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彩棉絮画装点聋哑孩子的无声世界

2017-11-27 05:16吴宽宏
金秋 2017年15期
关键词:棉絮装点聋哑

文/吴宽宏

用五彩棉絮画装点聋哑孩子的无声世界

文/吴宽宏

3月29日下午,陕西省西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棉絮画制作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宝兰,又一次急匆匆地赶往西安市盲哑学校,给聋哑学生手把手传授棉絮画的制作技艺。从2014年3月开始,每周三下午她都要乘坐公交车,从西安南郊的家里前往北郊振华路的盲哑学校授课。虽说已是快70岁的老人了,来来回回挤公交也挺累,但她一直没有放弃。在她心中一直存有一个愿望:她想在教会聋哑学生一种自食其力的手艺的同时,也实现自己将手艺教授给更多年轻人、让“棉絮画”制作技艺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的心愿。

小时与棉絮画结缘

张宝兰和棉絮画结缘,得益于她的姥姥和舅妈。七八岁时,她看到身边的小伙伴都用画笔画画,而她的姥姥和舅妈却用棉花作画,她觉得格外新奇。好奇心驱使着她一直跟随姥姥和舅妈学习棉絮画的制作,没想到这一“画”就成了她一辈子的最大成就。

张宝兰起初只是抱着自己做着玩的心态,没想过啥发展,更没想过对外出售。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她突然意识到棉絮画这种特殊的技艺应该得到发展、传播,于是她便开始全身心投入到棉絮画的创作中,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并创造出了惊人的成就。

钻研成就“东方立体国画”

多年来,张宝兰潜心研究棉絮画的传承和发扬,在保持民间传统技艺的同时,大胆摸索,独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独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她创作的棉絮画,不但保持了中国画浓淡相宜、燥润有章、虚实并重的笔墨韵味,更赋予了二维平面画浮雕般的立体美感。其作品色彩和谐,活灵活现,在给观众艺术享受和熏陶的同时,更突出了视觉冲击,被美术界誉为“东方立体国画”。

张宝兰的代表作品《孔雀牡丹图》《昭陵六骏》《奔马》《仿唐仕女图》《猫趣》《竹林秀色》,为张宝兰赢得了全国第一届“中华巧女”称号;1998年,张宝兰的作品受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及夫人的赞誉和收藏,并签名留念;2000年她应邀参加了世界妇女大会和东南亚艺术巡回展等重大活动;2001年她被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她先后多次应邀出访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进行中国民间艺术的传播、推广与交流,特别是2006年她应邀出席新加坡“2006年狮城华裔博览会”,获得特等奖并被授予“艺术交流大使”荣誉称号。尽管已年过花甲,但每天沉浸在艺术创作中的张宝兰却显得格外精神。她信心百倍地说:“我不但要一直创作,还要尽我所能为这项技艺找到传承人。”

无偿教授聋哑学生

2014年初,张宝兰与多位“非遗”传承人一起走进了西安市盲哑学校进行集中表演展示,许多聋哑学生都饶有兴趣地围在张宝兰的展品前看个没完。校领导看到张宝兰创作的“棉絮画”色彩鲜明、形态逼真、制作工艺精细,特别适合聋哑学生学习,便与她商量,邀请她定期到学校来给聋哑孩子教学棉絮画。看到聋哑孩子都挺喜欢棉絮画,她便爽快地答应了。于是,每逢星期三下午,张宝兰总会准时出现在西安市盲哑学校校园里,满腔热忱地教聋哑孩子学习棉絮画的制作,让五彩缤纷的棉絮画装点聋哑孩子的无声世界。

经过一段时间教学传授,张宝兰觉得,这些聋哑孩子,虽然他们听不到说不出,但他们学习的热情却挺高。他们身残心不残,手也比较灵巧,而且也很专心,张宝兰心想,聋哑孩子学会了制作棉絮画,以后有个手艺他们也能自食其力。

但给这些孩子教课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起初由于相互交流有困难,孩子们听不见她说的话,她又不懂哑语,只好走到每个孩子身边,一个一个地教,一遍一遍地演示。后来,她也慢慢地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哑语,相互交流方便了,学习进度也就快多了。在张宝兰的精心指导下,参加学习的聋哑孩子,慢慢地也能制作出像模像样的棉絮画了,其中像车会东、马晶晶等聋哑孩子做得更漂亮。看着这些聋哑孩子的进步,张宝兰感到非常欣慰!

张宝兰表示,为了传承这一民间绝技,她将不断努力,争取教会更多的棉絮画爱好者,同时也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实。

猜你喜欢
棉絮装点聋哑
变废为宝 装点生活
迹象
老纺车
太白县文化馆:“非遗过大年”太白县2021年迎新春棉絮画展
聋哑人罪犯服刑期间的心理情况调查与分析
夏天的“雪”
两个好朋友
消失的棉絮
让我们来装点春光
女儿孝心无边聋哑50年的母亲开口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