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凯 王娟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
滨州市农村广场舞开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杜凯 王娟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
为了促进滨州市农村地区广场舞健康有序的开展,充分发挥广场舞活动的健身作用,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滨州市农村地区广场舞的开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促进滨州农村地区广场舞更好的发展,同时也为经济薄弱地区开展广场舞提供借鉴,从而达到真正的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目的。
滨州市 农村地区 广场舞 开展现状与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不仅仅关注自身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也更倾向于关注精神生活的发展。广场舞作为一种休闲体育运动项目,因其不受年龄、性别、场地设施的限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度的新鲜感,增添了人们的生活乐趣,并且其特有的魅力和开展的便捷性,弥补了农村地区体育器材设施缺乏的问题,更适宜在农村开展[1]。滨州市农村掀起了一股由广场舞引发的全民健身的高潮,带动了滨州市体育事业的发展。
以滨州市农村广场舞锻炼者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南家桥、解家、河北宋村、西赵村、王桥村、李韩村、皂户李村、李屋村、吴家、桃花岭村10个村庄,并对这些村庄的广场舞参与者进行了随机访谈。
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广场舞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做出初步的了解,为滨州市农村广场舞的调查研究理清思路,为本研究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在2017年5月份,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2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381份,有效率为95.2%。本次调查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均能达到社会调查统计的要求。
根据研究的需要,在调查期间对滨州市部分乡村的广场舞的锻炼场所进行了考察,通过与当地参加广场舞锻炼的人群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广场舞在农村开展情况展开讨论,收集到了在问卷调查中无法获得的信息以及他们对广场舞开展的建议。
利用SPSS19.0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认真的整理和分析,从而获得相关数据的分析结果。
通过对滨州市农村广场舞参与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参加广场舞运动的人群中,年龄在35~65岁之间的参与者比较集中,占到了总人数的81.4%,35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人群相对较少。在对广场舞参与人群的性别调查中,女性参与者占到了总人数的91.2%,仅有8.8%的参与者为男性,由数据比例可知,女性参与广场舞锻炼的程度远远高于男性,原因主要在于大多数男性都喜欢有竞争性、对抗性的竞技体育项目。
通过对广场舞的锻炼场地调查得知,87.5%的人有专门的锻炼场所,只有少部分人表示没有合适的锻炼场所,这表明农村地区的体育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能够满足居民的锻炼需求。但是还有部分居民反映没有室内场地,在下雨、刮风等恶劣的天气下不能进行广场舞运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广场舞的热情,阻碍了广场舞在滨州市农村地区的发展[2]。因此,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大对农村体育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充分满足居民的锻炼需求,推动广场舞在农村地区更好的发展,以达到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显示,有60.3%的居民每周锻炼3~4次,并且每次的锻炼时间在90min左右,还有少部分居民坚持每天锻炼的习惯,这表明广场舞已经成为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据实地考察得知,村民的练习时间大约集中在晚上的七点到九点半之间,在早上练习广场舞的群众寥寥无几,有时也会因天气的原因影响参加锻炼的时间。
调查显示有33%的人认为广场舞可以锻炼身体,表明人们的健身意识越来越高,更加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这主要得益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休闲娱乐而选择广场舞的占29.5%,这说明农村居民在业余时间不再注重看电视、打牌、聊天等活动[3],而是转向了健身休闲的体育活动,也进一步说明了广场舞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的群众参与到健身的行列。
数据分析显示人们对广场舞带来的健身效果是肯定的,这有利于广场舞在滨州农村的普及和发展,表明广场舞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只有5%的群众认为广场舞没有健身效果,调查了解到其中的原因是没有专业的指导,通过观看视频来学习,对细节的动作掌握不够全面,从而导致锻炼效果不好。
农村广场舞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人们自筹资金,政府在县级以上城市组建立了许多专门用于锻炼的体育场所,但是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不高,重视程度较低。
农村居民缺乏专业的指导,只是通过观看视频和相互间的交流进行模仿练习,容易忽视细节动作,而导致动作不规范。不能考虑到健身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容易产生运动损伤。所以,在练习广场舞的过程中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使人们做到科学健身。
农村广场舞的开展形式大多数是是村民自发组织的,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或社团,没有相应规则的制约,居民的活动形式、参与方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使得广场舞内容单调,形式过于简单。
加强政府部门对广场舞的支持力度,加大政府的财政支出,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农村建设,塑造农村特色风貌。
为了更好的推进农村广场舞的发展,可以成立专门的广场舞组织机构,积极组织居民参加专门的广场舞培训,使农村广场舞运动趋于规范化,号召社会体育指导员下基层服务,指导人们科学健身,引导人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积极组织广场舞爱好者成立乡村广场舞协会,相关部门组织广场舞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向广大群众展示广场舞的价值,展现广场舞的竞技性与观赏性,激发人们参与广场舞的兴趣[4]。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工作,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农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的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村群众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他们不仅注重生活上的提高,而且也注重精神方面的提高,他们希望在休闲之余可以锻炼身体,放松心情,这为广场舞进军农村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1]冀晓斌.西安市农村广场舞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开发,2014(20):50-52.
[2]李洁明,闵桂珍.广场舞在滁州市农村地区发展现状与分析——以铜城镇为例[J].安徽体育科技,2015(4):60-64.
[3]刘晨鑫.湖北新农村广场舞开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J].当代体育科技,2016(11):114-115.
[4]孔佳.影响广场舞推广的因素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2):180-182.
G80-32
A
2095-2813(2017)08(c)-015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