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症中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2017-11-27 06:39王建亮
宁夏医学杂志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中性白细胞血症

王建亮

·经验交流·

新生儿溶血症中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王建亮

目的调查新生儿溶血症中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病率,结局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新生儿溶血症患儿6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69例患儿中,31例发展为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仅有1例发生感染并发症。多数患儿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在数天内自发痊愈,有7例患儿持续该症状,持续时间中位数为397 d。结论无论抗体特异性、疾病分度或接受治疗情况如何,新生儿溶血症的共同特征为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

新生儿溶血症;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发病率;危险因素

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是因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循环,刺激IgG类抗体产物的产生,该类产物随后进入胎儿体循环,附着在红细胞抗原位点并通过网状内皮系统快速消除[1-2]。这个过程持续到出生后母体抗体从婴儿体循环内消失。有关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病率、生理病理学及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自然进程的相关研究依然不足。本研究目的在于描述新生儿溶血症中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调查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发生的可疑危险因素,并评估婴儿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的不良结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随访新生儿溶血症患病婴儿。嗜中性白细胞绝对计数(ANC)低于正常儿童限值(lt;1.5×109/L,持续时间lt;14 d;lt;1.0×109/L,持续时间gt;14 d),确诊为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该病发生持续6个月以上者则应确诊为慢性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根据新生儿溶血症严重程度,可分为重度(胎儿水肿)、中度(需输血)、轻度(无须输血)[3],分别记录患儿性别、孕龄、抗体特异性及治疗情况数据,进行危险因素分析。

1.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69例患儿中,31例发展为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仅有1例发生感染并发症。多数患儿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在数天内自发痊愈,但有7例患儿持续该症状,持续时间中位数为397 d,见表 1。

表1 31例新生儿溶血症患儿特征

2.2 慢性嗜中性白细胞减少患儿临床特征:患儿ANC均值为0.53×109/L(0.31~0.7)×109/L。仅有1例患儿在随访后期仍存在嗜中性白细胞减少,7例患儿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持续时间中位数为397 d(261~672 d),平均恢复时间为467 d(266~707 d)。1例患儿在发生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之前发生无并发症型尿路感染。对2例患儿进行骨髓穿刺检查,未发现其他病理改变。

男性发展为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的风险显著高于女性(χ2=23.453,Plt;0.05),但是在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与新生儿溶血症严重程度、抗体特异度、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IVIG)、红细胞灌注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发现,男女患儿间发病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解释男性患儿发展为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风险更高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77%的新生儿溶血症患儿可发展为血小板增多症,其中血小板计数最高为1 200×109/L,见表2。

表2 慢性嗜中性白细胞减少患儿临床特征

注:N/A 表示不详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无论抗体特异性,疾病严重程度及治疗情况,几乎近半数婴儿发展为不同程度的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大多数患儿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病情较轻,且在6个月内自发痊愈。

首次以Rh血型溶血症作为特征报道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研究中包括20例Rh溶血型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其中9例发展为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有研究者认为多能祖细胞中高水平红细胞生成素及饱和红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可能会下调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生长因子相关受体,从而导致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降低[4]。Langkamp等发现,Rh型新生儿溶血症引起的长期粒性白细胞缺乏症,及粒性白细胞同种免疫反应症继发产生粒性白细胞特异性抗体,可同时存在婴儿及母亲血清中[5]。Segal等发现2例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并发胎儿水肿的患儿,检测到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并通过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成功治愈[6]。血小板减少症是重度新生儿溶血症的并发症[7-8],然而既往并未见新生儿溶血症有关血小板减少症研究报道。本次研究多数患儿发生原因不明的血小板计数升高现象。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被作为一种辅助剂治疗新生儿溶血症[9],同时可导致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发生[10]。然而,本次研究中接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治疗患儿的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与未接受该法治疗的患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以往研究相反,本次研究发现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发展与新生儿溶血症严重程度无相关性。然而,当对结果进行解释时,本次研究中无胎儿水肿病例需纳入考虑范围。新生儿溶血症中发展为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者,唯一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为男性。

回顾性为本次研究的主要限制因素,可限制研究有关出生前后和产前因素(如妊娠高血压等)数据收集的准确性,这些因素对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一个限制因素为以本研究样本量为基础建立正常年龄范围频数,不同研究间正常值随出生孕龄的不同而改变。

本次研究证明无论抗体特异性,疾病严重程度或接受治疗情况如何,新生儿溶血症的共同特征为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

[1] 赵小燕,粟兵,双艳琦,等.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的相关检测结果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4,14(12):1608-1609.

[2] 聂锋,赵慎.新生儿溶血病3项试验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11):1203-1204.

[3] Blanco Alemany E,Johnston D.Neutropenia in infants with 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J].Blood,2010,116(21):1552.

[4] 覃华林.新生儿溶血疾病的临床诊断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9):1545-1546.

[5] 张战军.新生儿溶血三项与血清胆红素的关系研究[J].北方药学,2011,8(8):65-66.

[6] Moise KJ.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J].Clinical Advances in Hematology amp; Oncology,2013,11:664-666.

[7] Wagner T,Resch B,Reiterer F,et al.Pancytopenia due to suppressed hematopoiesis in a case of fatal 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 associated with anti-K supported by molecular K1 typing[J].Journal of Pediatric Hematology/Oncology,2004,26:13-15.

[8] Segal N,Leibovitz E,Juster Reicher A,et al.Neutropenia complicating Rh-hydrops fetalis:the effect of treatment with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rhG-CSF)[J].Pediatric Hematology and Oncology,1998,15(2):193-197.

[9] Murray NA,Roberts IA.Ha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J].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Fetal and Neonatal Edition,2007,92:83-88.

[10] Lassiter HA,Bibb KW,Bertolone SJ,et al.Neonatal Immune neutropenia followins the administra of 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ediatric Hematology/Oncology,1993,15(1):120-123.

10.13621/j.1001-5949.2017.10.0928

R722

B

宁夏石嘴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宁夏 石嘴山 753000

2017-04-17责任编辑马兴忠

猜你喜欢
中性白细胞血症
白细胞
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例
英文的中性TA
论“血不利则为水”在眼底血症中的应用探讨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中性墨水的消泡和消泡剂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
Ⅱ型冷球蛋白血症肾脏损害1例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