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研究

2017-11-27 18:21朱宏义
运动精品 2017年9期
关键词:高水平教练员竞技

朱宏义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江苏 无锡 214000)

21世纪,竞技体育的发展逐渐成为各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综合实力的标志。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从1987年首次确定在全国51所高校招收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的初创阶段,经过探索、全面改革至今,被教育部认定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高校有275所。我国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成绩由初期中低水平进步到世界前列,这与我国高校大学生运动员人才培养方式有密切关系,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应根据时代要求进行科学定位,制定详细训练方案,为我国在世界大赛中争创优异运动成绩。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从国家图书馆、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在中国知网通过搜索“高校竞技体育”查阅并收集了与本研宄相关文献、期刊,并对查阅的文献等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了解了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本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资料及理论依据。

1.2 调查访问法

对部分高校进行调查的同时,对专家、领导及教练员进行访谈,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依据。

2 高校竞技体育内涵及现状

目前,学者刘海龙将“高校竞技体育”定义为:“指大学通过招收有一定体育特长和爱好的学生运动员,并且提高他们的竞技运动水平,以参加校际竞技体育比赛为主,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一种教育过程”。我国第一部体育法的立法框架由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组成。由于高校竞技体育对应的人群、训练目的、方法不同于学校体育,更加突出高校竞技体育的层次,它是我国竞技体育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部分。

2.1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现状

报告显示,我国普通高校统计数量为2824所,其中经教育部批准取得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收资格的院校为 275所,所占比重为 9.7%。各省市普通高校拥有高水平运动队数量分布不均,最终影响高校竞技体育间的竞赛,不能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

2.2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资源

高校大学生运动员的指导和管理在于教练员,教练员综合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运动队的成绩,目前各高校教练员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一般,多数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高水平运动经历欠缺,教练员岗位培训较小导致先进的理念融入不到训练中。可见,高校在对教师学历要求提高的同时,教练员自身能力和执教水平应同步跟进,才能满足目前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需求。

2.3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运动员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来源来自下面几种途径: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特招的体育特长生;省、市体校专业运动员;国家保送的优秀运动员。在这部分生源中,真正能培养出高水平、高文化层次的运动员相当有难度,高校各个方面设施和正规体育系统相比较没有明显优势,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高水平运动人才偏少,多数为二级运动员水平。由此可见,高校生源问题制约着高校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

2.4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学、训”现状

目前,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对“学生化、专业化”的培养模式研究不够,学校只是把固有的培养模式照搬进行训练,体育部门没有在原有体制外给高校运动员的培养提供政策、制度的实际帮助,真正促进其“学生化、专业化”的制度无法形成。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在学习和训练中存在明显矛盾,高校招生高水平运动员进行专业训练其最终目的是帮助学校参加全国比赛,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学校取得荣誉,从而忽视了运动员文化的学习,这样不能达到大学生运动员全面、综合发展的目的。

2.5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条件现状

高水平竞技运动员的培养需要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关系到高校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高校竞技体育运动员参加竞赛经费主要来源为学校拨款,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各种大型赛事的需求,运动员只有参加竞赛才能保持高水平,才能不断寻求突破,根据高校教练员的反应情况,经费不足成为制约竞技成绩突破的关键点。

根据调查显示,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场地基本满足需求,但一些项目的特殊性如跳水、赛艇等开展具有一定难度。各个高校竞技体育运动员训练专用场地较少,基本都是和日常教学混用,这样难以保证运动员正常的训练量及运动成绩。

高校竞技体育运动员工作问题不理想,较少一部分竞技水平突出,继续在专业技术上发展,然而大部分运动员毕业具备较好运动水平,但缺乏知识技能,导致毕业证书含金量底,在目前竞争激烈的潮流中根本毫无优势可言,从而转向其它行业,造成体育资源的浪费,影响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

2.6 高校竞技体育竞赛机制不健全的现状

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通过运动竞赛进行检验,竞赛能促进各高校竞技水平的稳步提升,加强文化交流。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参加高规格竞赛较少,难以满足日常训练的需求。运动员只有参加竞赛,才能挖掘其潜能,教练员才能发现目前先进的训练理念,融入到训练中促进运动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我国现有的高校竞赛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对高水平竞赛缺乏统一的科学化管理。高校运动员参加的竞赛时间间隔都是 4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省级运动会,其它高规格竞赛较少,加上高校运动员竞赛奖励得不到保证影响运动员正常训练,种种因素都限制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

3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3.1 “校企结合”模式

该模式的运行解决了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经费主要来源学校拨款的问题,合理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发展高校竞技体育事业,企业利用学校体育资源进行宣传发展其团队,二者交换资源进行互补实现各自目标。相比较其它培养模式而言,“校企结合”适应时代需求,直接解决实际经费问题,更加适应今后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目前高校“校企结合”成功的学校代表是三峡大学足球队,从2005年正式成立高水平足球队,连续创造佳绩,充分表现其发展成熟,机制运行规范,领导重视度高,运动员招生水平好。企业通过在竞赛中冠名提高知名度,并解决运动员就业问题,推动了高校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3.2 “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模式

该模式解决了高校竞技体育人培养中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高校教师教授理论的同时接触运动训练,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能进一步提升教练员综合能力。目前各高校教学、训练、科研的关系属于辩证统一,三者不可或缺,现阶段实施“三位一体”新型办学模式成功代表是南体模式。它改变原先传统的独立运动,自成体系模式,科学的进行改革,成功将三者打造成一个共同体。“三结合”模式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成为各体育院校和普通高校的选择,它将各种资源充分整合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推进体育院校自身建设发展。

4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发展策略

4.1 推进高校高水平教练员岗位专职化,引入系列职称评聘

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高、精、尖”的趋势及其教练员岗位特殊化的要求告诉我们,高校竞技体育应承认教练员的重要性。

教练员岗位的特殊化表现在其从繁忙的教学中抽出来专门从事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及其管理,二是引进高水平的专职教练员。教练员带队参加各类竞赛获得的运动成绩应作为其评定职称的砝码,为教练员职称评定获得相应保证。

4.2 竞赛体系的完善和赛事品牌宣传相结合

在高校运动员参加的各个项目中大学生各单项运动协会应该拥有本项目的管理权,同时高校系统的竞赛应与时俱进同外面竞技体育赛事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技术间的交流和学习,促进运动技能的增长。

各类高水平竞技赛事的主办单位如体协、体育院校体协、单项协会应加强同企业、各赞助商的合作,让赛事有序进行,准备好运动竞赛,对各大赛事进行包装,创造良好的校园运动气氛,同时加强对赛事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赛事品牌,培养品牌文化,进而形成一系列大学生品牌赛事,获得更多学生的关注。

4.3 构建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的三级管理体制

当今国际,无论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还是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均有走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管理模式的趋势。我国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大力培植社会组织,就是为了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政府、市场、社会三元结构的“善治”治理模式。因此,建立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的三级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既符合国际发展潮流,又适应我国改革、发展的大趋势。

5 结论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现已进入全面改革阶段,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相应问题,在遵循科学发展观前提下,坚持高校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各方面资源,将高校教育、科研、综合实力和体育竞赛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高层次竞技体育人才。同时,应改变传统的体育竞赛发展理念,让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呈现出多元化态势。

[1] 池建.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2-22.

[2] 刘海元.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10-25.

[3] 张苏.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04:94.

[4] 龚波.我国高校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现状及优化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2):12-15.

[5] 肖林鹏.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观与发展模式的演变[J].体育学刊,2003,10(2):135-136.

[6] 邦婕,杨桦.“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新体系构建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2):230.

猜你喜欢
高水平教练员竞技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以“四精四度”推进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教练员领导行为对运动员运动投入的影响研究——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中介效应
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应然与实然:教练员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的作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