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琪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论比赛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刘 琪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在体育教学中,比赛教学法是常用的教学手段,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有利于检验和提高学生的技术运用能力。由于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技术基础普遍薄弱,因此,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将教学重点集中于单项技术的反复习练和掌握上,这与传统体育教学重视“三基”的特点有类似和相通之处。重视“三基”的体育教学以重复练习为主要特征,力图通过量的积累来实现质的转变,虽然对技术掌握有帮助,但却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缺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教学质量和效率下降。同时,它还存在教学内容割裂化的缺陷,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全面化发展,导致学生能力发展的片面化。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需要更新教学模式,既要发挥“三基”教学模式在技术掌握上的优势,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赛教学法就是一项值得深入探究的教学方法。
比赛教学法是指在比赛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比赛规则,采取真实对抗的强度来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比赛教学法将教学、训练与比赛结合在一起,目的是借助比赛的竞争性和对抗性,使练习者在真实对抗的场景中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运动潜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自身的运动能力,从而促使练习者提高运动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体育教学十分有必要运用比赛教学法来促进学生的参与,这与体育竞赛的开放性特征有密切联系。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内容均与竞赛性的体育运动项目有关,体育竞赛具有开放性,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竞赛者拥有共同的目标,不仅要完成比赛任务,还需胜过对手的表现。而要达成这个目标,需要竞赛者提高技术。这里指的技术,不仅包括完成专项任务的技术动作,还包括以身体素质为主要内容的身体技术,以及以交流、配合、心理承受力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社会性技术。体育竞赛需要统筹使用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技术,这种统筹性的技术仅靠练习是难以形成的,需要在比赛的情境下才能形成。正因为如此,体育教学需要采取比赛教学法,毕竟体育教学的主体内容大多来自竞技体育运动项目,脱离竞争与比赛,体育教学则只学习了竞技体育的形,却失掉了竞技体育的神,这将导致体育教学走向迷途。
学校体育固然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但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都参照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大背景下,还是要抓住最本质的东西,即对抗、竞争,比赛教学法的提出也源于此。学校体育教学往往会把“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口号挂在嘴边,而要实现这些愿景,需要切切实实的抓手。实践经验表明,掌握技术技能、提高身体素质能力、培养竞争精神意志、强化集体主义精神可以作为重要的抓手。没有正确技术做保障的体育锻炼,非但不能保障健康,反而会导致伤害;没有身体素质能力的保驾护航,体育锻炼的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就难以完成,锻炼的效果就难以保障;没有竞争精神意志的参与,就会被体育锻炼的苦、累和无聊所打败,终身体育所依仗的坚持就无从谈起了。从体育教学的目标以及可以依靠的抓手来看,采取比赛教学法都是势在必行的。
比赛教学法绝不等同于“一个哨子一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实际上,在体育教学中采取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学是比较常见的,但是在采用比赛教学法时,需要特别注意比赛的目标设计、规则设计问题。依据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实践经验,比赛教学法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一是教学比赛,二是课内联赛。比赛教学法除了这两种真实对抗的比赛形式外,还包括一些以技能测试为主题的比赛类型,例如技评赛、达标赛、测验赛等。
教学比赛是体育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教师时常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比赛既可以在技术练习后进行,也可以是完整独立的一节课,教学比赛的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技术学习的成果,为后继教学提供参考借鉴。在教学比赛的安排上,需要注意的事项主要包括:教学比赛的目标设置、教学比赛的规则设置。教学比赛与正式的比赛有所不同,它应有主题性,教学比赛要突出主题,这个主题要与前面的技术技能练习有关系,而要突出这个主题,就需要设置能够让主题凸显的比赛场景,设置能够让主题凸显的规则。教学比赛可以说是修订过的比赛,场地、人员、规则、要求、场景既与实际比赛有关,又与实际比赛有别。教学比赛的设计,考验的是教师对体育项目比赛规律的认知水平,在此类教学比赛中,教师依然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要指挥整个比赛的进行,不断提醒需要学生注意的事项,在出现问题时随时可以停止比赛进行分析和指导。教学比赛的设置一般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个体到整体,从局部到全局的思路,逐步提高练习的难度,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内联赛是基于比赛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并结合专项教学的实际特征而形成的一种具体教学方法,其基本含义是:将学生分为相对固定的小组,将某一时间段的课时作为赛季,按照既定的对抗规则,以小组之间的竞赛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内联赛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点:(1)转换教师的主导形式。教师可以从繁杂的教学内容和僵化的教学程序中解放出来,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针对性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内部通过合作学习来提高,通过分工协作来分配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成为课堂的真正主宰。(3)活跃课堂氛围。竞争性是运动项目的灵魂,是学生热爱运动、参与运动的主要推动力,通过联赛的形式,学生得到亲身经历实战的机会,课堂氛围由此得到活跃。(4)促进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组队参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众多环节的配合,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5)任务导向性明确。联赛的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明确的任务导向,能够激发学生围绕这个任务导向努力训练、积极备战、认真发挥能力。(6)促进角色多元化发展。学生能力有差异是毋庸置疑的,采取联赛的形式,有利于提供多种角色供学生选择,如教练员、裁判员、仲裁员、统计员、后勤保障人员等。通过承担不同角色,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使学生长技能、懂规则、会裁判。
采取课内联赛的形式绝不是“放羊”,绝不是放任不管,课内联赛教学法的实施实际上具有明确的教学程序,这个教学程序一般包括4个方面:(1)赛前准备期。赛前准备期一般需要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赛事的组织与管理、规则与裁判法、教学训练方法、参赛训练学等。在此阶段,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赛制,培训一批能够执法的裁判员,将学生根据竞技水平进行相对合理的分组,推选出每个小组的负责人,示范讲解赛前训练需要注意的一般事项以及比赛中的指导方法等,要进行赛前的动员,提升学生对比赛的渴望度。随后给予一定课时,由小组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教师则主要负责巡回指导。(2)赛中比赛期。按照赛制安排,采取小组循环对抗的形式进行比赛,轮空的小组成员则负责裁判的执法等工作,教师主要负责掌控全局,必要时进行个别指导,比赛结束后对比赛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及时的总结反馈。让各小组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赛后总结,进而依据比赛情况设计新的训练计划,随后安排一两节训练课作为赛中训练课,随后再次进行比赛。(3)赛后总结。这个赛后总结主要针对比赛的整体进行,侧重于组织与管理、团队文化建设,可以通过评优的形式来体现教师的引导态度。(4)成绩评定。成绩评定以小组为评价对象,根据小组在整个联赛中的成绩、表现等情况给予成绩,涉及内容有比赛成绩、团队氛围、裁判执法、训练笔记、训练计划、训练情况等。
比赛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体育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利器,对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有重要意义。在实践教学中,比赛教学法可以采取教学比赛和课内联赛的方式进行,前者以体育教师为主导,主要目的是检验技能掌握情况,促进技能的有效提高,实施的重点是提炼主题、设置场景、改变规则和要求;后者以学生为主导,主要目的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联赛的各个层面活动,增强学生的角色代入感,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施的重点在于先期的联赛准备,教师在其中的主要责任是引导和帮助。
[1]梁其军,芮振宇.比赛教学法对初中体育教学效果利与弊的分析[J].青少年体育,2014(10).
[2]刘波.比赛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14).
[3]吕云家.试谈比赛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1998(2).
[4]李小娟,刘德坤.运用团队比赛教学法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案例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20).
G807
A
1674-151X(2017)11-092-02
投稿日期:2017-09-30
刘琪(1971~),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