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源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不同学段衔接的体育课程研究领域与实践方向
李本源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体育课程衔接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作为优化体育课程的手段,体育课程衔接是通过优化组合和科学协调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学段体育课程目标任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来实现的。它涉及的研究范畴主要是体育课程衔接原理、课程衔接的内容体系理论构建以及实践操作,随着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其研究范畴也将不断发展完善,研究的价值会更加突出。
体育课程;衔接;理论范畴;实践方向;研究领域
1.1 体育课程衔接是实现学校体育整体性的需要
学校体育是一个由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几个不同学段前后衔接、有机联系的序列,前一学段是后一学段的铺垫和基础,后一学段是前一学段的延续和发展,几个学段的体育相互衔接为统一整体才算是完整意义的学校体育。同时,不同学段的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相互融合,维系着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在此意义上,学校体育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不同学段学校体育的共同任务,它主要通过不同学段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实施的途径来实现,各个学段的体育课程承担起学校体育的任务。因此,实现不同学段的体育课程衔接,实质上是固化学校体育整体性地位的需要。
1.2 体育课程衔接是现代课程理论研究观照的对象
现代课程论认为,统整性原理和衔接性原理是组织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时不可绕过的理论基础。所谓统整性是指对课程内容和学习经验进行横向的组织,它包括认知、技能、情意的统整与科目的统整。所谓衔接性是指课程各要素所形成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水平关系和垂直关系,如学科内容与学习单元的顺序关系是垂直关系,课程内容中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就是水平关系[1]。显然,课程统整与衔接成为现代课程理论研究的焦点,体育课程衔接也相应成为现代课程理论研究的对象。
1.3 体育课程衔接是优化体育课程功能的需要
体育课程在小学、中学、大学阶段均有开设,各个学段的体育课程具有共通性的目标,即致力于完成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然而,各个学段课程实施对象呈现出学段特点,体育课程目标任务也要相应地呈现出学段特点,既不能简单地重复低学段的目标任务,也不能忽视低学段的基础性教学工作,而是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各个学段的体育课程进行有序统整,使各个学段体育课程目标清晰明确,课程内容更富有逻辑性、紧密性,课程实施与评价更具有针对性。通过衔接手段,使各个学段体育课程的功能组合起来,实现体育课程功能的最佳发挥。
1.4 体育课程衔接是指导有效教学的有力手段
体育课程对体育教学起到规范指导作用,科学有效的体育课程设计,是取得良好体育教学结果的必要前提[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即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自主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明确给出体育教师掌控体育教学的自由。体育教师自顾本学段课程目标,在不了解前后学段课程目标的情况下,盲目地自主开发课程资源,自由选择教学内容,最终导致各个学段之间缺少沟通,随之出现简单重复某一教学内容的现象,难以唤起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收效甚微。那么,如何引导体育教师有序开发课程资源,合理配置教学内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呢?在此情况下,各个学段之间的体育课程衔接以全方位沟通的姿态成为可供选择的方式。
范畴是理论思维的一种普遍的逻辑形式,它是人的思维对于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既表明人们对某一领域事物认识的发展过程,又反映该领域科学概念体系的内在联系,对这门科学的理论知识起着统一、概括的作用[3]。体育课程衔接的基本理论范畴是指体育课程衔接的基本知识点、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它是深化对课程认识的结果,是体育课程理论的组成部分;它是指导体育课程实践的理论武器,直接指向体育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体育教学的有序、有效开展。
2.1 体育课程的衔接原理
衔接是用某个物体连接两个分开的物体,把事物首尾连接。英文可以找到与之对应的三个单词,articulation所指的连接状态为运用各个连结点将事物的各个部分相互适配在一起;continuity则是指相同的物体维持相同的状态,保持一致;transition主要指状态的转化,是从某一种状态、阶段、形式或活动转变到另一种状态、阶段、形式或活动的过程或时期。国外学者布隆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认为场所(setting)转换和角色(role)转换时会发生衔接[4]。卡干(Kagan)将衔接看成是一种用以克服不连续性的策略[5]。纽曼(Neuman)将卡干的连续性概念引入教育心理学领域,认为儿童会经历到许多“垂直的衔接”(vertical transitions,如从家庭进入幼儿园,或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以及“水平的衔接”(horizontal transitions,人在生活中转换场所而产生的)[6]。
衔接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国内学者认为衔接之处必是薄弱环节,又是可待加强的地方:一是指在衔接体之间容易产生“脱臼”,二是指彼此容易渗透、辐射和相互作用,产生创新,出现新生事物,打开新的局面[7]。教育领域引入“衔接”一词,旨在说明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强调“课程的设置体现学科知识的上下衔接,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从实际出发,使各种基本知识的学习有一个科学的、由浅入深的序列”[8]。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学段的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不尽相同,表现出对体育的需求不同,针对此现象,各学段体育课程的目标设置、内容选择、实施措施、管理方式都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建立联系,前后衔接,以保证体育知识技能的内在联系性、逻辑性、序列性以及针对性、可接受性。在此意义上,体育课程衔接研究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
随着现代课程理论研究的开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体育课程衔接是在现代课程理论框架内建立的、符合现代课程理论研究的图式,它是根据统整性原理和衔接性原理将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以特定的方式衔接、组合、重构,使之适用于各个学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从内容和形式上都与现代课程理论研究的范畴保持一致。仅仅停留在课程理论的层面还不足以全面论述体育课程衔接的立论之基,因为它与多学科相联系,难以脱离多学科基础理论的支配。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教育学等基础性学科寻求方法论指导,并从中探寻确立体育课程衔接的理论基础仍然是我们研究的方向之一。
2.2 体育课程衔接的对象
体育课程衔接研究是课程常态化研究的继续和深入,不可能脱离当前课程研究的热点。体育课程衔接研究的对象也是由普遍关注的要素构成,即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采用衔接的方式处理这些要素发展关系及其联系的全过程。
首先,课程理念体现着人们对体育课程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追求,统一课程理念是促进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的思想基础。体育课程衔接强调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理念是一致的,共同指向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课程衔接理念也是先进的、有活力的,能够指导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符合教育规律、符合人的发展的体育课程体系;课程衔接理念也是系统的、一体的,涵括在体育课程衔接各要素发展与联系的全过程。
其次,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层次性、阶段性是体育课程衔接的准绳。体育课程目标的衔接需要通过社会对体育学科教育的要求来确定,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接受客观知识的能力对各学段的体育课程进行目标定位。衔接状态的体育课程目标应该既保证小学、中学、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纵向上的有序排列,又与每个学段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建立横向联系,形成目标整体;既突出学生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的获得和体验运动的乐趣、成功的过程,又要强调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等结果。
第三,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序列性是体育课程衔接的核心部分。从终身体育思想出发,对学校体育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和组织,充分考虑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其他生活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或脱节,使之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多样化,以适应个人选择和个性发展[11],是体育课程内容衔接的要求。
第四,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有效性是体育课程衔接的表现形式。体育课程衔接对课程实施与评价提出较高的要求,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龄、不同运动能力、不同需求的学生,需要不同学段执教的体育教师运用适当的手段、方式与学生建立对话关系,确保体育课程理念、目标作用于教育对象,将课程的理想和目标转化为学校“知觉的课程”、教师“运作的课程”和学生“体验的课程”[12],这是体育课程衔接必须正视的问题。
2.3 体育课程衔接的实践操作
实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体育课程衔接,需要做好三个层面的落实。宏观层面,遵循现代课程统整性与衔接性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体育课程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既强调体育课程系统功能的整体发挥,又要注意各个学段之间的过渡与联接,同时也要兼顾幼小联接、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接;中观层面,确保现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执行和修订过程中能够相互联系,衔接得当,各个学段体育课程理念统一,目标指向明确、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微观层面,体育教师在明确体育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时要避免低水平重复,运用教学方法时要有针对性,运用课程评价时要因学段而定、因人而异。
加强课程衔接研究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既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健康发展和有效教学的内在要求,又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我国课程理论由静态走向动态的逻辑必然,是我国课程理论从宏观阐述转向微观研究的逻辑必然[13]。随着体育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和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体育课程衔接研究必将产生突破。
3.1 理论与实践将走向成熟
当前各学段体育课程衔接的理论与实践并不成熟,需要认识到体育课程衔接既是一种课程理论,又是一门体育课程设计的技术。它作为课程理论,在教育哲学的认识论、教育观、课程观能够探寻到支撑起成立的理论基础;它作为课程设计的技术,它既是实现课程统整的手段,又是促进有效教学的方法。在现代课程“整合”理念的指导下,在课程衔接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和提升的过程中,体育课程衔接研究受到重视并得到不断发展。
3.2 研究范围逐步拓展
体育课程衔接发生在体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具有体育学科的特点。但是,体育课程衔接的理论根源与实践基础并不单单局限在体育学科领域,“为什么要进行体育课程衔接?如何进行体育课程衔接?”等深层次理论与实践问题却需要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生物学等多学科进行解释。在进行体育课程衔接研究时,不应将其框定在体育学科的研究范围内,应该打破画地为牢的学科界限,采取多学科整合的研究取向,表达对体育课程整体的理解,研究视野随之开阔,研究范围也会随之拓展。
3.3 研究指向更为明确
体育课程衔接是通过有序衔接的体育课程体系呈现其为教育服务的目的,说到底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各个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同,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施都应呈现学段特点。体育课程衔接研究要明确指向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深刻认识和整体把握各个学段体育课程与教学的规律,善于从实践操作的层面发现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发展和运用好体育课程衔接的研究成果,使之作用于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14]。
加强体育课程衔接能够促使小学、中学、大学体育课程从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到课程实施、管理、评价联系成为一个逻辑清晰的整体,从而推动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和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随着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其研究范畴也将不断拓展完善,研究的价值会更加突出。
[1] 钟启泉.开发新时代的学校课程——关于我国课程改革政策与策略的若干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1(1):14-20,54
[2] 张学忠.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3,10(2):12-15
[3] 郭元祥.教育学范畴问题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3):15-23
[4] 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M]. Harvard College Press, 1979.97-123
[5] Kagan, S.L. Moving from here to there: Rethinking continuity and transitions in early care and education [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1.44-65
[6] Neuman, M. J. The wider context: An international overview of transition issues.// Hilary Fabian, Aline-Wendy Dunlop. Transition in the early years-debating continuity and progression for young children in early education [M]. London: Rutledge Falmer, 2002.8-22
[7] 钱增禔.浅谈“衔接学”[J].软科学,1989(2):13-17
[8] 李金松.运用系统理论改革课程设置[J].课程·教材·教法,1988(2):44-46
[9][11]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2:79-93
[10]毛振明.对体育课程整体设计(大中小学课程衔接)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5):656-659
[12]张细谦,杨文轩.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发展策略[J].体育学刊,2012,19(1):74-77
[13]周仕德.课程衔接:亟待研究的课程视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9):57-60
[14]梁立启,邓星华. 国外学校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对我国当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J].体育学刊,2013,20(5):12-16
Direc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LI Ben-yuan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
Curriculum Cohes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s topics of theoretical interest and also of great relevance to applications. As the optimization means, it is entirely possible to achieve the Curriculum Cohesion by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objective, content,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urriculum. Research subjects of Curriculum Cohes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clude the principle theory,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research value will be more prominent.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hesion; Theory; Practice direction ; Field of research
2017-01-26
李本源(1984-),男,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G807
A
1007-323X(2017)03-01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