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匹配策略下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途径①

2017-11-27 16:37刘景黎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24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形式教学内容

刘景黎

(辽东学院体育部 辽宁丹东 118001)

心理匹配策略下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途径①

刘景黎

(辽东学院体育部 辽宁丹东 118001)

针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设置与高校学生体育学习需求之间所存在的偏失,运用文献综述法对心理匹配策略的内涵进行解析,对心理匹配策略引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途径进行探讨。旨在于为切实满足广大高校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需求,促进学生综合性体育运动素养的全面发展,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实用价值,为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适应性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心理匹配策略 高校体育教学 内容体系 创新 途径

目前,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为核心内容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已经确立,为了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要求对原有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进行具有指向性的变革。教学内容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主要以田径、体操、武术、三大球等“老四样”内容为主,这些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高校学生对于时尚性体育运动项目的参与需求。因而,导致了高校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低下,自主意识淡薄的现象普遍存在。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要求学生要树立持之以恒的发展观念,在心理上达成对终身体育思想的全面认可与接纳。由此可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是提高其体育学习兴趣,促进其终身体育思想得以有效培养与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运用心理学理论,在心理匹配策略的引导下,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途径进行探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心理匹配策略的内涵

心理匹配策略是指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基本目的,从情感维度上对教材进行理性的调整与处理,来呈现具有适应性与实效性教学内容的一种策略。其具体内容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来有针对性的处理教材,来确保学生在主观意识上对教学内容形成满足感与认同感,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间的有机密合,用以达成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心理匹配策略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理论,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依据认知心理学理论提出了学生在进行意义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具有能够对学生产生潜在意义的全新的学习材料,同时,还要求学生要具备能够对新学习材料进行有效同化的认知结构与适应性的学习心向,即要求学生在心理上对新学习材料要具有较高的可接受性程度与乐接受性程度。这就要求新学习材料必须要适应学生的心理认同与接纳,但是,奥苏贝尔的观点过于注重从认知维度上来解决学生对新学习材料的同化困难,而没有从情感维度上提出相应的策略。而心理匹配策略的提出,不仅能够有效地弥补这一缺失,同时,还能够为教学内容的设置提供了必要的引导与规范。现阶段,伴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创新与重置,对教学内容的设置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基于心理匹配策略的引导,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途径机型有针对性的探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2 心理匹配策略引导下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途径

心理匹配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形式主要包括认形式匹配策略与知匹配策略,因此,基于心理匹配策略引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应围绕上述两种匹配策略形式来加以探讨。

2.1 优化教学形式,为实施教学内容的心理匹配创造良好的条件

形式匹配策略是教师通过通过对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的转变来实现对学生心理匹配的一种策略,其实质就在于对教学形式的改变。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的形式为“教师示范讲解→学生练习→教师纠错”,这是一种以教师的“教”为核心的“三段式”教学形式,其采用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对于体育技术动作的熟练掌握,进而为顺利达标、获取理想的达标率提供保障。该教学形式最为明显的弊端在于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只能够依据教师的“教”而进行被动的“学”,导致教学形式未能与学生的心理需求达成有机的匹配。同时,再加以教学内容的陈旧,无法满足广大学生自主性体育学习的需求。因此,高校学生体育学习的实用效果极其低下,“所学非所用”的现象极为普遍。现阶段,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意识培养、促进其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已经确立。在此背景下,要求教师应加强对教学形式的创新,为暂时未能符合学生心理需要体育教学内容以全新的教学形式传输给学生,用以达成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提升,进而为创新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在创新教学形式的过程中,要求体育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育人观的引领,针对广大学生不同的学习心理,研创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满足全体高校学生体育学习的心理需求。这对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拓展创新视角,构建与完善多元化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认知匹配策略认为: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不仅取决于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与效能,同时,还取决于人的主观需求,但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对于两者之间关系的认知评价。相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所设置的教学内容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关键在于学生对于教学内容认知评价水平的高低,高水平的认知评价表示学生在心理上对教学内容的认同与接纳;低水平的认知评价则表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抵触。目前,在全民健身运动与素质教育的双重推动下,高校体育教学对其发展取向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实现与社会体育的有机对接,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核心目标;以激发与调动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促进其自主学习意识有机生成的体育教学体系正逐步建立与完善。其中,教学内容作为教学体系中的核心架构,加强对其创新与重组,是实现全新的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而实现对教学内容体系创新的首要环节在于如何提高学生对于新设教学内容的认知评价水平。第一,要求体育教师要切实把握学生的体育学习心理与需求,以便于为实现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有效匹配提供保障;第二,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对于时尚性、娱乐性、休闲性体育运动项目的热衷心理,要注重对诸如网球、跆拳道、攀岩、健美操、瑜伽、拓展等教学内容的植入,用以满足广大学生多元化的体育学习需求;第三,要加强对传统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以便为激发与调动广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创造便利的条件。例如,将游戏元素植入到枯燥的田径教学当中;借助于推广校园足球的良好契机,实现对高校足球教学内容的创新,将单一的技术传授转变为综合性的技能培养等。第四,要加强对社会体育元素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引入,为广大学生未来的社会体育实践参与打下坚实的基础。

[1]侯春在,杨启亮.试论课程与教学变革中的心理匹配策略[J].当代教学科学,2005(22):32-35.

[2]彭国雄.体育教学策略的心理匹配研究[J].体育函授通讯,2002,18(2):25-27.

[3]李焕玉.关于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心理因素及教学策略的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2008(4):67-68.

G807

A

2095-2813(2017)08(c)-010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4.107

刘景黎(1966—),女,辽宁丹东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形式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