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11-27 16:37:48康芬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24期
关键词:田径身体素质高校学生

康芬

(长治学院体育系 山西长治 046011)

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康芬

(长治学院体育系 山西长治 046011)

田径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有益的健身项目,更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入手,对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相应提出了三个解决措施,即转变思想观念、明确教学目标,拓展教学内容、丰富课程设置,完善评价体系、拓宽交流渠道,以期实现高校田径教学的稳健发展。

高校 田径 教学 问题 对策研究

田径运动是一项具有非常深远价值的运动项目,不仅能提高人体的各项机能素质,还能实现对身体内部系统的改善和优化,是非常有益处的健身项目,在高校田径课程的教学中也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近年来高校田径教学边缘化趋向越来越明显,田径运动在高校中的发展逐渐走向没落,如何改变高校田径教学的窘境成为了体育教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1 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不明确

传统的高校田径教学中,由于田径项目具有较大竞技性功能,而会不自觉地将田径等同于竞技比赛,这使得高校田径教学的目的过于单一和苍白,失去了教学过程中的乐趣。而在一些高校中的体育教师,潜意识中认为田径实际上就是单纯指导学生跑步,在田径运动的教学中仅仅对学生进行技巧性提升的教学,教学过程枯燥又乏味,使得学生逐渐失去了对田径教学课程的兴趣和热情,无形中降低了田径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和趣味。田径课程正确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为第一位,从课程锻炼升华到体育的终身兴趣性。一些学校从教学目标的定位中仅仅单纯指向田径教学的竞技性,忽视了教学中对学生自身身体运动素养的培训,使得大部分高校学生仅仅是在田径课程开展时被迫进行运动,而缺乏自发运动的主动性,加之田径教学课程的超负荷范围,使得学生在心理层面形成一定的抗拒,从情感的角度形成逆反、逃避的心理,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1.2 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太乏味

从高校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角度看,由于高校田径项目自身具备的竞技性,使得教学模式往往从竞技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展,从田径项目技能的掌握教学到能力的拓展提升教学,无一不是具有较强目的性的教学内容,这往往会给高校学生造成一定的体能压力,让高校学生认为田径项目教学过于体力化,单一地重复某项技能的动作操作,而这些重复的动作操作又有极大部分是以往学习阶段已经学习过的内容,没有较高程度的创新和实用性。重复的体能锻炼让高校学生倍感疲惫,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超出了高校学生自身的体能极限,使得教学的过程让高校学生感觉既枯燥又乏味,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到田径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从高校田径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的角度看,大部分高校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从开始上课、站队形、点名、报数,到教师口述教学内容,再到运动前基本热身活动等传统的教学套路,无任何创新式的改变,使学生对田径课程的开展无任何期望。而作为教学的主体对象学生而言,其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的创新意识,只有从创新的角度才能吸引出学生的兴趣,从而实现高校田径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

1.3 评价体系和价值观念不对等

在高校田径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往往采取的是结果性评价模式,对教学过程的开展评价几乎为零。在评价考核中的唯一标准就是田径项目的考试结果是否达标,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往往忽视了学生之间个性化的体能素质的差异,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我素质得到提高后,一旦因为考核结果的达标固定化思维而无法取得较好的成绩,往往会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遭受打击。固定化的考核达标体系往往使得田径课程的评价体系过于片面和死板,无法体现高校学生真实的田径项目素养。另外,由于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水平,大部分学生对于田径课程的喜爱往往被其他体育项目所替代,例如,较为高端化的网球、棒球、高尔夫等,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扩充与丰富,高校学生对待田径项目的价值观仅仅停留在一门课程的层面,无法产生高度的学习热情,自然也无法培养成较好的锻炼兴趣,长此以往,高校田径项目则会逐渐走向没落。

2 高校田径教学的对策研究

2.1 转变思想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是最为首要的,教师已然从教学的主体地位变成了辅助引导的角色,而学生则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从体育教育本身而言,其终极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而不仅仅是将体育锻炼局限于某一堂体育课程中,所以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需要让学生自身意识到体育锻炼对其自身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教师即便转换了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但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这是由于教师的引导能较好地完成学生的学习。但是将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运用在现今的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错误的举措,不仅不能开发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潜能,还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吸收新的教学观念和思维,研究新一代学生的性格特点,营造更为合理、科学的教学环境,从而实现田径教学的顺利开展。

2.2 拓展教学内容,丰富课程设置

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使得他们在面对单一、枯燥的田径教学内容时无法投入高度的热情,所以高校在开展田径课程教学时应该从教学内容的优化拓展着手,不仅让高校学生掌握田径项目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实操技能,还能从终身体育的层面进行教导,以实现田径运动的终极目标。在传统的高校田径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地关注田径运动的竞技性和技术提升指标等方面,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自身身体素质成长的,对教学内容的拓展的研究,需要对高校学生基本身体素质进行整体和个体的评估,教师再针对性地设置提升身体素质的锻炼方法,只有结合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特点展开教学内容才能切实有效地对高校学生自身的身体需求进行提升,并以此达到科学、合理的锻炼效果。由于体育教育中田径课程在高校属于选修课程的范畴,课程的开设取决于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数量,但是当前大部分高校学生都会选择具有特色的体育课程,导致田径课程无人问津,所以课程的设置中应该从丰富多样性的角度进行设置,在进行田径训练中增加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设定,例如,简单的障碍跑、撑杆跳高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田径课程的教学中。

2.3 完善评价体系,拓宽交流渠道

对田径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完善研究,并非单一地对田径教学的结果进行考核,需要从学生自身身体素质出发,对学生整体和个体素质进行教学前期分级考核,并针对各种级别的学生制定适合的训练方案,评价体系中包含了对学生自身提升的评价,并加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分等多元化评价,以此作为综合评定标准。现代化的教学水平的提升在于教学方法的集思广益,并从中吸取适合自身院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交流渠道的拓宽可以开展学校之间的课程交流,并将优秀的教育基因进行引进,对田径课程教学开展课程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法,从教学安排到教学内容,在不断地交流拓展中实现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使自身院校的田径课程教学变得更加具有丰富性和实用性。

3 结语

在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设置中,田径课程教学是主要的选修课程之一,在过去和未来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以“终身锻炼”的教学思想为前提,实现田径课程的顺利开展,需要在教学中与时俱进,结合学生特点进行课程教学的内容设置,深化田径课程的教学改革,达到促进田径教学稳健发展的局面。

[1]崔建.我国普通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田径,2014(4):10-13.

[2]何婉晨.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3):78-79.

[3]王立君.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83,85.

G82

A

2095-2813(2017)08(c)-006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4.069

猜你喜欢
田径身体素质高校学生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00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0
如何进行高中田径教学改革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8
吉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