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做一滴水,反观自身更反射阳光”

2017-11-27 10:18汪渔
当代党员 2017年22期
关键词:副刊精品散文

【我的故事】

汪渔是他的笔名。

他的真实身份和姓名,是重庆市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主任汪应钦。

工作之余,汪渔是一名“小小的资深文学爱好者”。过去这几年,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小高峰,可谓收获颇丰。

就拿2017年来说,7月,汪渔的报告文学《李菊洪的24只小板凳》被评选为2016年全国报纸副刊年度精品一等奖,并收入中国报纸副刊作品集萃;9月,其长篇散文《乡村五行》在《重庆晚报》副刊整版登载,被评为月度好稿和季度好稿;10月,重庆新闻奖揭晓,他的文学作品亦榜上有名……这一切给了汪渔极大的鼓励,也让他更加认定,是文学滋养了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

汪渔来自一个小山村。这样的成长经历,让他的创作主要关注乡村和普通群众,比如《李菊洪的24只小板凳》,主角就是合川区一位普通乡村医生;还有《曾经杉木尖》《半亩江湖》等5部散文集,基本上关注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

在汪渔看来,文学创作者应该是一滴水,有的水滴大,有的水滴小,不过作用大体一致—— 一是用来反观自身,相当于给内心照照镜子;二是反射阳光,相当于给世间增添一丝光亮,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这滴水的归宿,则应是时代的河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而这,正是汪渔坚守的创作原则。

汪渔特别提到《重庆晚报》副刊这一文学阵地:“这要感谢活跃的重庆文坛,尤其是‘晚报副刊群英会,这个微信群非常活跃,每天畅聊文学,线上‘晒稿,线下笔会,让我深受其益。”

比如,每周六晚上,这些文学爱好者都会集中时间“晒稿”。大家把自己的稿子发上去互相审阅,稿优者在晚报发表,互相学习,也互相鼓励。

一次,汪渔看到一位作者晒了一篇长篇散文,并在晚报上整版刊发。

汪渔就想,自己也可以创作长篇散文。

于是,6000多字的长篇散文《乡村五行》成文,最终得以刊发,并收获好评。

当年,汪渔的家乡有一种雪梨很好吃,听说放在冰箱冷藏一下更好吃。于是,他用攒了很久的稿费买了家里第一台电冰箱,这让他认识到,原来文学也可以改变生活。

1999年,年轻气盛的汪渔在老家的县城里拉起了横幅,签名售书《曾经杉木尖》。

第一次印了2000冊,没想到竟然卖完了,还有很多人来问什么时候能买到这本书。“为此,我又大起胆子加印了6000册,又一售而空,成了‘万元户。”汪渔说,“感谢文字,不仅丰富了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改变了我的命运。一路走来,从我曾经执教的开州‘护国庵,绕道库区大都市万州区,再到今天的江北区洋河二村……让我一直不离不弃的,似乎只有文字。”

【我的心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强调“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这极大激发了我们文化工作者的信心。重庆有历史和现实的肥沃文化土壤,我期待重庆文学能多出大家、多出精品,就像“陕西三杰”形成的“黄土高坡文化高地”一样,重庆也能有大家和精品支撑出“巴渝高地”,给重庆人民带来更丰盛的文化大餐。endprint

猜你喜欢
副刊精品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