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勃源
运动教育模式对大学生运动参与度的实验研究——以河南科技大学足球选项班为例*
陈勃源
(河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采用实验法,将运动教育模式引入河南科技大学足球选项课教学中,对大学生运动参与度进行探讨。研究表明:运动教育模式对实现新课标的目标要求具有更为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运用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项运动技能。(2)将运动教育模式应用于足球教学中,学生出勤率等方面明显得到改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广泛的参与性,激发了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及分享精神,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3)运用运动教育模式进行足球教学,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明显提高,学习动机明确,运动技能掌握情况明显改善。(4)运动教育模式教学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提供给学生全面客观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作出科学、理性的参考,及时发现不足并改进,有利于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大学生;运动教育模式;运动;参与
近年来,为了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教育部与体育、卫生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从树立“健康第一”的生活理念、体育教育教学相关改革、落实“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指导思想、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科学化的改革工作。这些改变符合时代的发展,更为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供了制度保障。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认识到没有参与就没有收获,只有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才能获得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在以“立德树人”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主动投身课外体育锻炼,是评价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程度则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密切相关。
因此,为更好地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高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本研究拟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思想壁垒,将运动教育模式引入到普通高等学校足球选项课中,探究运动教育模式对大学生运动参与度的影响,努力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获得快乐的同时,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并促进学生的健康水平,并为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运动教育模式(SEM)以游戏理论中的运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固定分组、角色扮演为组织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比赛为主线,充分挖掘比赛的刺激因素,激发全体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提供给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真实的、丰富的运动体验的一种课程与教学模式。
运动参与度是指为不断提高成绩和增强体质,学生在每个练习过程中(包括体育课堂之上和学生的课余时间),身体和心理的连续投入程度,而不是某一次的投入程度或者结果性的投入程度。
以河南科技大学足球选项课2个班共7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2个班级均为自然班,人数均为35人。
2.2.1 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文献中运用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教学的文献资料。
2.2.2 访谈法:访问体育专家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
2.2.3 问卷调查法:运用调查问卷设计,向10位专家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审核评议,结果表明:9位专家认为问卷具有高的有效性,1位专家认为问卷有效性较高,达到了问卷设计的要求和目的。采用了重测信度, P<0.05,符合信度标准,具体如表1。
表1 信度检验
重测对象重测人数间隔时间相关系数P值 教师9人15天0.0125P<0.05 学生20人15天0.0127P<0.05
2.2.4 实验法:运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得出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等方面是否发生了变化,具体如表2。
表2 实验信息
实验组对照组 时间2016.9.5-2016.12.252016.9.5-2016.12.25 对象足球(3)选项课1班足球(3)选项课2班 人数3535 学时32学时32学时 地点足球场足球场 内容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大纲规定教学内容 指标身体素质测试、技能考核、团队精神、学习意识、出勤率等 目的对SEM的可行性及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对课改提供指导和帮助
两组的学生人数、授课教师、上课场地、授课内容保持一致,减少无关因素的打扰,但在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有区别。
在授课过程中弱化实验的目的性,避免学生有所察觉,降低实验的不准确性。
2.2.5 数理分析法: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表3 实验前后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N=35人)
组别800米(s)坐位体前屈(cm)50米(s)立定跳远(cm) 前后前后前后前后 实验组7278707967239241 对照组6975697676241245 P>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实验前后,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只有短距离速度(50米)方面存在差异(P<0.05),而在耐力、柔韧性等方面不存在差异(P>0.05)。表明运动教育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程度有限。
由表4可见,采用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后,对学生掌握足球技能水平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P<0.01)。
从表5可以看出,在课外参与体育锻炼方面,实验组每周三次以上参加运动锻炼的学生达到58.2%,与对照组的35.9%存在明显差距(P<0.01),每周三次以下参加运动锻炼,实验组为41.8%,对照组为64.1%,存在明显差距(P<0.01)。综上所述,引入运动教育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足球项目的认知程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足球选项课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练习,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表4 实验前后学生技能掌握测试结果
上课情况课外体育锻炼(%) 组别请假率旷课率3次以上/周3次以下/周 实验组0058.241.8 对照组8.6%2.8%35.964.1 P <0.01
表5 实验前后学生出勤与体育锻炼的频率(N=35)
实验前M±SD实验中M±SD实验后M±SD 实验组72.3±4.379.8±5.6686.42±4.86 对照组73.1±4.675.3±4.3578.3±5.01 T检验1.042783.412685.4766 临界值﹤2.045> 2.045> 2.045
表6 实验前后学生关系及学习兴趣的测试结果的对比(N=35人)M±SD
学生关系接纳度被接纳度学习兴趣 前后前后前后 实验组8.0±1.1111.2±0.678.2±1.3110.2±0.352.9±0.466.3±0.31 对照组7.8±1.938.4±1.218.1±1.528.61±1.723.1±0.653.2±0.43 T检验0.49677911.998180.3039215.0649291.4112732.98692 临界值﹤2.045> 2.045﹤2.045> 2.045﹤2.045> 2.045
从表6可以看出,运用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后,两组学生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这表明运动教育模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集体荣誉感。通过伙伴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在教学中以比赛为主线,让学生为共同的学习目标奋勇争先,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广泛参与性。
实验前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实验中、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见表7。
表7 实验前后学生学习动机及学习态度调查(N=35)
实验前实验后T值P 实验组19244.97<0.01 对照组18212.36<0.05 T检验0.623.35 P>0.05<0.01
从表8可以看出,运动教育模式对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掌握锻炼方法及锻炼习惯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重视技能传授,对学生练习中产生的问题指导不足,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表8 实验前后学生教学效果的对比(%)(N=35)
组别体育态度终身体育意识自我锻炼能力 实验组79.820.274.425.685.514.5 对照组75.424.643.656.446.853.2 P>0.05<0.01<0.01
4.1.1 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项运动技能。
4.1.2 将运动教育模式应用于足球教学中,学生出勤率等方面明显得到改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广泛的参与性,激发了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及分享精神,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4.1.3 运用运动教育模式进行足球教学,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明显提高,学习动机、运动技能掌握情况明显改善。
4.1.4 运动教育模式教学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提供给学生全面客观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作出科学、理性的参考,及时发现不足并改进,有利于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4.2.1 将运动教育模式运用在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建议要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广泛推广及应用。
4.2.2 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合理的运用运动教育模式中的积极因素,为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实施提供参考。
[1]周涛.张晓莹.北京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2]高嵘.当代运动教育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29(7): 969-971.
[3]高航.运动教育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魏勇.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效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5]Siedenop,D.Sport education:a retrospective;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H.W.Wilson-EDUC];Jul 2002;vol.21,lss.4:409.
[6]MICHAEL W,METZLER.Instructional Models for Physical Education[M].Needham Heights: A Person Educompany,2000.256-275.
[7] 高航,章荣江,高嵘.当代运动教育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05(6):79-83.
[8]周建新.美德两国体育课程模式对中国学校体育改革于发展的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3):58-60.
[9]高航,吴铁桥.试论运动教育模式的历史渊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36-38.
[10]吴伟.运动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2):1682-1685.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Sport Education Model on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Taking the Soccer Class in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CHEN Boyuan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23, Henan, China)
2015年度河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一般资助项目2015YB-046、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2016-qn-179。
陈勃源(1989-),河南洛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管理,运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