩洗刷曾经失败的比赛结果,结果反而深陷在这种压力和负担之中难以自拔。既如此,倒不如转变一种思维方式,用良性的回忆,去洗涤内心当中的焦躁不安。比如中国著名的击剑运动员栾菊杰在参加1978年西班牙马德里所举办的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时,在被对方击伤的情况下,及时调整状态,回忆着第一次参加世锦赛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及时调整战术,没有被一时的受伤和落后打乱方寸,并最终将冠军收入囊中。
在现代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在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关于体能和技术的训练差距日渐缩小时,心理因素在影响比赛结果的诸多因素中所占据的比重也日益增多。只有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对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在比赛之前和比赛过程中学会适时、适度调整心态,有所放松、减轻压力,才能让运动员在一场比赛当中真正意义上收获不让自身“后悔”和“遗憾”的成绩。
[1]曲丽.赛前心理素质对运动成绩的影响分析[J].科学时代月刊,2011(4):295-297.
[2]刘维韬.运动员心理素质对运动水平提高的影响[J].学苑教育,2017(7):22.
G804
A
2095-2813(2017)09(c)-016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