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妙香
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提升途径
文/王妙香
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学科素养不仅需要教师自我成长的人生规划,需要学校系统的培养,更需要教育培训部门从培训的需求侧出发,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从培训的供给侧来提高培训的全面性、针对性、多元性、实效性。在培训中追求顶层设计和教师自我规划相一致;理论知识与课堂实践密切结合;线下学习和线上网络研修互动;从单一学科到综合知识的有效融通;从阶段零散培训到课程整体架构的长程设计是实现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教育供给侧;核心素养;提升;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经济和社会两大领域,教育属于社会领域,它的所作所为不仅攸关教育自身发展,也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教育规划、教育资金、教育管理、教师培养、课程建设、考试评价、教育督导等内容成为2017年两会的重点话题。结合“教师培养”,专家们指出了“要转变教师继续教育方式,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担当能力。”对教师的职业定位和教师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学科素养是制约学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能否适应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需求,能否支撑教育发展速度和力度,是关系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师作为教育队伍中的一支主力军,不仅影响着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直接关系到培养具有专业运动能力、良好体育品德和健康意识全面发展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健康的新型人才。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不仅是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的全面要求,更是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最根本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为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各级各类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类培训机构举办了大量的体育教师专业培训,这些培训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师的培训逐渐进入了瓶颈,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和对培训的随意性越来越凸显。纵观现有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存在以下“四多”与“四少”现象。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踏入学校大门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不停歇的教育培训。从岗前的通识培训到入职后专业理论知识培训,从在岗培训到脱岗培训,从假期培训到上岗后的跟岗培训,从国家、省、市、区级的培训到校本培训,零零总总的培训占据了体育教师大量工作时间。每年的继续教育认证使得老师们的继续教育课时满满的,无不超出了规定的时数。可真要问参加培训的这些老师,这一年来参加培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得到最大的启发是什么?自我转变是什么?想必没有几位体育老师能给出一个深刻满意的答案。而培训过后真正课堂教学实践中能有较大改变的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在体育培训中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培训时热血沸腾,交流时慷慨激昂,回归课堂一切照常。体育教师专业培训成了只追求数量而没有质量的走过场。
在各级各类的体育培训中,培训课程设计方案相对比较单一,培训的内容、形式无法满足教师个体的需求。在培训中虽然有了解教师个人需要什么,想要什么,但在培训中却无法提供教师真正需要的东西,导致了培训供给侧无法满足需求侧而造成了培训的被动场面。特别是在现有理论培训中,体育教师对理论学习的一种不接纳性,导致了很多的培训场合出现了专家教授在台上滔滔不绝,台下老师要么看手机刷屏、要么闭目养神打瞌睡、要么聚集一起说悄悄话。这种“被”培训的场面时时存在,这样的培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考核的一项内容,老师们为达到培训学时数而来参加。但实际上是人来了,心没有来、思想没有来,这样的培训成了到场会、签到会,成了出工不出力的出场会。
在一些培训中,由于活动安排的内容多,时间有限,因此在很多时候,都是专家、教授们一席谈,而体育老师要么埋头看手机,要么听头做笔记为完成听课笔记任务。虽然笔记记录了一大堆,却没有留给教师互动交流时间,更不用说引导教师进行深度思考。即便是有安排时间进行交流,而真正发言者却是寥寥无几,更多的教师在培训中没有自我的存在感、归属感。回到学校后,老师们笔记本一丢,又埋头进运动队训练和应付学校众多的检查中,从培训时的激情回归平静,一切又从零开始。而在一些课例研讨活动中,由于体育观课场地以及交流形式的局限,同样也存在着只听专家名师说,主动发表意见少。因此在培训研讨活动中,往往出现听课观课者多,最后留下来评课议课老师少的现象。这样缺少主动交流和产生思维碰撞的培训研讨活动,大大削弱了培训的效果,成了有形无实的走过场。
体育教师作为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领路人,除了要传授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传授正确的运动技术,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但近年来由于高校录取及培养过程中对专项技能的弱化,导致一些大学生毕业后走进体育课堂发现自己专业技能上的不足,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具有针对个人需求的培训,解决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困惑、迷茫和不足,能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找到一剂良药。但由于现有的培训机制基本上是由培训方统一安排内容,无法像医生给病人开处方一样,针对每一个培训个体的需求开出一定的培训处方,供被培训者自主选择。因此很多培训就成了“围桌餐”,不见“自助餐”,这样缺乏个性的“一刀切”培训,往往占据了培训者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育教师肩负着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健康体魄和运动能力的一代新人,决定着未来人才的身心健康素质。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在《学生第二》一书中指出:“学校先有教师发展,才有学生的成长。”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的精神状态、思想境界、道德品质和专业能力影响着学生的学科素养,决定着学生的人格与境界。从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这一需求侧出发,坚持以教师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培训内容与形式,制定个性、丰富、多元、实效的培训方案,满足不同阶段体育教师的发展需求,让培训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的推手,成为提升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有效助力。
有效的体育教师培训应该包括三部分:有效果、有效率、有成效。要做到培训的“三有”,需要培训规划部门全面的培训规划、人本的培训理念、科学的培训方案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完善的培训评价体系。培训的顶层设计是前提,是基础,只有做好顶层设计,才能保障各项培训有效开展。而作为培训的每一个个体,只有充分了解教师培训的总体规划和目的意义,才能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和追求愿景,做好人生的职业规划。如厦门市思明区教育局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提出的“五级发展”平台规划,对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发展工作室与名师工作室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和培养的长程设计,引导教师向更高的层级迈进。而作为培训对象的体育教师,只有清晰了解“五级发展”平台的定位,结合个人阶段发展目标,制定个人追求方向,并将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分解细化为个人的阶段目标,内化为自己的教育实践,并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付之行动。
只有顶层设计和个人自我追求的内部逻辑存在一致性和实施过程的首尾呼应,环环相扣,才能真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在外力的助推下转变为自我的内在需求和内在动力,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真正好的培训一定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一定是从理论的学习内化到实践的转化落实。由于体育教师在学科专业上的影响,在接受理论培训过程中与实际的成效有一定的距离,如何让理论的学习能够真正内化为每一位体育教师的需求,我们在理论学习培训中做了一定的创新。例如在对青年成长共生体和工作室的成员培训时,从理论学习入手,先学习与学科有关的教育教学书籍,学习具有生动案例和故事分享的教育类文章。如组织老师学习《新基础教育论》《芬兰教育全球第一》《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体育教师如何看课评课》等书籍。同时结合区域的“新基础教育研究”课题,重点开展了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学习。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既有专业的自我阅读消化,阅读分享,又有邀请高水平的理论专家对教育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话语,指导教师学习。通过理论学习,阅读分享,实践体悟,共生体和工作室的老师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课堂教学观,从理论学习理解“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综合融通”到体悟课堂教学实践的“五还”——“还时间、还空间、还工具、还提问权、还评议权”,老师们在课堂教学研讨中,已能够很好地结合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教学组织、学生练习,从优化课堂教学中深入思考如何合理有效利用时间,做到体育课堂教学的“五还”,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进行有效的练习体验,掌握运动技能,形成锻炼意识。
“腹有诗书气自华”,理论学习带来思维的转变,思维改变带来的是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是课堂教学主体的改变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在经历了理论学习培训之后,曾经被冠以“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体育教师已经从单纯的理论学习走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研修道路上,在各级的教学观摩和教学研究中逐渐脱颖而出。
郑金洲教授指出,新时期教师所具备的素养为:信息素养、创新素养、跨学科素养、媒体素养、社会参与和贡献素养、自我管理素养。其中信息素养摆在了首位。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的使用,为体育教师的学习提供了便捷有利的条件。“互联网+教育”下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更是成为了体育教师自我学习的多元内容和途径。改变传统的研修模式,从线下面对面的交流转化为线上无时不刻的网络互动,正成为体育教师专业培训的一种途径。例如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呼唤体育教师素养”培训讲座中,笔者利用优慕互动平台进行现场的网络问卷调查,及时统计参训老师对“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内容的了解情况。随后请老师们拿出手机,现场关注《人民教育》《上海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微信公众号,从中推送有关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章,请老师们现场阅读。在这个过程中,还请老师们针对讲座中的关键内容和相应话题,利用手机及时查找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在活动结束前的10分钟,笔者再次利用优慕APP,请老师们进行现场学习的反馈,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自我反思和分享。现场培训老师通过APP签到,及时上传个人学习的收获和建议,而未参加现场培训的老师从分享的APP中,看到了现场培训学习的反馈,也从中学习到了培训的相关内容。
从以面对面为主要形式的学科培训转化为不受时间、空间、人数、场地等限制的网络培训,线上的互动为每一位体育教师提供了及时、有效、共享的交流平台,有效提高了研修活动的质量,提升了体育教师参与培训及时反思,互动分享说与写的能力。
未来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跨学科的人才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挑战,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更需要有综合的学科知识、开放的眼界和跨学科学习的能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体育教师也要有跳出学科看学科,跳出教育看教育的视野和情怀。例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在对新教师开展的全员通识培训中,打破学科的界限,从课程的设计上将培训内容分为素养型课程和技能型课程,对培训内容进行长程设计。从职业规划到个人成长之路,从班主任的一日工作到教师的师德修养,从教学常规的有效达成策略到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通识培训让刚入职的体育教师能够在一年的时间对教育教学管理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在较短时间内能够较快地适应课堂教学的管理,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服务。又如在体育青年成长共生体的培训中,从原有的注重个人体育运动技能的培养,到不仅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培训,还注重教师观课、评课、教学设计、课堂实践展示、微课制作、优课展示等培训指导,更有课题申报指导以及课题研究过程的跟踪。
针对不同年限教师的培训,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以技能为主的培训到综合的多层面指导,引导教师从注重本学科的专业技能学习到跨学科跨界的综合学习,以不断丰富拓展教师的知识面和思想境界,提升体育教师的核心素养。
在体育培训中,我们原有的期初教材讲习、阶段性的主题研修、即时性的区域教研活动已经不能满足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为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我们根据教师的需求策划了专项的课程培训。首先我们通过优幕互动手机APP,进行全区体育教师在线调查,了解体育教师对专项技能的要求,开设了以项目为主的专项技能培训。例如在足球专项课程培训方案中,将中国足球运动发展、校园足球开展现状、世界足球运动发展及课堂教学、足球基本技术、小学足球教材内容、足球游戏创编学习与足球战术指导等纳入课程整体架构中,同时在培训中与课例研讨、课题研究相结合。我们邀请高校专家、专业教练进行理论讲座和技术指导;邀请一线教师、优秀学员参与课堂教学实践展示;邀请专家对申请的微型课题《小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现状与对策》进行指导。从足球理论知识的普及到运动技能的学练再到课堂教学实践的研讨与课题的研究,一个学期12次的专项培训中,课程培训班的老师在一起学习、交流、分享,从理论到实践,从听讲到学练,从评课到写作,整体架构的足球课程有效提高了体育教师的足球专业技能、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师科研意识。这样的课程培训有效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能力,深受体育教师的喜欢。
从零星的培训到以专项培训为主的课程体系架构、长程设计,有效地提高了体育教师体育专项技能和理论研究水平,促进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和学生运动能力、健康意识、体育品德的培养。
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教育供给侧改革下的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培训,就是根据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为体育教师量身定制的个性、丰富、多元、实效的培训,它将不断提升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具有核心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1]李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首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J].北京教育,2016(6):9-12.
[2]李海燕.在反思中前行—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经验和发展前景[J].北京教育,2016(5):32-33.
[3]何劲松.推进教师培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行动路径[J].北京教育,2016(7):7-9.
[4]刘云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怎么办?[J].教育发展研究,2016(3):1-7.
[5]于海洪.大数据时代教师教育“双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策略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6(5):10-15.
[6]姜月.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导刊,2016(12):59-61.
[7]高铁.教师应具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能力[J].辽宁教育,2017(7):13-14.
G633.96
A
1005-2410(2017)11-0044-03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 3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