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京 郭恒
回归田园
——城市绿地规划视角下的可食地景
刘宁京 郭恒
本文基于可食地景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发展趋势,梳理其功能特点,提出规划策略,明确其发展方向。在绿地规划层面上,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尺度,分别讨论城市绿地规划中区域生态绿地、综合公园及专类绿地、社区公园及附属绿地3个层次的不同特性和功能定位,提出可食地景在规划层面相应的功能重点和发展策略。并通过研究可食地景评价和量化的类别和测算模式,提出可食地景的规划指标建立与评价方法,为可食地景在规划中的科学合理运用奠定良好基础。
风景园林;城市绿地规划;规划设计;可食地景;生产性景观
当今的中国,面临农业社会解体和现代都市膨胀的巨大变革冲击,可食地景作为一种平衡力,具有田园城市、城市农业、生态景观多重内涵,逐步被学界认知、了解、发展,并在国内外各类、各层级规划中得到进一步实践。本文将从城市绿地建设的角度,讨论在城市绿地专项规划的操作平台中融入可食地景的理念策略、规划方法。
可食地景指的是运用设计生态园林的技术方式来营造果园、农园,使其富有美感和生态价值[1]。基于我国城市规划体系,可食地景不仅需在城市绿地空间内实践与应用,也应在绿地规划体系中予以表述和引导。
因此,在城市绿地的视角下,可食地景同时具有可食生产性、景观欣赏性、活动参与性、生物多样性等多重功能,是一种新式的生态园林设计手法。随着理念发展,可食地景概念不断外延,与城市各类绿地以不同的方式相结合,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绿地功能、展现城市特色景观等方面,不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可食地景与区域生态绿地、综合公园与社区公园、附属绿地等多种城市绿地趋于广泛的结合。区域生态绿地中的农园、林园、果园、菜园,在保留原有生产功能的基础上,逐渐趋于更丰富的美感和更多样的生态价值,运用生态园林设计手法来营造各类原本仅用于生产的园林,如G20峰会期间良渚大陆村边稻田大地艺术以及郊区各类观光农业园。在综合公园及专类绿地设计时,可更多利用可食地景的独特性来展现与众不同的景观、增强游客的可参与性,并起到乡土科普教育意义。社区公园及附属绿地中可结合不同用地类型营造特色园中园、专类园等,如荥阳市罗垌水厂在空地中运用园林美学手法,搭配出变化丰富的果林地景,又可采摘作为员工福利发放。
可食地景具有与城市绿地相异的风格、类型、植物种类、设计手法,以花菜园、林果园等为代表的特色植被景观被引入城市之中,成为新的设计素材和物种多样性的来源,如北京密云的薰衣草庄园、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向日葵花田等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特色景观类型。
由于空间的差异,城市居民与农业生产、田园生活存在距离感和陌生感。城市中可食地景的多样运用能够让城市居民从田园生产的旁观者变成感知者、参与者,建立城市居民与自然生态的新关系,特别是对青少年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科普教育意义。
农业生产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运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大进步,现代城市居民生活压力大,参与可食地景的观赏与养护能够唤起他们记忆深处在生产活动中获得收获的愉悦,缓解心理压力。目前老一辈城市居民大多具有进行农业活动的经历,可食地景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可以吸引老年人投身其中,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
可食地景能够提高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是典型的节约型园林。相对于一般型城市绿地,可食地景的建设养护成本较低,兼具景观性和实用性,并且可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
根据可食地景的发展趋势,可食地景在城市绿地中如何布局、规划与设计,应结合以下策略。
充分考虑周边居民、政府部门的需求,以多种方式调研与讨论,融入各方的观点和不同角度下的思考,并根据这些观点进行设计。通过公共参与的方式,模拟各方对可食地景的接受适应过程。可食地景规划设计时,应充分了解周边居民的组成、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修正规划设计目标和手法,营造适应当地居民和政府管理者的可食地景。
使用多目标设计模式。从单一功能指向设计转变为多重功能的混合设计,将可食地景转化为可以承担城市绿地的多种功能形态,包括生态服务、游憩活动、娱乐康体、科普教育等功能。采用复合多目标的设计模式,可以将城市绿地中各类绿地所承担的功能分解,使其之间的配合更加协调系统,单一绿地的信息反馈可以快速传至复杂系统的可食地景版块中,从而对营造方式作出合理的修正。
可食地景设计结合地方乡土经验,并充分尊重地方传统经验。充分利用积累的乡土经验可以降低设计的不确定性,以一种对系统干预最少的方式进行设计,避免一些不可预知的问题的发生。因此,在生态型、生产型景观的设计和管理上,可以让当地民众充分参与其中,运用传统、有效的耕种养护经验减少可食地景在公共绿地中应用的失败几率。
在城市中可食地景的利用,应采用渐进试点的方式和弹性可逆的方法,避免发展过程中的浪费和损失[2]。
采用渐进设计的模式。渐进设计是把设计作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对城市绿地可食地景的设计没有过多的把握时,可采用先在局部试验再推广到全局的做法。通过小范围内检验系统反映出来的问题,对设计进行修整,避免大规模建设的浪费。
采用弹性设计的方法。其实质是一种可逆的设计方法,在城市绿地可食地景建设中,一旦复杂适应系统产生的影响并非我们所期望的结果时,我们可以迅速地降低设计所造成的影响,采用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进行修复,避免不可逆的损失。
参考日本和德国等国家可食地景管理的成熟经验,将城市综合公园和道路绿化中的可食地景纳入园林养护体系,突出其生态性和景观性;在社区公园中可考虑采用公共绿地租赁制度或居委会管理模式,突出其参与性和科普性。
本文将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进行论述,分别对应城市绿地中的区域层面、综合公园及专类绿地层面、社区公园及附属绿地层面,明确各层次中可食地景的规划要点。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区域层面规划涵盖生态农业、特色林果等可食地景。规划中应以生产性为主,兼顾观赏性,突出参与过程。植物选择应与当地农林生产经验相结合。
1)本地群落,特色分区。注重特色农林业展示,区域可食地景规划应着重强化本地区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景观、特殊价值的农林作物,对乡土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修复。如上海嘉北郊野公园规划有梅果园、四季花卉园、百果园等在内的10个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展现上海本地特色农耕景观(图1)。
1 上海嘉北郊野公园平面图Master plan of Jiabei country park, Shanghai
2)家庭承包,增强体验。近郊应重视多样参与性,发展各类可食地景观光园,发展各类体验项目,增强农耕经验学习。如郑州市绿地系统规划,将近郊多处河阴石榴基地规划为沿黄农业生态旅游带,重点打造多个生态体验采摘园,推广家庭农田承包制,增加旅游开发价值。
3)生产为主,季相万千。远郊应以生产功能为主,营造大地尺度的可食景观,运用不同色彩、季相的可食植物打造变幻万千、季相丰富、特征明显的大地景观,成为城市的生态本底组成部分。上海嘉北郊野公园规划4200亩(280hm2)土地用于水稻、小麦轮种,并种植300亩(20hm2)油菜花、500亩(约33hm2)玉米和500亩(约33hm2)彩色水稻等,营造丰富多样的可食地景。
4)沿路布局,地景界面。妥善布局可食地景与区域各级公路的观赏关系,沿公路形成阶梯形视线观赏面,打造临路村庄的视觉通廊,例如G20峰会期间良渚街道大陆村边稻田大地艺术(图2)。
2 良渚道路两旁的稻田大地艺术Land art created by the side of Liangzhu road
城市绿地分类中综合公园及专类绿地一般体量较大,可食地景可成为增强这类绿地景观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游憩多样性等方面的重要支撑,因此可以建设可食地景专类园、专类分区。城市滨水、临路带状公园可建设具有综合功能的生态复合林和特色果木林,并整体纳入城市园林绿化管理。
1)打造专类,突出异质。城市综合公园中可考虑布置可食地景专类园、专类观赏区,缓解常规园林植物由物种单一带来的审美疲劳感。武汉园博园在北入口附近设计农田专区,游客们可观赏到田里的京山桥米、辣椒、茄子、豇豆等蔬菜。
2)品种多样,乡土种库。城市植物园可收集和应用适宜本地生长的各类作物、林果品种,作为乡土植物品种资源库,进行充分保护和延续。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向日葵花田位于北园西门附近,是北京城区内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的向日葵观赏区。规划时引入不同花盘大小、植株高度、成熟期的数十种观赏向日葵,并设立品种标示牌(图3)。
3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向日葵花田Sunflower field of Beijing Olympic Park
3)地域风貌,特色街景。专类带状绿地可根据城市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林果类植被,打造特色观花观果街景,丰富城市景观,强化城市自然地域风貌。如南宁市道路两侧以市树扁桃为行道树,打造独具特色的景观大道。
4)多样设施,景观优良。设计中应丰富可食地景的种植类型,鼓励部分综合公园及专类绿地建立高技术含量的温室大棚、垂直菜园等设施,充分展示可食地景多样化的景观特色,并成为科普教育的重要载体。新加坡滨海花园(Garden by theBay)建设2个贝壳状温室,通过垂直绿化和平地种植等多种方式,培育包括开花蔬菜在内的各类观赏植物(图4)。
4 新加坡滨海公园温室
社区公园及附属绿地与城市居民紧密结合,可结合工作生活形成可食花园、菜园景观。由于这类绿地规模较小,因此不宜设置过多类型的设施,应注重参与性和体验感受,强调科普教育和回归田园的精神满足。
1)注重社区参与。社区公园级别的可食地景可整体打造,不同食用类型的植物交叉搭配,强调参与体验功能。选用利于使用者亲身参与的管理模式尤为重要,相关研究表明,认领模式与志愿者模式目前受到使用者的青睐[3]。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充分利用东北稻米景观建设成本低、观赏期长、四季变化的特点,规划了5组相同的长方形稻田,每组稻田被道路和田埂分割成大小不同的方块,每个方块中央都有一个正方形的读书台,为学生提供休闲娱乐学习场所,并在每年春耕秋收时组织学生插秧大赛、收割大赛,形成年度性的师生参与劳动节(图5)。
2)强化大众科普。社区公园作为最易被居民日常熟知和感受的公园类型,应在植物科普上进行充分打造。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可食植物物种介绍,二是可食植物不同发展阶段介绍。美国底特律的拉斐特大厦在2010年被拆除后,建设成一个0.425英亩(约1720m2)的拉斐特花园(Lafayette Greens),这里布置了超过200种的蔬菜水果以及草药和鲜花,人们在公共空间中自然地参与学习,种植、栽培、采摘,在这里可以了解粮食系统和体验季节的变迁。
3)塑造宜人空间。社区花园应打造复合型景观,常绿植物搭配季节性可食地景。附属绿地中的可食地景应结合自身特点,利用屋顶、林下、田中等空间塑造多功能的公共空间。美国芝加哥盖瑞康莫尔屋顶花园(Gary Comer Youth Center Roof Garden)为青少年和老年人提供了课后学习的空间,平面布局优美且图像鲜明,它将典型的劳作菜园变成一个美丽宜人的并可稍作歇息的场所,且每年生产1000磅(约454kg)供学生、本地餐馆和该中心的咖啡厅使用的有机食品(图6)。
4)实现多样管控。可食地景花园在设计之初应与生产模式结合,预留生产用具通道和管理通道。后期管理可试行限时性管理方式,通过限定使用者人群和使用时间来降低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例如,深圳大学城哈尔滨小区在建设过程中有大片荔枝林无法直接征用,最终通过协调周边果农,采用分时半封闭管理的方法,在荔枝成熟采摘期以外,学生可以享受荔枝林的林荫,果农也可获得自己的产出[4]。
5 学生在校园稻田中读书Students read books on the field
6 盖瑞康莫尔屋顶花园Gary Comer Youth Center Roof Garden
近年来随着可食地景的快速发展,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建设养护可食地景也是目前各城市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本文希望从不同方面探讨可食地景各类效益的评价方法,这些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搭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化指标体系,从而对城市绿地规划进行科学地引导,推动可食地景的有效利用。其主要指标包括:可食地景率、可食地景服务半径覆盖率、供养能力指数、成本效益指数和美感度指数等。
可食地景总面积与可食地景率是显示可食地景数量的指标。根据公共绿地(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居住区附属绿地、学校附属绿地等)的分布,土地价值、土质情况等要素综合加权,通过GIS信息建立和分析,确定城市中适合改造为可食地景的面积(设为A),建成区总面积(设为T),绿地面积(设为G)。
可食地景服务半径覆盖率可从总体分布层面检验可食地景布局的合理性。
可食地景服务半径覆盖率=可食地景服务半径覆盖的居住用地面积/居住用地总面积×100%
供养能力法可数字化表述可食地景输出物质产品资料的能力,是生态服务的一种类型[5]。以伦敦可食地景与城市农业的研究成果为例,伦敦人口密度(设为D)为69人/hm2,可食地景实验用地总面积为191hm2,其中21hm2在第一轮实践中连续持续地生产出食物,成功生产比例大约为4~5%(设为C),种植的市民常食蔬菜约有22种,最终得出每公顷平均产量为31.28t(设为P),而每个城市人口年均消耗蔬菜量设为X[6]。
因此可以推导公式:
可食地景供养能力指数(Edible Landscape Support Index)ELSI=A×C×P/T/(X×D)
可食地景作为丰富城市园林物种多样性的途径,采用多样性指数评价法:
式中Pi表示种的个体数占群落中总个体数的比例。
成本效益法能够衡量可食地景作为节约型园林的效益。
C1为可食地景每平方米管养成本,A1为可食地景产出市场均价收益,C2为传统园林每平方米管养成本,A2为传统园林产出市场均价收益。
景观美感度评价法能够评价可食地景的观赏美感。景观美感度采用BIB-LCJ法测试可食地景和传统园林的美感度比值。
取49张可食地景和一般园林的照片,经过随机打乱排序,7张一组分为7组,被测试人对每组照片的美感度由高到底进行排序。根据每个照片排序位置进行加权,最终得出每张照片所代表的景观类型的美感度。
通过效益评价形成的可食地景指标体系可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的有益补充,在区域生态改善、城区绿地景观功能提升和游憩类型丰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可食地景的含义与内容将会越来越广泛,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作用也将越来越突出,与城市居民的关系也将越来越紧密,因此可食地景应在绿地系统规划中明确其规划目标和策略思路,同时参考可食地景指标体系进行效益评估分析,最终确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内容。
一座城市要形成生境稳定、物种丰富、景观突出、宜居宜游的可持续整体生态环境,不能只依赖于引进先进的生态理念和技术,创造性发展,诸如可食地景等多样化绿地建设也是必要途径之一。同时,必须通过更多的社会讨论、集体参与、宣传教育等方式来建立和强化人们对可食地景的深刻认知和理解。
注释:
图1来源于jdxc.sh.cn,图2来源于dragonnewsru.com,图3来源于worldpress.com,图4来源于gooood.hk,图5来源于Turenscape.com,图6来源于asla.org。
[1] Rosalind Creasy. The complete book of edible landscaping[M]. San Francisco: Sierra Club Books, 1982.[
2]林国雄.生产性景观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J].景观设计学,2010,9(2):62-66.
Lin Guoxiong.The applications of productive landscape in urban open space design[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2010, 9(2): 62-66.
[3]王志芳,蔡杨,张辰,等. 基于景观偏好分析的社区农园公众接受度研究—以北京为例[J].风景园林,2017(6):86-94.
Wang Zhifang, Cai Yang, Zhang Chen, et al. The research on public acceptance of community garden based on landscape preference analysis—a case study of Beijing[J].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7(6): 86-94.
[4]梁金兰. 生产性景观设计与管理[J].中国城市林业,2013,11(1):45-47.
Liang Jinlan.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productive landscapes[J]. Journal of Chinese Urban Forestry,2013,11(1): 45-47.
[5]王云才,申佳可,象伟宁.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景观空间绩效评价体系[J].风景园林,2017(1):35-44.
Wang Yuncai, Shen Jiake, Xiang Weining. The framework of landscape spac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 [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7(1):35-44.
[6] Jeanne Sept. Modeling the edible landscape [C]// Craig B.Stanford. Meat-Eating and Human Evolu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73-98.
(编辑/张雯娟)
Returning to Pastoral—Edible Landscap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Green-space Planning
LIU Ning-jing, GUO Heng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dible landscape in the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puts forward its planning strategy and clarifies its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e current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positioning in green space planning of the edible landscape from macro-scale to micro-scale, respectively, with a focus on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park and main road, and community park. Thus, the corresponding key-function planning strategy during the edibl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re interrogated. Finally, the categories and calculation models of the evalu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edible landscape as well as the planning index establishm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s are discusse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rban green space planning; planning and design; edible landscape; productive landscape
TU986
A
1673-1530(2017)09-0023-06
10.14085/j.fjyl.2017.09.0023.06
2017-07-31
修回日期:2017-08-21
刘宁京/1973年生/男/北京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绿地规划及生态修复(北京100043)
LIU Ning-jing, who was born in 1973 in Beijing, is a senior engineer of 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 amp; Design.His research focuses on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Beijing 100043).
郭恒/1987年生/男/河南人/硕士/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景观设计(郑州450044)
GUO Heng, who was born in 1987 in Henan province,holding master degree is an engineer of Hena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and landscape design (Zhengzhou 45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