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敬平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都匀 558000)
贵州省地方高校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对策思考①
钟敬平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都匀 558000)
田径有着“体育之母”的美名,田径运动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最有效的手段,还能促进高校竞技体育运动的整体发展。身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贵州省,地方高校体育运动受多种因素限制,其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较发达省份的地方高校。该文拟通过分析贵州省地方高校田径运动实际情况并结合相关文献综述,探讨以田径运动为突破口,寻找适合贵州省地方高校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地方高校 田径运动 可持续发展
以往贵州省的高校体育运动在国内一直处于落后地位,近年来随着少数省属高校投入巨大人力和物力,开办田径高水平运动队引进外省高水平运动员,落后状况有了一定的改观。在新的“十三五”规划中,国家将体育作为民族复兴的标志性事业重点发展,体育事业迎来了繁荣发展的良好机遇。高校体育运动也要把握“十三五”发展机遇,创新理念、除垢纳新,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贵州省地方高校应借助这股发展的东风,探索一条符合自身情况,与发展思路、管理制度和体育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1 学校重视程度和经费保障
传统的观点中,高校体育运动总是以竞技体育为重心,竞赛成绩是单项运动在高校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因素。高校体育主管领导对于运动项目的重视往往受到体育项目喜好、成绩预期和财政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最直接的体现是经费的保障方面。贵州省地方高校在体育经费的总体规模上无法和省直属高校相比,竞赛成绩方面被省直属高校拉开的差距越来越大。以2015年贵州省第九届省运会大学生组比赛为例,几所主要的地方高校田径比赛经费平均值为6万元左右,与省属高校动辄30万甚至上百万的经费比较,相形见绌。虽然贵州省教育厅要求省内高校参加田径比赛,但以2009 —2016年历年贵州省大学生田径类比赛作为参考,参赛学校数量虽有所增长,但是参赛代表队运动员人数平均值呈下降趋势。
2.2 招生和选材
贵州省地方高校招生范围有限,虽然多数地方高校开设有体育类专业,但根据国家教体艺2005(3)号文件要求,贵州省地方高校还达不到开展体育特招和高水平运动队的资格条件,体育专业高考的招生质量非常重要。目前的趋势是,体育专业分上线的体育考生中体育基础素质较为优秀的填报志愿主要是倾向于专业的体育院校,其次是省属高校的体育专业。地方高校每年录取的考生的基础素质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
2.3 师资条件
教练员水平是运动员训练效果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地方高校中田径教练由任课教师兼任,大部分学校有2~4名田径专业教师,学历目前仍以本科为主,缺乏专业的训练经历,整体水平较低。
高校教师职称晋级方式决定了教师必须更加重视科研工作,平时还需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只有临近比赛时才会承担田径教练工作。由于其他工作压力较大,教师往往不能专注于训练本身,短期训练的效果更不明显。在预期成绩不乐观和工作压力大的双重作用下,地方高校的田径教练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更易造成地方高校比赛成绩和参赛意愿相互恶化的不良循环机制。
2.4 运动员训练体制
竞技体育要求运动员必须长期保持专业和科学的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专项运动能力。与省属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和开设运动训练专业的院校长期保持专项训练制度不同,所有贵州地方高校都没有长期训练制度,大部分条件较好的地方高校会提前一个月时间开始训练。这些学校的田径运动员长期处于放养状态,专项能力都得不到持续有效的提高。
2.5 管理体制
地方高校的体育管理模式通常是主管部门对教练员、教练员对运动员的两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以教练员和运动员为主体,体育主管部门仅负责经费的提供。地方高校教练员需要负责运动员的选拔、训练和代表队一切日常事务。田径队人数普遍较多,教练员在完成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后,往往只能勉强完成田径队的基本训练任务。
地方高校的体育主管部门在对教练员的管理上都不是很重视,没有制定明确的管理办法。主管领导和教练员普遍都忽视运动队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体育管理水平较为低下。
2.6 基础设施及保障条件
通过调查,所有的地方高校都建设了标准的径赛场地,器材基本上能满足短跳项目的训练要求。目前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力量训练是田径重要的训练手段和提高专项素质最有效的方式,只有少数学校能为运动员准备专门的力量训练场地设施。
(2)没有针对运动员制定专门的营养自助餐和营养配方制,普遍采用集体伙食,用餐地点包括学校食堂的单独伙食和校外餐馆,安全和营养比例搭配无法得到保障。
(3)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文化课保障机制不够合理,大部分地方高校对于文化成绩的加分有很多限定条件,制约了多数运动员的积极性;对于运动员的经济回报也较小,各学校之间的学生待遇差别较大。
(4)由于大部分学校的场地中间铺设的人工草地不具备长投场地的要求,很多学校没有长距离投掷项目场地。
2.7 贵州省大学生田径比赛发展规划和创新不足
贵州省的大学生田径比赛是省内最传统最正规的省级体育活动赛事,因创新不足、发展规划不合理,已经逐渐不能适应贵州省大学生田径发展的实际需要。具体有以下几点不足。
(1)贵州省大学生田径系列赛事制度总体呈现次数少,每年仅有一次。
(2)奖项设置死板,仍然是单项前8名,加团体前6名和道德风尚奖等传统的奖项设置。比如健美操等时下开展得较好的体育活动,奖项的设置不能够适应现代大学发展的需要。
(3)缺乏新知识的培训和交流,省内大学生最高级别的田径赛事对于教练员业务能力的提高和拓展,作用有限。
3.1 拓宽招生渠道
地方院校应加强体育专业建设,争取开设运动训练专业和高水平运动队等,引进高水平体育特长生是目前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在财政和人力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区别于财力雄厚的省属高校,将体育特长生的招生区域放在所在地及相邻省市的高中、少体校等相关单位,努力探索合法、健康的长期合作双赢机制,为地方高校解决高水平运动人才的后顾之忧。
3.2 建立有效的课余训练体制
3.2.1 成立专项俱乐部
可以参考比较成熟的北美高校体育项目俱乐部机制,由学校统一统筹规划和管理,学校提供专项活动经费并做相关的定期检查。具体的操作措施是:学校提供每年度体育专项俱乐部的发展资金和其他保障,由相关的体育主管部门通过项目的影响和成绩等因素,来分配经费在各俱乐部之间的占比。每两年对各俱乐部进行量化指标考评,重新分配体育经费的比例,从学校内部开始加强各体育项目俱乐部的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各俱乐部的积极性。俱乐部采用教练员负责制,教练员受聘任上岗,主管学生运动员的遴选和日常训练等基本事务。外出比赛和比赛经费等事务由学校体育主管部门统筹管理。
3.2.2 完善管理机制和后勤保障机制
(1)打破原有的二级管理体制,将运动员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垂直管理。体育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运动员管理办法,设定专门的管理人员,配合教练员并单独负责运动员日常学习和生活管理等事宜,提高运动员管理效率减轻教练员的工作压力。
(2)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对教练员的管理采用聘任制,采用量化指标的方式使教练员的工作做到责任落实,以两个比赛周期为一个考核期的方式对教练员进行指标考核。
(3)适当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待遇,省教育厅和地方学校财政适度支持,同时应降低教练员的教学科研工作考核标准,使教练员能安心地从事训练工作;运动员的本质仍然是学生,就业压力和升学压力较大,相关部门要有相应的制度,以便为具备一定较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在平时的学习和毕业就业时提供一定的保障。
3.2.3 建立高效和谐的训练机制
科学训练是水平持续提高的关键,高校田径训练所具有的业余性、时间限制性、阶段性和学生学习本质等特点是限制训练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教练员要认真专研训练方法,针对个人情况的不同具体安排训练手段和运动负荷,注意运动后的恢复,制定专门的训练计划并记录训练日志。同时,教练员也需要加强运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学习,掌握运动员心理活动的规律,提高训练效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成立专门的运动医学部门,记录运动员的身体指标的变化,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1)地方高校田径训练的双重模式。
学校训练队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新老交替的现象,地方高校中大部分新入队的运动员专项技术基础薄弱,加重了教练员的训练负担,影响本就较短的训练周期的训练效果。教练员必须在日常训练中把训练的科学原理和训练方法传授给所有队员,让队员们在被动地参与训练时能理解并掌握专项训练的基本方法和原理。教练员应鼓励老队员适当地充当助教角色,带领新队员做基础性的技术学习和部分专项素质练习。
(2)训练的类型和时间安排。
训练类型分为常规训练和赛前集训两种。常规训练期间,每周开展3次训练,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每周的一、三、五课余时间进行,训练内容以基本技术和基础身体素质练习为主。
根据比赛日程提前一月进入赛前集训期,每周训练的次数调整为5次,建议安排在周一、二、三和周五、周六,训练内容主要为专项能力强化练习和团队接力项目技术练习。
3.3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提高贵州省地方高校教练员的训练水平势在必行,现在高校就业的高门槛限制了对外引入人才的途径,不能有效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最有效的手段是,省教育厅和体育局相关部门定期举办旨在提高田径专业训练水平的各类培训和交流会议,使地方高校的田径教练员能学到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时下最新、最有效的训练知识,切实提高地方高校教练员的业务水平。
3.4 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为鼓励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俱乐部对所有大学生敞开大门,传递给大学生科学健身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俱乐部要定期开展各类型文体活动,在校园内可举办各种性质的比赛,如校内长跑和各种趣味接力比赛等,活跃校园文化、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还可依托贵州优良的自然环境,面向社会开展户外定向越野比赛,将高校体育的正能量广泛传播。
地方高校田径运动的发展目标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反而会使田径运动成为拖累地方高校发展的累赘。地方高校的田径运动一定要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发展目标的定位很重要,能符合贵州省情况,带动贵州地方高校文化健康和谐发展。当前目标应合理地设置为:立足于省内,以田径运动为抓手带动地方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提高田径运动竞技水平,同时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依托贵州省良好的自然环境,倡导绿色校园体育文化,形成贵州省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所在。
[1]徐开春.论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32-33.
[2]陈晓华.我国田径运动研究现状及进展[]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0(9):5-7.
[3]王志立.北京市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现状分析[D].首都体育学院,2007.
[4]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刘海军.普通高校田径运动现状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1(6):128-129.
[6]万鸿亮.制约高校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09(5):79-81.
[7]李继辉.中国田径教练员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63-66.
[8]陈春虎,魏朝辉.影响我国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发展因素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6):87-89.
G807
:A
:2095-2813(2017)02(c)-0192-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6.192
钟敬平(1983,6—),男,汉,贵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