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桂明
(南京工业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09)
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和核心因素。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都存在严重的问题。教学的质量不高、体育设备不够完善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改善等,不仅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更不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高校和教师需要重视对校园内体育文化和体育实践的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其更好的实践和发展提供保障。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行了多项法律文件,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了规定和完善。各大院校在条文的支持和鼓励下,组建了学校的体育教学机构和教师在职培训部门等,对体育文化建设和实践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这些组织者却忽视了一个客观原因,那就是大多数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就不再关心自身体能的发展了,体育培训的理念建设也不够完善,学生难以在体育文化氛围淡薄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许多大学生的体能素质明显下降。
虽然社会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但是许多年轻人都患上了一些现代化的疾病,其中包括心脏病、抑郁症、高血压以及肥胖症等,这些疾病不断趋于年轻化,并会伴随年轻人持久地发展下去,从而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这些疾病的发生归根结底就是年轻人的身体机能素质不高。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不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生在学校期间,体育学习的成绩不理想,学校本身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就是学生不愿意接受体育教学,造成自身锻炼不足等。同时,我国大多数院校体育实践培训都不够完善,一些学校甚至从来都没有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打好基础,从而抑制了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虽然我国教育部门已经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实际的要求,但是大多数高校体育课程的教材编写依然沿用传统的理论填鸭模式,教材的内容也过于陈旧,学生很难在教材中找到感兴趣的学习目标,因此也就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需求。同时,教材中的大多数内容都是单一体育项目的培训,这样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巩固与体育相关的知识点,却难以使其具备专业的体育技能,理论问题的单一性更无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最后,体育教材的编写没有突出重点和个性化,大多千篇一律,这样不仅抑制了学生朝着个性化的趋势发展,更无法培养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1]。
高校体育教学的关键就是需要确立实际的目标。但是当前大多数高校在实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将理论讲解和实践培训紧密结合起来,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培训结果,不利于其身体素质的发展。其次,体育教学的方法落实得也不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体育项目的设置不够合理,学生喜欢的项目由于资金和设施的限制无法真正走进大学校园,学生的个性发展遭到了严重限制。最后,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也缺乏实际的内容。虽然一些院校尝试着将体育项目和流行元素结合在一起,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长时间下来,学生很容易丧失兴趣,随即陷入原来的模式当中。这样模糊的目标确立形式,也是造成高校体育教学难以改革的重要原因。
一直以来,高校始终沿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上课的流程也基本类似,前几节课在室内进行理论教学,后期逐渐深入体育实践,教师进行基本辅导。例如,在准备活动中,教师大多数会采用热身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上节课的知识内容,包括慢跑、徒手操以及关节运动等。这些模式学生基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固定的套路使学生虽然在第一时间就能够适应这样的教学活动,但是长此以往,学生的基础知识虽然牢固,却缺乏上课的动力,导致逐渐失去上课的兴趣。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大多是以教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身体机能的协调发展。久而久之,教师和学生都会对这种方式感到疲倦,难以实现体育课程最终愉悦身心、锻炼身体的目的。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学习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跑跑跳跳就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样的思想是完全错误的。其具体的表现为:首先,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安排时间错乱,一些院校理论课程占主导,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指导,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些高校则认为实践能力是关键,理论指导仅占总课时的五分之一。这样不合理的课时安排,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实践基础打得也不够牢靠。其次,大多数体育课程的理论知识并没有实现科学的体系,没有集科学性、趣味性和系统性于一身。再加上考试制度的不健全,一些高校的体育授课仅仅是装装样子,无法从全局性的角度出发,掌握体育课程教学的关键,抑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最后,教师大多注重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在理论知识的准备方面严重不足,导致最终的教学成果质量不高[2]。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高校领导班底对体育课程没有做到足够重视,导致投入的资金较少,许多体育设施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完善。一些院校连基本的体育场馆和操场都没有,更不用提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等体育场馆。学生应该享有的体育资源被剥夺,更不能提起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这也是抑制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造成年轻病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我国长期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高校体育课程大多数以竞技体育类型为主,单一的模式和高刺激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丧失了对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更加不利于对其进行身体素质的培养。因此,实现体育课程创新是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一大突破口。首先,在设计体育课程教材的时候,需要抓住重点,理论和实际两手抓,理论的部分需要重点设计,符合当下体育竞技精神的需求以及流行的需要;体育实践的设计业需要满足学生不同的生活实际,帮助其合理掌握体育技能。其次,课时需要合理分配,同时需要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于体育技能的需求,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最后,课程内容的设计需要完善并具体,每一项环节都需要教职人员的严格把控,将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目中。
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体育课程的学习是帮助学生确立身体素质目标的关键因素。尤其大学阶段是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黄金阶段,也是其身体机能活动的活跃时期。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体育学习计划,并督促其建立终身锻炼的体育学习目标,使其具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规范,从而提升其高素质的体制机能,从而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体育创新任务的确立也需要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接受程度入手,设置合理的体育教学计划和内容呈现方式,使学生具备高水平的体育锻炼要素,以此指导实践,为后续的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
高校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更新和改革的基础之上,还需要逐步建立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体育教学和评价体系模式,其中需要包含引导学生从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出发,朝着多极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自身素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行为模式;将传统的体育课程结构和新兴的体育教学框架结合起来,增加符合学生身体需求的体育教学活动,包括瑜伽舞蹈、韵律操以及跆拳道活动等,改善学生对于传统体育活动的偏见,从而促进学生对于不同体育活动的培养。同时,教师还需要增加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对学生进行系统而科学的评价,使整个体育课程活动更加生动、有趣,从而形成先进的评价结果和测评模式,为后续的体育学习和体能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突出新时期学生作为学习者的关键对象和主题地位,逐渐更新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和体育教学的新方法,采取合作式、探究式和共享式的探究环节,为体育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原动力和方法[4]。
从上述分析来看,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只有建立完善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才能完善各项资源的综合发展,是体育课程的优势发挥出来。根据以往的体育课程教学原则,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构进行判断和分析,找到其中存在的联系和区别。第一,考核的内容不仅包括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等,还应该将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态度综合起来,例如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体育知识的感知的培养,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教师也需要从自身出发,与学生以及其他教职人员沟通协作,找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第二,教师需要动员学生共同参与体育课程评价和开发当中,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逐渐调整体育课程的教学和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的发展更加多元化。
综上所述可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教师需要认真落实体育改革的思想,找出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从根源出发,完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建立,确立独特的教学目标和创新任务,创建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促进高校体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在提升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金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2):105-109.
[2]甄子会.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0,31(1):109-112.
[3]钱钧,史兵.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建构[J].体育学刊,2010,17(1):45-49.
[4]舒刚民.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3,34(2):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