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丽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
贵州南侗哆毽运动文化价值探究①
杨佳丽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
哆毽是一项曾经盛行于侗族南部方言区、具有本土民族风格和文化底蕴的传统体育活动,发挥着人际交往、寻览爱情、愉悦心身、强身健体的重要作用。该文通过挖掘、整理南侗哆毽运动、在了解哆毽运动起源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从文化价值角度对其进行了探索,引起相关重视,能对南侗哆毽运动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有所裨益。
民族体育 哆毽运动 文化价值
《2001-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发展纲要》针对进一步挖掘、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明确指出:“进一步发挥少数民族地区优势,做好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1]”。哆毽运动原是南侗区域侗族村寨喜闻乐见的传统运动项目,是当地人民传统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变迁,哆毽活动在南侗人民的生活中渐渐被淡化,面临继承和发展的瓶颈。该文通过挖掘、整理哆毽活动,解读其文化价值,有效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侗族简史》记载:侗族居住的地区,“土壤肥沃、平川‘洞天’,盆地星罗棋布,大者万余亩,小数百亩[2]”。从古至今,侗族是一个以种植水稻为日常生活主要物质基础的民族。据侗族老人传说,哆毽最早出现于宋朝以前,侗族人民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从插秧时抛秧苗下田、互相接抛的动作中受到启发,人们开始采用秧苗、稻草、青草、芦苇扎成球形或饼状,模仿抛接秧苗的动作,在田间地头、村前寨后的平地上互相抛打,借此减轻疲劳,增加劳动兴趣。元朝,演变成鸡毛毽后沿传至今。
南侗哆毽,DUOJIAN是侗语的发音。哆毽指用手拍打鸡毛毽,将毽拍得较高、较远,接得最稳、落地最少次数者为优胜。每年春节,青年们身着民族盛装,三五成群,相约前往毽场进行哆毽活动。毽场地没有严格要求,鼓楼、空地即可。开始之际,先由女方将自己精心制作的毽抛给男方,如若男方相中了女方,便捡起女方的毽与她对拍。进行哆毽活动的人数不定,有一男一女之间的对打,有十几人围成圆圈互相拍打,打得高、打得远,连续次数多为精彩。带有竞技性的打法是分为两队,中间站一人为“寨工”,寨工竭尽所能拦截来回的毽,如一方被截住,则罚一方站在中间为寨工,直至其截住另一方毽子为止。
南侗哆毽运动使用的“毽子”有四类,分别为:青草毽、芦苇毽、稻草毽和鸡毛毽。青草毽是用一种生长于当地的野鸡草扎制而成;芦苇毽是用芦苇扎成;稻草毽是用稻草扎成,底边编成发辫型,中间以一束稻草作腰带,压瘪即成,形式似向日葵;鸡毛毽是最为常用的毽子,心灵手巧的侗家姑娘将自家杀鸡敬祖的公鸡颈部羽毛收集起来,用麻线扎成一束,固定于鸭毛或鹅毛管上,用两层白瓜壳做底盘,穿上铜钱,拍打时铿锵作响。公鸡颈部的羽毛长、轻、色彩鲜艳,做出的毽子轻巧、蓬松、利于在空中飞行得更高、更远、十分艳丽。
3.1 健身价值
2016年8月全国卫生健康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3]。”健康是全面发展人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实健康基础保障。体育活动是解决全民健康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全民开展体育活动,实现全民健康,为全面小康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哆毽场地简便、器材简单、老少皆宜,充满乐趣,是集技巧性、智能性和对抗性于一体的比赛项目。少年儿童进行哆毽,通过不停的奔跑、跳跃击毽,增强肢体协调能力,提高反应速度和灵敏性,促进身体生长发育;青少年进行哆毽,不仅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而且还培养良好的品行,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更要途径;老年人和体弱者进行哆毽,可达到舒展筋骨、愉悦身心的作用。经常参加哆毽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长期锻炼能提高肢体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有利于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结合大健康的时代背景下,完善哆毽活动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将其打造成具有当地民族特色和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对增强当地民众的身体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实现全民健康发挥积极的作用。
3.2 娱乐价值
侗族地区的民族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表达了侗族人民的希冀、愿望与要求。哆毽运动作为侗族传统节日中一项与身体活动相关的传统运动,给予参与者在产生劳动与闲暇之余的内心满足感。观众热衷于热闹的场面,心情随着欢快的热闹气氛而感到愉悦。哆毽作为一种固定出现的松弛,一切都在欢笑与愉悦中进行,是一种使人轻松、愉快的活动,成为了侗族人民生活的陪衬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装饰、扩展和丰富了侗族同胞的生活,并成为一种给予大众娱乐的生活功能而为个人和社会所需要。
3.3 文化传承价值
民俗文化事项是活的社会“化石”,它记载着社会发展的历史,体现出社会演变脉络和传承上的规律[4]。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痕迹。侗族是一个有语言、无原文字的少数民族,故文化、民俗民风只能依靠载体传承。哆毽是侗族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曾盛行于黔东南州黎、榕、从等相邻县份的侗乡侗寨,其活动时间、活动形式以及哆毽的制作都及其相似。侗族通过哆毽这一传统文化载体记录着本民族的相关历史文化,为子孙后代解读侗族丰富的文化信息提供现实依据,对弘扬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走访调查得知,贵州南侗区域黎平县的地扪、平莆,榕江县的大利、栽麻,从江的曾冲等侗乡侗寨,曾经开展的哆毽运动是一项深受侗族人民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但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开展地方较少,哆毽运动将面临消失的危险。大多数的劳力人口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村民们大多在闲暇之时打麻将、玩扑克、看电视,无暇顾及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从而逐渐淡化了哆毽运动。由于现代交友途径的充斥,哆毽不再作为年轻人选择爱情的媒介,丧失了择偶的功能,继而不再被重视。以前热衷于哆毽运动的积极分子现今年事已高,逐渐退出了哆毽运动的舞台,哆毽运动名存实亡和无人问津,将面临逐渐失传的危险。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5]。”南侗哆毽运动古朴、自然、愉悦、娱乐色彩浓郁、文化价值强,蕴含着侗族的文化底蕴。它是一种承担着文化传播责任的载体,向人们展示文化的一种途径,润物细无声。如今哆毽运动面临消失的危险,相关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对南侗区域的传统体育运动进行抢救、保护和传承,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高贵州南侗文化软实力;结合时代特点进一步完善哆毽活动内容的系统性及整体性,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命活力,有效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1]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发展纲要[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侗族简史》编写组.侗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4.
[3]习近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N].新华社,2016-08-20.
[4]陶立璠.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63.
[5]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 0822/c112851-25517243.html.
G812
A
2095-2813(2017)04(c)-019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2.193
受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黔东南哆毽调查研究(课题号:研创201511)。
杨佳丽(1990—),女,侗族,贵州凯里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