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运璇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角色;功能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内涵及其对高校图书馆的要求,研究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角色认知及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定位,提出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11-0025-03
高等教育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人才的质量,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国务院2015年发布了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指导性文件,要求在2020年前建成一批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实现“科技兴国”目标。2016年,我国教育部发布“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旨在打造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高校重点学科[1]。我国关于“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部署,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高校的历史使命与中长期目标。从政策契机角度看,“双一流”建设项目的推行打破了地域、身份的限制,为不同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机遇。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积极投身“双一流”建设中,还是选择消极应对,直接关系到其自身发展水平。而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支柱,在“双一流”政策的驱动下,也应该从高等教育的辅助机构转变为高校教学科研的支持机构,明确自身的角色与功能定位,通过强有力的人才培训与学科服务创新,凸显自身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
1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内涵及其对高校图书馆的要求
1.1“双一流”建设的内涵
2015年“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提出,确立了我国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建设的目标。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蓬勃发展,但是应该正视的是,与世界一流高校相比,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时,高等教育对国家发展的贡献不足,与我国实施“双创”战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此,国务院推行“双一流”建设,就是为了促进高等教育改革,通过教育资源整合,创新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项目,解决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真正提升高等教育的水平。“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价值在于:在保障高校既有成就的基础上,通过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国家软实力,为国家建设提供更多优质人才,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1.2“双一流”建设的基本原则
我国“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就是为了提升高校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水平,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通过高校资源整合提升综合实力,努力使之成为优秀文化集聚地、科技创新发源地、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发展、民族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双一流”建设的基本原则,就是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目标,以改革作为动力,以绩效作为杠杆。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要求重点建设高校做好顶层设计工作,从发展路径、功能定位、资源整合等层面,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体现学科优势,探索适合我国国情、校情的建设路径;在资源建设方面坚持多元化原则,加快推动开放式办学,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多方汇聚优质资源,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1.3“双一流”建设对图书馆的要求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保障办学质量是值得深思的问题[2]。为此,很多高校提出建设一流学科的目标,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方案。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其服务质量也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指出: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文献资源中心,是科研服务与人才培养机构[3]。高校图书馆不仅是教学、科研辅助部门,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在高等教育革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称为“大学的心脏”,理应积极投入“双一流”建设规划中。因此,“双一流”政策的落地,也要求高校图书馆抛开传统发展理念,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积极开展有利于本校学科建设的工作。
2“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角色认知
角色认知即对角色要求的认识与理解,属于主观意识较强的概念,其容易受到角色自身能力与周围环境的影响。高校图书馆在高校教育、科研与学术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信息时代多变的用户需求,其自身定位日益模糊,对用户的吸引力也逐渐下降。为改变当前服务现状,厘清自身在“双一流”建设中的角色定位,高校图书馆有必要首先强化角色认知。
2.1文献存储管理者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发挥文献资源的存储、整合与管理功能[4]。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需要适应用户日益增多的信息需求,做好科研人员与协作机构之间的信息媒介,提高文献资源管理效率。而“双一流”建设在对高校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促使高校图书馆重新认知自身角色,重新制订文献资源建设方案。在学术交流与科研服务方面,高校图书馆也需要明确角色定位,尝试改变学术资源存储、描述与传递方式,提高学术资源组织效率,促进学术成果保存与管理服务转型。
2.2素质教育主阵地
高校图书馆是信息服务中心,是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知识的场所,是科研教育服务机构,也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图书馆是保障学校获得教育成就的必要条件。高校图书馆本身具有教育属性,在提高读者学识、丰富精神世界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5]。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理应发挥自身教育服务优势,为高校素质教育提供支持。同时,为满足高等教育革新的要求,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引入学习型管理模式,通过定期开展馆员培训,为广大教职工提供优质服务,让读者与馆员之间实现资源共享,让读者能够在图书馆这个学习殿堂中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3相关机构协调者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与其他機构的合作成为必然趋势,这也要求高校图书馆做好不同机构之间的协调沟通工作。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利益相关者,保障不同参与者之间的良好沟通,不仅是维持“双一流”建设有条不紊开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有效方式。例如:在科学数据管理方面,涉及系统服务商、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等多个参与者,高校图书馆在其中扮演着关系协调的角色。在学术科研服务中,高校图书馆不仅是数据资源的提供者,同时也要参与到整个科研周期中,主动分析用户需求,为他们的科研数据监护提供支持,为他们筛选合适的合作机构,促进不同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保障数据共享。endprint
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3.1文化导向功能
高校图书馆具备文化辐射功能,是高校隐形的思想教育课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高校图书馆良好的阅读环境和真诚的服务,能够发挥行为导向作用,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高校图书馆本身就是传播优秀文化、彰显崇高精神的场所,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将用户引导至正确的方向,让他们适应社会环境,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种文化导向功能,是多种文化要素综合的结果,是适应高校发展理念的产物[6]。它与馆内陈设、服务态度、制度规范均有关系,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对校园文化建设也有引导性作用,而且能够带给读者深刻的影响。
3.2教育科研辅助功能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纸质与电子资源,服务内容灵活多样,被称作“没有围墙的大学”[7]。高校在为学生提供基础性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也需要在课堂之外获取新知识,进一步了解社会,丰富人生体验。高校图书馆为学生涉猎未知领域、巩固专业知识以及开展创新性实践提供了平台,是高等教育的“第二课堂”。在图书馆,大学生能够开阔眼界,开发自身潜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丰富精神世界。科研水平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是一流学科的评价标准之一。在辅助科研方面,高校图书馆则发挥着资源管理、学术存档、学术成果传播与评价等功能,是保障学术研究多样性,提高学术交流效率的基础。
3.3社会化服务功能
高校图书馆具备独特的精神文化氛围,能够凭借丰富的馆藏,为社会人士提供多元化服务,发挥公共文化教育功能。在社会化服务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书画展、专家讲座等,让用户在潜移默化中获取新知识,在价值取向、思想意识等方面获得认同;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招募学生志愿者,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平台,让他们在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体验社会工作的乐趣,学习社会知识,提高社会责任感。此外,图书馆借助高校既有设施开展社会化实践活动,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他们尽快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4“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4.1建立协同创新网络
“双一流”建设项目的落实,不仅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也是高校完善自身建设、提高社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科研支持机构,要想更好地为高校学科建设提供服务,有必要联合政府、企业与社会机构实现协同创新[8]。简单而言,就是由多个组织实现协同合作,通过信息交流与密切联系,促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而形成动态、开放的创新组织网络体系(见图1)。这种不同组织间的协作方式,体现了高校图书馆面向政府和企业的价值,即能够提供文献信息、科研数据管理、产业情报分析等服务,增进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实现资源、技术的共享与可持续发展。在服务实施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应该抛弃被动服务理念,选择主动为参与主体提供无缝式信息服务,突破与高校、企业等机构的信息壁垒,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4.2组建优质服务团队
很多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色学科,也形成了稳定的科研团队。高校图书馆可以针对高校学科建设需求,组建具有丰富学科服务经验、业务能力过硬的服务团队,专门为科研人员提供服务。为达成服务高校学科建设的目标,高校图书馆应该对学科馆员进行培训与引导,建立针对学科服务的评价考核指标,从业务素质、思想道德、信息素质等方面,形成完善的素质考核体系(见图2),激励学科馆员加强自身学习。在服务内容方面,学科馆员要与各院系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除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外,也应该嵌入科研活动中,并在学科信息整合、学科资源建设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
4.3创建特色学科数据库
获取系统的高质量的信息资源,是高校建设重点学科的基本保障。高校图书馆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根据高校学科特点与专业要求,尤其是结合优势学科发展趋势,构建学科资源数据库。在资源整合方面,高校图书馆要尽量体现学科特色,做好科技档案、专利、科技报告等特殊文献的收集工作,并且对不同类型文献进行筛选,逐步形成具有学科特色、馆藏特色的资源体系,为高校学科建设提供支持。
5结語
我国“双一流”建设项目的推进,要求高校图书馆尽快突破传统服务模式,成为高校学科建设的主战场。高校图书馆应明确自身的角色与功能定位,寻找适宜的发展模式,辅助高校尽快实现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这不仅是高校图书馆自身服务价值的体现,也是其事业转型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马波,郝淑红.基于学习路径图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培训体系探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4):74-81.
[2]杨俊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顶层设计研究[J].现代情报,2016(4):48-51.
[3]高咏先.基于区域联盟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合作创新[J].图书馆学刊,2016(2):70-72.
[4]杨兴林.关于“双一流”建设的三个重要问题思考[J].江苏高教,2016(2):7-8.
[5]王飒.“985”高校图书馆科研评价服务实践调研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6(1):26-31.
[6]杨玫.高校图书馆科研工作在确立图书馆学术地位中的重要性[J].中国科技信息,2017(7):96-97.
[7]冯丽.“五大发展理念”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9):122-123.
[8]陆宁.大数据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J].江苏科技信息,2017(11):14-15.
(编校:周雪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