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访清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沈阳 110164)
辽宁省“体医结合”健身模式引导大众健身机制的研究①
王访清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沈阳 110164)
基于“体医结合”引导大众健身的基础理论,该文从政府、健身俱乐部与医疗机构三方在“体医结合”健身模式中的作用角度,探讨研究建立适合辽宁省经济发展“三位一体”的“体医结合”大众健身机制,有效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科学化、合理化发展,发挥“体医结合”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体医结合 健身模式 大众健身机制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中,慢性病的发病率也随之提升,成为我国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1]。慢性病的高负担,对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而自北京奥运会以来,我国掀起全民健身运动热潮,随着基础城市健身设施的不断完善,体育人口比率持续上涨。在此背景下,“体医结合”的健身模式引起了专家与学者的关注。通过构建适合辽宁省发展的“体医结合”健身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健身俱乐部与医疗机构三方在“体医结合”健身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对推动全面健身活动的科学合理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体医结合”健身模式在引导大众健身中的实施原则,包括普遍性、针对性、科学性,即要让大众普遍体验“体医结合”健身模式的真实作用,针对性地改善大众身体的亚健康状态,科学化地通过合理的健身方式提高群众身体健康素质。
“体医结合”健身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政府、医疗机构、健身俱乐部、大众人群。在“体医结合”健身模式中四大要素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引导大众健身的健康发展。政府方面,需要在城市社区内,打造基础健身设施,为大众人群营造良好的健身环境与氛围;医疗机构方面,要及时为大众人群的身体情况进行检测,全面了解并开出适当的运动处方,以便大众人群科学健身;健身俱乐部方面,要根据政府的政策以及医疗机构的数据需求,与医疗机构共同合作,为大众健身提供健身场所,并安排专业的健身教练予以指导。
在“体医结合”健身模式推广中,政府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统筹医疗和体育部门,完善监管机制。通过明确的划分体育部门和医疗部门在“体医结合”健身模式推广中的责任、权力和利益,从政策支持与财力扶持等方面,带动全民健身热潮。政府还可以通过在健身场馆审批、用地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健身行业。例如,制定辽宁省“体医结合”健身方法实施纲要,定期开展部门会议,明确医疗部门与体育部门的相关工作范畴,及健全双方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将医保的个人账户资金归类于可支付健身费用的措施,可以提高大众健身的积极性。现阶段我国健身俱乐部与健身会馆的准入门槛较低,缺乏相关职能部门的严谨监督,导致部分健身机构扰乱了行业的专业性发展。特别是面对缺乏良好管理与运营机制的连锁健身机构,在不正当的竞争机制下与较低的准入标准下,阻碍了“体医结合”健身模式的推广发展。通过建立“体医结合”健身俱乐部准入标准,联合金融部门,有助于规范健身俱乐部的经营行为,保持行业的规范性发展。具体操作办法可以在医保改革中,将健身费用纳入其中,以此来推动大众加入体医结合的健身模式当中。
第二,加大推广宣传,提高大众“体医结合”健身意识,构建现代化的“体医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既能“体”,又能“医”的专业人才。随着我国《全民健身纲要》全面推行,在各级政府与社区推进《全民健身计划》过程中,配套的宣传政策也要采取与时俱进的方式,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宣传体育锻炼的相关知识,使人们意识到“体医结合”健身的重要性。在医体结合的模式下,医科院校正在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而在“体医结合”健身模式下,建议政府更多地引导高校培养“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基于社会市场需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资格鉴定制度,并加以实施,引导大众健身的发展。
在“体医结合”健身模式中,健身俱乐部吸引越多的大众健身者加入,就越能够提高俱乐部盈利情况。在此背景下,健身俱乐部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第一,完善经营机制,提升服务水平。自2004年青鸟健身俱乐部提出“身与心的健康”的健身理念,“体医结合”健身模式在我国已经发展12年。但是健身俱乐部的经营体制与服务水平,还难以满足发展需求。贯彻落实国家的监管政策,迎合《全面健身计划》的发展需求,需要健身俱乐部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例如,在经营策略上借助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真实有效地反馈数据信息给社区医疗部门,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方式,为不同的健身者提供高效的体医结合健身方案。
第二,采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健康人群或亚健康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体医结合”健身模式的普遍性原则,是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其中,但是其针对性的运动处方,是要通过对个人情况的了解,开具针对健康人群(或亚健康人群)的运动处方,主要体现在运动形式、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频率等方面,构建适合个人健康的健身计划。尤其是对于我国目前的职业病群体,更要采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不同职业人群提供科学化、合理化的职业病预防措施和康复运动形式。例如针对办公室久坐人群,可提供定期运动康复方式,针对工作时间调整健身时间和计划。
第三,开展面向健康人群身体常规指标的数据监测。大数据时代,基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体测智能设备层出不穷,包括测试人体运动量的智能手表等[2]。在物联网的快速发展路径中,将会有更多体能监测类的智能设备,甚至是智能健身器材出现。健身俱乐部通过智能设备的使用,对大众进行身体常规指标的数据监测,更有助于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并通过大数据的计算,不断改善俱乐部的运营方式,将数据反馈给政府部门与医疗机构,提高数据的应用效率,强化“体医结合”健身模式的作用效果。在“体医结合”健身模式中,健身俱乐部可以将竞技体育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的健身课程,针对目标人群开展课程教学,提高大众健身的效果。例如在跨栏、篮球与乒乓球等方面,可以将专业类的科研成果形成理论,应用到健身俱乐部的教学中。
作为社区体育服务的关键环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在“体医结合”健身模式中,有着重要作用。针对我国目前社区医疗机构的发展现状,其在“体医结合”健身模式中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第一,强化对社区医护人员的体育保健知识培训力度,提升其指导大众健身的理论水平。目前,我国社区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在卫生服务过程中,普遍采取西医治疗方式,亟需在大众健身的浪潮中,培养医护人群的“体医结合”健身意识,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知识,方便到医疗机构的人群,能够得到有效的健身引导建议,并积极投身于健身活动中。
第二,社区医疗机构的相关人员,需要定期宣传和组织社区内居民进行健身活动。在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路径中,媒介的渠道不断被拓宽,网络、书报、电视以及杂志等传播方式,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优势。这些传播途径不仅可以存在着便捷性和有效性,而且还能够融入人际传播的作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医疗机构可以通过网站和海报等方式,将健身知识进行系列宣传,同时发布健身活动举办信息。例如通过微信公众号将社区群众加入其中,定期发布羽毛球比赛信息,并联合商家一起开展活动,兼具商业性与趣味性,有奖品的比赛更能吸引大众加入。
第三,在社区医院建立康复中心,满足康复人群的健身需求。据中国康复医学会数据显示,在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每年新增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一千万,且其中60%~70%老年人需要康复服务。并且城市慢病患者、亚健康人群,都需要康复治疗。我国康复医疗科门诊诊次在2013年高达3 415万人次。然而时下我国康复医师的人群比例,却处于严重不足状态,2013年我国康复医疗科职业医师及助理医师,仅占整体执业医师的0.9%,远远落后于日本及欧美等发达国家比例[3]。在此背景下,我国社区医疗机构急需建立康复中心,培训更多康复医师人才,为广大康复人群提供健身指导,提供医疗帮助。
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民众的身体健康,而健康的身体需要体育、医学、健康的养生与生活理念。在此背景下,“体医结合”健身模式成为了辽宁省引导大众健身机制的必然选择。“体医结合”的科学健身模式通过结合体育健身服务与卫生服务,有效地迎合了我国全民健身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将医疗服务、健康教育与全民健身高效、顺利地在社区推进,使人人享有健身、健康的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1]黄亚茹,梅涛,郭静.医体结合,强化运动促进健康的指导——基于对美国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服务平台的考察[J].中国体育科技,2015(6):3-9.
[2]齐琦.医学院校“医体结合”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才智,2015 (32):124.
[3]崔杰,朱艳艳,张本俊,等. “医体结合”模式下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5(3):160-163.
G804
:A
:2095-2813(2017)03(b)-0154-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8.154
本文系2015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辽宁省“体医结合”健身模式引导大众健身机制的研究》(课题编号: L15CTY004)。
王访清(1981—),男,黑龙江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