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浚中+李微希
2017年8月9日,开州区满月乡双坪村。
晨光熹微,薄雾缭绕山间。进村小道上,一个约莫40岁的黑脸汉子背着挎包,一路疾行。
沿途,不断有扛着农具下田的乡亲跟他打招呼:“张书记,又下村来啦!”
对于这个距开州城区98公里、平均海拔达1600米的贫困村,这个黑脸汉子已经熟悉到“能背出每一个建卡贫困户家庭情况”的程度。
而提起他,村里的乡亲们特别是建卡贫困户更是没有不认识的。
他,就是双坪村“第一书记”张晓华。
“连贫困户情况都不了解,就不可能帮他们脱贫致富”——积极踏实的工作作风是“第一书记”的“第一素养”
一个小时前,时针指向清晨6点30分。
双坪村“两委”办公室里,张晓华起床了。
自从当上“第一书记”,办公室对张晓华来说就有了双重意义——既是工作场所,也成了“半个家”。
2015年8月,在脱贫攻坚战响彻全国的号角声中,满月乡政府干部张晓华主动请缨,到双坪村当了“第一书记”。
从此,他开始三天两头往贫困户家里跑,还直接住进了村“两委”办公室。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张晓华有了一个全天候搭档——“民情日记”。
简单洗漱过后,张晓华把放在床头的“民情日记”塞进挎包。
厚厚的日记本,积攒到现在已经有6本了,上面清楚地记录着双坪村每一位贫困户的详细情况——“家里有几口人”“孩子成年没,在上学还是打工”“家庭收入从哪来”“家庭致贫原因是什么”……
“作为‘第一书记,我的职责就是为全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服好务——如果连他们的基本情况都不了解,还怎么服务?”张晓华说。
准备停当,張晓华转身就出了门。
在成为“第一书记”之后,张晓华经过最初的密集走访调研,对全村每个建卡贫困户的详细情况都了然于胸。随后,他在区扶贫工作团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帮助下,针对每户贫困户实际制订了脱贫帮扶计划。
“通过发展产业、提供创业和就业机会等帮扶项目,大部分贫困户都可以自主脱贫。”张晓华说。
而让张晓华特别牵挂的,是那些不能自主脱贫的“小部分”。
“对因病、因残疾或因年老而不具备自主脱贫能力的贫困户,就需要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作为,协调各级帮扶政策进行‘兜底。”张晓华说。
这天,张晓华出门的第一个走访对象,就是这样一个“兜底户”。
上午8点过,张晓华来到了建卡贫困户王厚兴家。
42岁的村民王厚兴正坐在家门口晒太阳。看到张晓华,笑容立即爬上了他的脸庞:“张书记来啦!”
两年前,王厚兴因突发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不仅丧失了劳动能力,每月还要花费上千元医药费。
从此,养家糊口的重担就落到了30岁的妻子廖昌秀身上,一家人的生活由此陷入困境。
得知王厚兴的情况后,张晓华接连登门造访,商量脱贫门路。
随后,张晓华为王厚兴制订了“三步走”的帮扶计划——
第一步:帮助王厚兴申请D级危房改造指标,让王厚兴一家住进了新房子。
第二步:积极联系区、乡两级医疗单位,解决王厚兴的大病治疗兜底和后续康复治疗问题。
第三步:联系附近的开州区赵家工业园区,为廖昌秀提供了一个就业岗位,每月工资有2000余元。
“三步走”实施后,王厚兴改善了居住环境,解决了后续治疗问题,还有了稳定的家庭收入。
“这下,我们家脱贫有希望了。”王厚兴笑了。
“要想富先修路”——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攻坚的“第一硬件”
下午1点,烈日当头。
难耐的酷热,让不少村民足不出户。
刚刚下村归来的张晓华,三两口就把午饭扒拉进肚里,又马不停蹄赶往尤家坪公路现场。
从满月乡场镇通往双坪村的公路全长近20公里,是村里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
长期以来,受地形山势限制,村里的公路既窄又险。
“如果开车的司机是个新手,那真的要急得哭。”张晓华苦笑道。
恶劣的交通情况,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
针对这个问题,张晓华到双坪村“赴任”之初,就坚定了“要想富先修路”的信念。
“要是路不好,发展产业、吸引投资就全都是一句空话。”张晓华说。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从中央到重庆再到开州区,都加大了对贫困发生率较高的开州北部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系列联通满月乡和北部山区干道“城开”(城口至开州)路的修路项目,也随之接连启动。
对此,张晓华很是激动:“对我们村来说,满月乡通往外界的公路不断拓宽,正是一个共享修路红利的极好机会。”
如何“共享”修路的红利?
张晓华和村“两委”班子一合计,决定整修村道对接日益完善的公路体系。
2015年11月,双坪村高山上已是大雪纷飞。
在张晓华积极推动下,整修村级公路的战斗打响了。
张晓华和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一起,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反复论证、精心筹划、积极争取资金,形成统一整修方案后,立即启动了工程项目。
修路的日子里,张晓华与村组干部和群众一道吃住在工地,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喝几口冰冷的山泉水……经常一天劳动下来,他手上和脚上都满是血泡。
经过两个月日夜鏖战,双坪村争取资金150余万元,新建了错车道120余段、改道20余段,一条宽敞的水泥路终于彻底改变了群众出行和物资运输的难题。
随着道路体系不断完善,双坪村“坐在老林边,吸的兰花烟,烤的转转火,吃的洋芋坨”的困窘生活开始改变。endprint
“不改变群众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发展扶贫产业就是一句空话”——激发内生动力是脱贫致富的“第一软件”
下午4时,完成公路硬化进展情况记录与后续工作安排后,张晓华决定回到村“两委”办公室填报相关表格,并将近期工作进展向上级进行汇报。
返程途中,张晓华路过了村民陈文芬家。
他临时决定去看看。
“最近生意不错哦,你这里的品种越来越齐全啦。”来到陈文芬的小超市,张晓华盯着货架笑道。
“这得感谢张书记当初把我点醒了啊。”陈文芬也笑着回答。
2014年6月,因3个子女上学和老父亲残疾,陈文芬分身乏术,不能外出务工补贴家用,由此成了建卡贫困户。
后来,双坪村成功申报市级乡村旅游扶贫村。
喜讯传来,张晓华立即找到陈文芬,建议她把握旅游发展这个契机,办个农家乐发家致富。
却不想,陈文芬冒出了一串问题:“搞农家乐?万一没人来山里玩怎么办?不种田我们家吃什么?亏了算谁的?”
在张晓华看来,陈文芬是留守在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人,她应该更有时间和精力来操办农家乐。出乎他意料的是,第一次沟通竟是这种局面。
“不改变群众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发展扶贫产业就是一句空话。”张晓华这样总结。
此后,满心不甘的张晓华又连续3次到陈文芬家,对她进行劝说:“文芬啊,村里成了市级乡村旅游扶贫村,政策环境只会越来越好——你看你家旁边的山歌王农家乐不就发展起来了吗?现在机会这么好,你也完全可以把握住……”
经过反复引导,陈文芬终于点了头。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利用自家住房办起了农家乐,还开了一家小超市。
没想到,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陈文芬的农家乐就做得有声有色。
如今,陈文芬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现在,看到张晓华又来到自己家,陈文芬乐呵呵地说道:“平时一个月能挣到几千块钱。现在是夏季,正是旅游旺季,一个月可以挣上万块。”
和陈文芬一样,在张晓华和其他村干部深入细致的“游说”之下,村民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转变。
离开陈文芬家,已是傍晚时分,张晓华返回村办公室,继续办公。
当张晓华结束一天的工作沉沉入梦之际,双坪村更加美好的明天,也即将到来。
【学习感悟】
10月18日, 我同满月乡双坪村全体党员干部一起收看了党的十九大开幕会,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对报告所总结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作为一名“第一书记”的我感到了深深的自豪,同时也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目前,双坪全村还有贫困人口153户546人,针对老弱病残贫困户,下一步要协调项目资金,开展好旅游扶贫、产业扶贫、交通扶贫、搬迁扶贫、订单扶贫、电商扶贫、教育扶贫、帮扶扶贫、健康扶贫9条脱贫出路,让贫困户切切实实得到实惠。特别是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再把乡村旅游发展起来,到2020年,一定能让全村人都过上全面小康的好日子。我坚信,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开州区满月乡双坪村“第一书记” 张晓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些年,我们村里的变化太大了,特别是道路建设,让村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获得感!下一步,村里将科学制订发展计划,稳步实施道路交通、產业发展、人饮安全、危房改造、闲置资产利用等20余个项目,进一步打造幸福村。
——南川区南城街道半溪河村党总支书记 卢晓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