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丰 宋 萌 张巨荣 苗 凯 张新民 王建利
(内蒙古科技大学体育教学部,内蒙古 包头 014010)
近些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指南》等一系列的文件提倡全民健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大学生作为建设祖国的生力军,是国家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高校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政治素养、职业能力,而且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生活方式,对建设我国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本研究以当代大学生体质下降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其宗旨用不同的视角分析问题,为我国高校体育工作改革提出合理建议和理论参考。
2015年8月15日,由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和北京体育大学联合编纂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正式发布。该报告是目前国内体育专家对我国青少年体育状况的权威分析,该报告指出:“从2007年开始,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下滑20多年的势头得到了遏制,但大学生身体素质目前依然持续下降,例如力量素质方面——男生引体向上,19至 22岁的大学生男生成绩与初高中生成绩持平。在耐力项目测试如800米、1000米,大学生整体成绩不如中学生,很多大学生在长跑时出现晕厥等身体不适现象”[1]。在此之前的《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也透露了相同的信息,我国大学生体质和2010年相比出现继续下滑趋势,其中视力不良检测高居不下,肥胖率逐年提升,军训、体育课屡次昏倒的现状屡见不鲜。以上实例表明:我国大学生体质状况堪忧,多数学生不喜欢体育运动,缺少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高校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尽管2014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试图改变这一现状,并规定每节体育课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 30%,毕业时学生体质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但是高校相关部门缺少监督和管理,能够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的学校并不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变,因生活节奏加快、交通工具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功能的日新月异。使得居民日常生活以车代步,电梯取代过去的爬楼梯;人们足不出户满足各种生活需求,用手机玩游戏、购物、订餐、刷微博、看电子书……这样的生活方式导致居民长时间久坐,饮食不科学、不规律大量高热量食品的消耗、吃夜宵等,使得身体机能不断退化。
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是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全民健身的工作重点是青少年。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关系到未来国家的繁荣和昌盛。很多大学生愿意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游戏、电视剧上,除了体育课很多人没有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也导致很多高校学生生活没有规律,体质状况每况愈下。这种体质健康下降的现象不仅出现在青少年人群中,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也很普遍,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国家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我国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人逐年增加,但是我国成年人耐力与肌肉力量、青少年耐力、老年人肌肉力量等指标没有改善,居民的肥胖率和超重人群呈上升趋势,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持续增长,居民普遍健身观念淡薄,多数人群体育活动存在盲目性和不科学性[2]。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我国教育界一直采用“应试教育”,在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应试考试成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中小学开设的课程态度和重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我国很多学校只看重学生的文化课分数,重视智育的培养,忽视了美育、德育、体育的全面发展,尤其是高考和中考的必考的学科被认为是“主科”,学校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学条件、课时安排都给予充分的重视;一些中考和高考不涉及的科目经常被“冷落”,特别是体育课经常被其他课程所占用,或者由于各种原因被停上。因此,学生缺少体育和健康知识的学习,进入高校后也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面对学生体质连续下降的现状,很多高校没有将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和学位证挂钩,也没有对体质不合格的学生进行干预,设定对应的运动处方。这归根结底还是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和价值观的问题,这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教育方针改革和完善。
虽然国家出台《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等相关政策,保证在校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但是效果不佳。教育部能否将体育测试成绩纳入高考成绩,或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入学的参考,这势必会对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改革起到推动作用。如果学生在初等教育时,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那么学生进入高校后依然会坚持体育锻炼。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体育工作主要由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三部分组成。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在大一、大二开设,每周一次,每次90分钟,大三之后没有体育课,只开设部分体育项目的选修课。在高校体育课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体育必修课中运动项目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多数学生以拿学分为目的,选择难度较小、环境较好的室内课程,造成技能较强的室外课程无人问津。第二,由于课程课时较少,体能练习比重较少,和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没有很好的衔接起来,因此体育课对学生体质提高的功能不显著。第三,体育课程考核指标单一,而且考核内容主要以学生掌握技术动作为主,对学生体能考核比重较少。因此,一部分体育基础好的学生,在课中就算不认真练习,也能在期末取得好成绩;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无论如何努力也达不到要求。
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的完善和补充。目前,我国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属于本校大学生体育协会组织和管理,尽管协会定期举办各类体育比赛,但是日常活动缺少教师组织和科学管理,仅靠组织比赛完成群体工作,比赛结束后便无人参加活动,学生受益人群较少。另外一些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安排体育活动,运动量和强度的安排不合理,很多学生刚开始就把活动量定的很大,造成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影响锻炼的积极性。运动训练也只涉及少部分体育天赋较好的学生,对大多数学生体育锻炼相关度不大。同时,由于高校体育场馆少和不开放、体育师资少、上体育课学生人数过多,多数学校没有开展健康教育课程,这些也是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20世纪 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大学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步向“普及性教育”慢慢过渡。高校扩招首先圆了很多人的“大学梦”,使得高等教育不在是少数人才的教育,高等教育不但提升了多数人的学历,而且也提升了整体国民素质,也缩小了和国外教育差距。但是事物是一分为二的,高校扩展也带来了很多问题。除国内“958”和“211”重点大学,其他高校普遍采用降低录取分数来扩招生源,使得生源质量较低。多数二类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很多学生不具备学习能力,文化基础较差、生活习惯懒散,增加了高校日常管理难度。多数学生步入大学,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生活,没有明确学习目标,认为只要学习不挂科,可以在学校放松玩几年,缺少进取心。同时健康意识淡薄,一些学生习惯于“宅”到宿舍,不按时进餐、沉迷网络游戏,经常熬夜暴饮暴食,缺少体育锻炼。他们认为自己还年轻,所以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也是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另外,在这个互联网影响主流文化的今天,一些亚文化如麻木、颓废、自嘲等消极思想在大学生中普遍流行,这种文化以主动拉低他人对自己的角色期待,缓解自身压力,用来推脱责任。大学生正所处在人生中奋斗的最佳年龄,如果在这个年龄段失去了奋斗的意义,那么这势必会影响以后的人生轨迹。
针对我国大学生体质下降这一客观事实,国内很多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在众多文献综述中学术界存在一个共识,学生体质下降是一个社会问题,不仅仅是高校的教育问题和体育锻炼问题。多数学者表示生活条件提高了,社会对学生的要求降低了,加上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以及孩子的社会责任感的降低,多种因素导致学生体质下降。针对以上现状本文提出相应措施,其宗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体育锻炼习惯,为未来工作奠定基础。
首先,国家将青少年体育活动列入全民健身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培养在校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构建健康的生活习惯为主要目标。社会要将宣传工作落实到实处,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健身宣传。学校团委、学工处、体育部门进行联合,对大学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教育,对健身成果显著学生给予物质鼓励,积极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氛围。社会和学校要对大学生免费或低价开放体育场馆,举办各类体育赛事,通过增设高校组别,减低报名费用等多种途径,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手机软件开发商也要开发大学校园健身产品,通过手机安装软件,记录每天学生运动量、饮食时间、睡眠质量、体质等等,并提供相应的运动处方,在QQ、微信平台设置相应的运动量排行榜,对运动成绩和生活规律的学生给予奖励,使信息化产品助力学生体育运动和创建良好的生活方式。
其次,我国学校教育改革应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不仅注重学生智育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培养学生重中之重。健康教育课程要贯穿到各级教育中,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授课要有针对性,选取贴近日常生活知识作为授课内容,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考核。将身体素质纳入到不同阶段的升学考试中,建议体育测试成绩纳入高考成绩,或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入学的参考,高校将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和学位证挂钩,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
再次,对高校体育工作进行改革建立俱乐部模式,形成“课内外一体化”体育工作观念,将体育教育、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很好的衔接起来。首先组建不同体育项目和基础的体育俱乐部,体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体质、体育运动能力、兴趣爱好进行评估,推荐适合的体育俱乐部,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对体质成绩不合格者、身体有伤病、残疾的学生进行干预,设定相应的运动处方,指导其进行科学身体锻炼。课外体育活动由俱乐部教师指导,对学生进行有偿指导,学校给予一定报酬。对俱乐部中具有一定体育天赋的学生组织进行运动训练,代表学校进行比赛,提供展示自己水平的平台,对学校体育工作和展示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凤凰网.中国青少年体育蓝皮书:大学生身体素质不如中学生[EB/OL].
http://news.ifeng.com/a/20150816/44439992_0.shtml.2015-8-16.
[2]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指南》解读[EB/OL].
http://www.sport.gov.cn/n317/n10506/c819331/conten t.html.2017-8-14.
[3]朱斌,李明德,杜小安,等.成都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与建议[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4]陆建明.江苏省大学生锻炼态度与体质健康关系的调查[J].体育科研,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