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菁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强调教学应当回归自然的本源、生活的本源,让学生们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小学生们感性认识较强,往往在较为熟悉的情境中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入、透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强化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与实施,将生活化的素材充分运用其中,将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化、具体化,由此小学生们对于数学的兴趣程度、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4-003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4.017
注重实现小学生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内的学生综合素养应当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内容。鉴于小学生们的抽象思维普遍较弱,空间想象能力和有效思维能力有待形成发展的现状,教师应当通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以生活化的思维实现从教学的导入到难点问题的阐释再到实际问题解决等,将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探究能力等充分有效地培养起来。
一、 将“生活化”策略运用于教学内容的导入之中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德仁认为:“如果能够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问题就在身边,那么学生们就能够快速进入学习和思考之中。”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目的地借助学生们较为常见的生活中的事物作为工具进行辅助教学,能够让学生们在相对比较熟悉的环境中形成知识的认知认同。在小数一章节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于小数的概念缺乏认识,觉得非常晦涩难懂,难以入门。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摒弃从概念教学切入的方式,通过“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方法实现教学的导入与推进。在教学开始之前,我首先拿出了一整套人民币,让学生们从自身非常熟悉、常见常用的人民币认知入手,引导学生们对于元、角、分之间的进制关系进行探究,让学生们明白5分=5/10角=5/100元,进而得出5分=0.5角=0.05元,并且以此切入到小数与分数算式换算的教学之中。在小数的简单加减乘除法运算中,则是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将“超市购物”这一学生们都多次亲身经历的生活过程中去思考和理解。由此,小学生们对于小数的认知与运用就会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购物情景逐渐浮现出来。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小学生们大多就能够列出正确的算式并得到准确的计算结果。在此基础上,再向小学生们讲解和阐释小数运算的法则和规律,他们就能够实现较为轻松地掌握。借助较为常见的生活化工具实现了教学情景的有效创设和教学内容的充分导入,其效果也非常明显。
二、 将“生活化”策略运用于难点问题的阐释之中
小学数学中一些在理解和思考起来难度较大的问题上,教师如果单纯地讲解公式,或者通过口头地进行说教,往往会造成教师说不明白,学生们听起来糊里糊涂、难以理解。对于这样的容易让学生认识模糊、搞不清楚的问题,我带领学生们深入实地进行观察或者借助生活中的道具进行现场的演示,如此学生们就能够充分认识其中的关键问题,在遇到类似问题的解决时就能够运用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在列车通过相关问题的讲解和阐释中,很多学生往往会按照“人与人”的追及或相遇问题的思路进行思考和解决,实际两者之间虽有共通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主要是由于列车本身的长度所造成的,很多小学生们并没有坐过列车,对其中的道理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往往感觉难以理解。比如,有两辆同向行驶的列车从同一地点出发,甲车发车较早但速度较慢,乙车速度较快但发车时间比甲车晚,给定路程以及甲乙两车的长度,让计算乙车完全超越甲车所需要的时间?在教学中为了充分地讲清楚追及的列车所要完成的行驶距离即为被追及的火车行驶的路程再加上被追及列车自身的长度之和的总距离。这一问题,我从家中找来了孩子的玩具列车作为教具为学生们进行了“真实情境”的演示,即划出起跑线,让其中的一个玩具列车先行,但速度相对较慢,一段时间后,然另一个玩具车出发,在前进的过程中乙车逐渐赶上甲车并超越甲车,重点为学生们标出乙车经过甲车车身长度距离的全过程,由此学生们对于这一问题以及其中的关键环节实现了准确的认知和细致的把握。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小学生们在问题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探究解决的核心素养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升。
三、将“生活化”策略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
山东师范大学李瑞东教授认为:“数学是来自于客观存在的实际生活的,而且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地将教学内容引入到实际问题及其解决的过程中。”也就是说,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需要用到数学,需要从数学中去寻求解决的思路和办法,而这也正是数学的“魅力”之所在。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结合教学的内容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例对知识进行阐释。植树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中,由于题目往往是灵活的、变化的,有时需要在某一端进行植树而另一端不植、有时要求两端都需要植树或者都不需要植树等,造成小学生们思维混乱、理不清头绪、找不到办法。比如,需要在一个长度为20米的距离上进行植树,要求每隔2米植一棵树,要求在20米的长度距离两端同时也要植上树,让学生们计算应当栽植多少棵树?我就组织学生们到生活中进行实地的观察和分析,即引导学生们来到操场,让学生们亲自动手进行操作,首先用皮尺测量出20米的长度距离,然后从某一端开始作为起点,让学生们每隔2米做出一个圆形的标记,每一个圆形的标记即代表需要栽植的一棵树,一直持续到另一个端点为止,然后组织学生们对于做出的圆形标记的数目进行清点,学生们通过认真地数数得到了总共栽植11棵树的结果,然后我顺势向學生们进行提问:如果要求一端植树而另一端不植呢?如果要求两端都不需要进行植树呢?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公式的讲解,学生们就能够实现深刻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生活化”策略充分地运用于教学内容的导入之中、难点问题的阐释之中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升,让学生们的思维得到有效发散。
参考文献:
[1] 吴玉亚.刍议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2).
[2] 刘昌平.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5(11).
[ 责任编辑 杜建立]endprint
学周刊·上旬刊2017年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