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雄文 李小燕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广东广州 510000)
论太极哲学中“有”和“无”的思想①
吴雄文 李小燕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广东广州 510000)
太极含“阴阳、天地、五行、气、道理、虚实、有无、刚柔、动静、乾坤”,揭示了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本质。该文以文献研究和逻辑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太极哲学思想“有”和“无”的概念论述,分析太极元范畴内涵和实有之间的联系,探讨实有的内涵论证太极哲学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关系,了解其间的内涵和意义。为太极哲学不断完善提供理论参考。
太极哲学 有 无 元范畴
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是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太极寓意天地混沌未开,阴阳不分的状态。《系辞》上传的第十一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含‘阴阳、天地、五行、气、道理、虚实、有无、刚柔、动静?,”太极衍生万物。太极丰富的哲学思想涵盖了这天地万物本质属性,阐述了宇宙产生、发展、消亡这周而复始过程的根源、始基。永恒持久,永不磨灭的“生成”中的“实有”和“实有”中的生成。宇宙万物皆在太极中得到反映[1],该文试从太极哲学的视角通过对“有”及“无”关系的剖析,了解其间的内涵和意义。
什么是有?什么是无?我们通常理解的“有”就是:有物质、有形态、有形状、有精神、有质量的事物。能摸得到、看得见、闻得着,能感知到的实在存在的事物。“无”就是无感觉、无知觉、不存在的“无”事物。
“无极生太极”,“无极”的状态是:无内无外,无大无小,无虚无实,无时间,无空间,无物质,无精神,一片清明,又是一团混沌,是一切的“有”,又是一切的“无”。“太极”的状态:是无形、无对立的极大能量团。老子在《道德经》中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也就是说早在宇宙天体出现之前,已经有“物”先形成了,而这个所谓的“物”所指的就是“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有说阴阳、虚实、天地、乾坤、有无、动静。太极产生出“阴阳”,“阴阳”二气生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精气滋生万物。从太极哲学的角度出发,万物都客观存在于宇宙之中,是真实存在的,“实有”的。“有”物质组成的是真实的,不能以意志、意识而转移,是客观现实的。但这种“实有”也不是绝对的,因为,万物都处于生产-发展-消亡这一个周而复始、相互转化的无穷无尽的过程。“有”和“无”都不是纯粹的“有”,也不是纯粹的“无”。太极不接受绝对的存在,也不接受绝对的虚无[1]。宇宙万物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有其多样性、单一性,有其相似性也有其差异性,可谓“同中有异,异中求同”。它在生长和发展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又暗含着灭亡。所以说“有”和“无”是宇宙万物的两种状态,两者通过彼此互动揭示了有和无之间相反、相异、相同、相合、相成、相克的哲理;反映了事物的生成、创造、发展变异消亡之间的微妙关系。因此太极哲学中没有“纯有”,也没有“纯无”。
2.1 太极哲学的“元范畴”的概念
太极是太极哲学的元范畴。分析范畴是哲学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2]。
“太”是“高、大”的意思,“极”是“顶点、极致、极限”,“太极”组成一词表现了无以加复的极致、极限、极点的观念。范畴是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该门学科所反应的客观现实的基本命题和基本原理以及根本性质和规律性,构成、主导着一个时期、一门学科的科学理论思维的特点,物质特性、运动轨迹、思想意识、质和量、原因、原理、演绎过程和最终结果、产生的可能性、存在性、自主性、必然性等。太极哲学元范畴是作为太极哲学这门学科概念体和命题体系的出发点的中心范畴。太极哲学中所有体系中的概念或者命题都和元范畴有关。太极哲学元范畴论述了太极哲学的基本命题,反映了太极的基本原理,它是贯穿了所有范畴、概念、命题、原理、观念的中心范畴。
2.1.1 “太极”和“阴阳”的关系
明代王廷相在《慎言 ﹒道体》说“道体不可言无,生有有无,天地未判,元气混涵,清虚无间,造化之元机也。有虚即有气。虚不离气,气不离虚,无所始、无所终之妙也。不可知其所至,故曰太极;不可以为象,故曰太虚。非曰阴阳之外有极有虚也。二气感化,群象显设,天地万物所由以生也,非实体乎! 是故即其象,可称曰有;及其化,可称曰无。而造化之元机,实未尝泯”。是说“太极”和太虚“便是本源之气。“元气”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是实体,是物质,是浩瀚、巨大、复杂的能量体。元气本身就包含“阴阳”二气,一分为二,二中有一。太极是合二为一,一中有二。宋代周敦颐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这里的“太极、无极、阴阳、五行”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太极”“阴阳(五行)”分分合合,相互统一,相互对立,阐述宇宙万物创造、化生、生灭的原理和规律。
2.1.2 太极哲学的元范畴的内涵
太极作为太极哲学的元范畴,其包含了“阴阳、五行、气、道、理、有无、化生运动、体用”等。元范畴包含了“物质、精神”,其无处不在,“一以贯之”。这些重要的范畴和概念都与元范畴有着直接的关系。太极元范畴揭示了宇宙万物的“结构、关系、规律”,以及运动当中普遍的、特殊的、共同的、总的本质和规律和接触到的一切矛盾。
太极的元范畴和宇宙万物之间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照应与被照应关系,从一个方面传递到另一个方面,从一个层次反映到另一个层次,二者看起来似乎存在千差万别,有许多不同之处,其实本源是相同统一的,有着“一本”与“万殊”的特殊关系,“合为整体”和“分有多种多样变化”的关系。太极的元范畴理念和思想源自于宇宙万物,但又将包含宇宙万物于自身之内,而不是在自身以外;表明了宇宙万物是我们可以感知到的、真实存在的“实有”根本性质,因此太极元范畴其展现出的内涵可视之为“实有”。
2.2 “实有”的内涵
明清之际的伟大哲学家王夫之说:“太虚,一实也。故曰:‘诚’者,天道也。”《问思录。外篇》有说:“诚’也者,实也。实有之,固有之也。无有怫然,而非他有耀也。”王夫之说的“诚”和“实有”近似于唯物主义中“物质一般”,是可以从感知上感觉事物的客观实在性的本质抽象。王夫之认为宇宙万物最有重大意义的、最关键的“有”和“无”统一性是客观存在的,便是说“实有”是太极哲学范畴中必然的内涵。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述:人类是大自然的物种,人类的“感觉、思想、意识是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4]。人类属于大自然的物种之一,宇宙万物却包括大自然在内。也就是说,太极哲学认为“物质的高级产物”和其“精神”存在的形式都是“实有”。说到这里,唯心主义者可能会提出异议,我说“不是”。列宁说:“不论思想和物质都是‘现实的’,即存在着的,这是对的。但是把思想叫做物质的,这就是向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方面迈了错误的一步[4]。”上述“现实的”和“存在着的”阐明了“实有”之意。叙述了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这个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就是说,太极哲学认为人类的思维、文明的社会、包括历史伟人的思想和精神都是“实有”的存在。太极的哲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真实地,客观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和哲学理论、观念之外的,太极哲学理论帮助我们认识宇宙万物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所感知宇宙万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抽离出来,加以整理概括,形成本体意识的表达。揭示宇宙万物的根本性质和不断更新、连续变化的规律,帮助人类准确、无误地辨析和感受其内在的精神世界。
黑格尔把存在和虚无当作正题和反题对立起来。从逻辑上说,虚无是后于存在的。因为你先假定存在,然后加以否定。存在和虚无,不可能是具有同样内容的概念。虚无是存在的空洞。存在存在,而虚无不存在[7]。
萨特也认为,存在存在,而虚无不存在。虚无从逻辑上是后于存在的,因为虚无假设了存在,以便否定它。存在和非存在不能相提并论。虚无不是产生存在的原始空洞。存在先于虚无并且为虚无奠定基础[8]。
两位哲学家提到的存在指的就是“有”,不存在指的是“虚无”即是“无”。他们认为“不存在”“虚无”是由“存在”即“有”产生的。“不存在”的存在是根本不可能的。
太极哲学也同样认为天地初始都以“实有”为基质,以“有”为开端。天地宇宙最初的混沌便是“气”,“气”是能量体,不是空无一物。绝对的“无”根本不可能产生“有”。有“气”产生变化,才有“阴阳、天地”,才有宇宙千万事物、千万物种。“有”不局限于“无”,因为“有”的存在才能发挥“无”的作用。“无”必须从“有”中获得其有。“有”和“无”不是相对的,而是共存共生的。“无”不在“有”之外,而在“有”之内。以“有”为核心,以“有”为基质。“无中生有”的“无”也建立在“有”的基础上才有所谓的“无”。如新生本无,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是奠定在有精子、有卵子、有本体、有母体的基础上产生。所以说“有”和“无”即是对立又是统一。
王夫之《周易·系辞上》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里说的道就是又说:“ 阴阳之本体,絪缊相得,合同而化,充塞两间,此所谓太极也,张子谓之太和”。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阳”,它表述了推进自然万物产生、发展、变化、消亡规律的内在因素。《正蒙。太和篇章第一》张载认为世上没有不包含阴阳的事物。一体两端的思维来自客观宇宙万物重的无处无时不由得一体两端现象。人们每日没事都接触到的。阴阳是对所有成对而又相对立、相联系、相变化、相统一存在的事物的抽象概括。而在太极哲学中“阴阳”对立统一的概念和“有无”的对立统一的概念,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致,或者说是统一的。
黑格尔说:“无论天上地下,都没有一处地方会有某种东西不在自身兼含有无两者[6]。”“有”和“无”反映了万物内在对立的双方在自己的他物中相互映现。集中了太极哲学中对立和统一的思想,宇宙万物发展过程中一切都是对立面的统一,而万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本源就是“有”“无”。双方既相互克制又相互依赖,相互排斥又相互共存,这种矛盾正是推动万物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独“有”不生,独“无”不长,有无互包、互补、互转,不可分割,又相互渗透。有和无反映了事物之间、过程之间、现象之间的特殊存在性;无论什么条件下,有不能离开无独立存在,无也不能离开有独立存在,有无互存、共生,即是一个对立的两极,又是一个统一的动态整体。
通过对太极中有和无概念的剖析,我们了解到“有”和“无”是宇宙万物中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两种状态,两者反映了事物的生成、创造、发展变异消亡之间的周而复始的本质。
黑格尔也说:“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具有动力和活力[6]。”太极概念中包含宇宙万物的一切矛盾,这一切的矛盾对立而又统一,太极哲学中“有”和“无”代表了宇宙万物发展普遍性和发展规律,它包含了“矛盾”辩证法的最根本、最普遍的范畴。太极哲学中重要的概念“一分为二,二合为一”可以说,太极分而为“有无”,“有无”相合而为太极。
[1]杨成寅.太极哲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2]百度百科.哲学概念.范畴[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pkzIr8CEMDbPj_ao4632PLJCFxZ3yYN ckXxhnjtW1TAV7zRPlI3po7P01TWzRXm92JH_ZuljgLqHCwWGlRVnWrhm9RzZSe3bXQTxi_Aq7i
[3]曾帝的博客.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2011-11-22)[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4716990100vho7.html
[4]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M].人民出版社,1973.
[5]岳长龄.西方哲学上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7
[6]黑格尔.逻辑学上册[M] .商务印书馆,1976:7.
[7]安希孟.“有”到“无”时更知“有”——存在和虚无,西方和东方[J].社会科学评论,2008(2).
[8]安希孟.从无到有话哲学[J].人文杂志,2006(6).
Tai Chi Philosophy of “with” and “without” Thinking
Wu Xiongwen Li Xiaoyan
(Guangdong Women's Polytechnic College,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Guangzhou Guangdong,510000,China)
Tai Chi contains "yin and yang, heaven and earth, the five elements, the gas, the truth, the actual situation, with or without, soft and flexible, heaven and earth", revealing the universe of all things endless, cycle, mutual opposition, but also the essence of unity. In this paper,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logical analysis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through the Taiji philosophy of "there" and "no" conceptual discussion, analysis of the Taiyuan element category connotation and the real link between the real connotation of Tai Chi philosophy And the unity of opposites,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and meaning of the meantime.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aiji philosophy.
Taiji Philosophy; Have; Nothing; Yuan category
G80
A
2095-2813(2017)07(a)-0186-03
吴雄文(1975,4—),男,汉,海南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9.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