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创新实践研究

2017-11-27 20:25赵莹孙秀斌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年22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互联网+数字化

赵莹+孙秀斌

[摘 要]互联网是传播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本文通过探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路径策略及保障等,助力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改革,提升图书馆教育服务的能力,履践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工作研究。

[关键词]信息素养;数字化;信息利用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22.116

[中图分类号]G258.6;G2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22-0-02

0 引 言

“互联网+”模式的迅速发展,使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之间协同创新、交互融合成为新常态,极大地改变了高校图书馆所处的信息环境。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是指通过对现实读者和潜在读者的教育,提高读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培养读者获取信息、掌握信息的能力,促使潜在读者转变为现实读者,使潜在的信息需求转变为有效的信息需求,并使读者的这些需求转变为读者的有效信息行为,以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提高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的一种连续性的教育过程。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不仅仅是指导读者了解图书馆馆藏及设备应用的过程,还应该是教给读者查找文献技巧,理解不同主题下不同文献类型的过程。

各高校图书馆在加强自身专业性为高校学生提供查阅便利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读者的信息素质教育,使得部分缺乏检索知识的读者的需求得不到正确表达,导致读者在利用网络资源方面存在差异。

1 高校信息教育的弊端

1.1 信息素养教育没有纳入专业教育计划中

信息素养教育依托于高校图书馆,但作为教辅部门的图书馆,在高校中的影响力有限,导致高校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趋于边缘化,这种情况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尤为突出。这种边缘化将直接导致信息素养教育游离于高校整体教学活动之外,并没有纳入专业教育的计划之中。

1.2 信息素养教学方式和内容单一

在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往往只注重硬件设施建设,对于信息素养教学方式研究不足。由于馆员与教师、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图书馆与院系、各职能部门、社会团体之间缺乏合作,在信息素养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理论与实践应用之间相互脱节,教学方式主要停留在教与学的阶段。

1.3 信息素养教育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部分高校并不重视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的地位远不及专业课程,在建立考核机制时必然无从下手。同时,学生对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学习是被动式的,没有明确而强烈的需求,对开设的各类信息素养课程缺乏实践热情,更多的只是为了获取学分,导致信息素养教育的考核无法突破瓶颈。

1.4 信息素养教育人员专业性欠缺

有些高校的人事部门在文献检索课教师的编制和归属上没有明确的定位,没有专门为文献检索课教师设立编制,师资力量得不到保障。同时,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师多是由馆内人员担任,在面对专业问题时,不知如何系统地利用网络信息,缺乏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导致学生缺乏独立分析能力,教育效果不甚理想。

2 创新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路径及策略

2.1 推行“互联网+课程”,重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高校要积极推进教材改革,推行“互联网+课程”,替换陈旧信息,将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添加进教材等;围绕培育文化素养、树立信息意识、增强信息技能等方面调整课程内容及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学习能力。其次,图书馆要重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规划上,使之与学生各个阶段的专业学习需求相联系,让信息素养教育融入课业学习,在实践中融会贯通;在课程设计上,需要重点把握课程知识点,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以及合理分配课程学时。

2.2 完善”互联网+教学”,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式

首先,图书馆通过慕课(M00CS)等形式多样的网络课程,提供专业的网络教学,充分体现信息素养教育的广泛性、实时性、便利性及互動性。其次,图书馆要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面对面教授相结合,创建在线自学环境,并通过提供线上培训和在线互动方式,使信息素养教学手段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教学体验实践性更强,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教育平台和教育方式。

2.3 实现“互联网+评估”,完善信息素养教育考核机制

首先,考核形式要突出互联网特色,考核内容要注重实践环节,这也是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管理层面的要求。其次,随着图书馆服务考核工作的不断推进,绩效考核机制也应该被引入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来,一方面通过定期考核学生对教学成果的反馈情况,另一方面要考核老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促使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教育水平。

2.4 “互联网+学科馆员”,形成学科团队

图书馆要加强学科馆员队伍建设,提升图书馆信息教育服务能力。首先,图书馆要定期对馆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信息素养,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其次,馆员要能够熟练操作图书馆中的信息化设备,因为设备再好不懂得如何利用和使用,再好的设施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3 创新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保障措施

“互联网+”模式的本质,即是突破传统、顺应时代。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必然离不开理念、资源、技术、人员的保障和支持。图书馆只有灵活运用和深入挖掘更多的保障措施,才能在“互联网+”模式中引领和培养读者主动应用信息的能力,充分体现出图书馆的文化中心和信息枢纽的强大功能。

3.1 转变工作思路,实现理念创新endprint

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重视改革和创新,尤其要开拓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思路,不断转变工作理念。高校图书馆传统的工作理念是被动式的,是等读者来利用馆藏资源,如今,在“互联网+”模式下,图书馆要将被动服务转为适应适应信息时代的主动服务,在信息素养教育工作中,深挖读者需求,以读者需求为导向,才能建立一条个性化、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素养教育之路。

3.2 丰富馆藏资源,实现资源保障

高校图书馆被誉为信息资源中心,是专家、精英的汇集地,以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和专家、精英的培训讲座等吸引广大读者,为全校师生提供各种文献信息服务。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多地引进计算机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电子文献资源服务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同时,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图书馆应积极加入全国数据库共享体系,积极参加联合数据库的建库工作,为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提供物质保障,满足新生信息素养教育、基础信息素养教育、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和特色文化信息素养教育4个层次类型上的需求。

3.3 应用现代技术,实现技术创新

在“互联网+”模式下,高校图书馆要应用现代技术进行资源共享和联网合作,从整体上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将学科服务平台、移动图书馆、手机图书馆、读者论坛、微信公众号、QQ和邮件等现代新技术,精准地运用到读者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从而为主动培养读者信息素养能力提供技术支持。

3.4 优化馆员队伍,實现人才创新

素质高、专业化的馆员队伍决定着开展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水平。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要加强馆员的专业培训,强化馆员的信息意识,提高馆员处理大数据信息的能力,提升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在多学科、多类型、多载体方面的服务水平,为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霞.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用户教育[J].前沿,2006(6).

[2]高红运.Lib 2.0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8).

[3]高兆云.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探索与创新[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4(1).

[4]仇荣国.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商业经济,2013(2).

[5]高协,宋海艳,郭晶,等.面向创新的信息素养教育规划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3(1).

[6]胡慧贤.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J].图书馆,2006(4).

[7]黄佳玲.基于绩效分析模型的图书馆员培训工作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18).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互联网+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数字化制胜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