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宏,梁建瑞
基于职业体能需求下的高职体育“异化教学”诊断
——以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刘继宏,梁建瑞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案例法以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结合体适能教育的涵义对高职职业体能需求下的教学改革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异化”现象进行诊断得出:以人才培养的职业体能标准做“统领”目标,缺乏对目标实现过程即体育课程改革实效管理控制,导致在实践层面上的体育工具化,背离体育教育的原本。旨在树立正确的高职体育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体育;体育教学;职业体能
2016年12月3日,李克强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上,提出了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高职教育要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1]对于高职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树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改革课程结构、引入职业岗位技术标准,构建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2]学院在其教育及教学理念引领下,结合学院办学定位,以培养煤炭企业人才为己任。公共基础课程下的体育课提出了坚定不移的落实“体能提升方案”,意志磨练成为新要求,加强学生体能训练,是学院培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继续落实“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工程,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磨练意志品质,千方百计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在突出体能提升方案的引导下,学校体育工作也有所进展。理论上如开发校本课程与编写煤炭高职类的体育教材;在实践中,高职体育教学与所谓的专业技术课程一样,基于自称下的岗位主导模式专业体能的教学改革,为将来职业工作形态(如伏案式、站立式、综合式等)项目菜单下的体能做储备;采矿专业与测量专业实行专项体能训练,设定体能“标准毕业证”。在满足市场人才职业体能需求下,高职体育教学也“自立门户”的进行改革,体现出自己的“改革特色”。对于高职体育职业体能改革的合法性,这里先不赘述讨论。但在突出职业体能的引领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难免出现很多问题,故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与诊断,旨在促进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合理深入的进行,避免出现极端现象。
2.1 教学目标
目标的设置上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健康第一”理念下,没有处理好运动习惯、体能改善、一人一项的之间的关系。不是主导下的体能改善,从而导致运动习惯的养成;不是体能的改善,导致终身体育的参与;不是体能改善下的无运动兴趣;不是在没有技术教学下的体能改善;更不是运动技术与体能改善两者之间的背离。事实上体能的落脚点是个体主动参与运动——怎么参与与拿什么去参与——适合个体水平和掌握运动技术。而且在运动参与过程中,运用技术于比赛中,有了兴趣可以形成习惯,从而体能则会提高。可学校现实往往表现最多的则是以运动技术为主线的运动参与,很少出于健身与跑步形式的锻炼。第二,如果目标分为几个,即在给定教学时数范围内,突出意味着其占主导,或是其他几个位置属于次要位置,这样会导致其他目标的相对减弱。那么运动技术、运动参与、运动适应、身体健康目标出于什么样的地位呢?第三,体育是人类综合教育的一种方法,其通过身体活动为中心而获得的各种经验,使个人在心智、情绪、发展各方面。在突出体能目标的引领下,体育的工具性功能放大,从而导致失去体育的真义失去。第四,对于人类经验的改造、行为的转变、文化的传承,体育之圣神职责哪里寻?
2.2 教学内容
教师在职业体能的召唤下,学生很少有机会学习运动技术。偶尔有点篮球、足球或是武术教学,由于学生的基础差,难以看到现实的“技术提升效果”,故都只是蜻蜓点水罢了,缺乏运动技术教学及系统性,更没有把运动技术作为支撑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技能培养。普通体育课教学内容由先前的足篮排、舞蹈与武术变成了现在的大都是体能训练课。如跑跳楼梯、俯卧撑、蛙跳、举杠铃、跑步等形式。专项体育课类似于专项体能课,提高身体素质如力量、耐力、速度、协调性等体能训练。关于煤炭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都有尝试,如最以前的“三铃、两杠、一长跑”[3];抬担架、扛杠铃走、25米折返跑、3000米耐力等等大都是突出职业需求将来工作环境下的身体素质“缺位”补偿。虽然争取了满足四个学期的课时的体育教学,但是内容与专项身体素质的比例没有规范,没有真正结合教师的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合理的组合优化。另外学院还没有开始选修课,使得学生在选取运动项目上缺乏自主性。没有把一人一项运动技术教学扎实推进。
2.3 教学方法
首先,教学方法大都简单的移植体能训练手段,经常出现一个班的学生围绕一个器械等待练习,体能的改善是需要强度和量的,如此的“强度与量”加上教师讲解或示范时间很长,何以谈提升体能。其次,教师缺乏加强对教材、教学方法的研究,如领会式教学方法、动作教育模式等方法,目的是激发学习兴趣或调动自我主动内在的积极参与性。如应用运动教育模式,让学生模拟世界杯足球冠亚军赛,各自定自己队名、队长及裁判工作都有学生承担。在自我参与的过程体验运动竞赛的快乐感、对体育道德精神的认知、对规则的遵守,而且还有模拟新闻采访,教练员采访,球迷发言。这些情景的设置实施上都是给予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对体适能教学模式有待深入研究,如矿山工人的核心职业身体素质有哪些?如何体把适能课程融入到运动技术教学课程中。教学使得学生在体能上的改善处于被动、技能上的掌握淡化、战术意识团队策略上有所遗忘。[4]
2.4 教学评价
首先,从最终评价内容来看,内容很多。如平板支撑、扛杠铃跑、800米,考抬担架等等。评价的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一个计划与组织,对于什么项目或什么专业的学生,具体年级、性别,四个学期确定考什么缺乏规划(自己定的很多体能标准)?如何考缺乏依据。
其次,评价体系中遇到的“冲突”。在评价的过程中,那就是如何处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标准、体育教师自己定的考试标准、学院自我定的煤炭专业身体素质测试标准、学生参加学校体育运动会是否参与项目标准、依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确定核心的身体素质在于力量或是耐力,如山东淮海某煤矿来我局招工时,就对员工进行扛井下器械零配件体测;北京泰戈特公司、北京华宇中选洁净煤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两家公司面试的形式是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求跑完20 圈。[5]在具体内容考试的数据结果下,是按这个项目的运动等级标准,还是按照自己经验定标准,有的则是没有标准。这些标准如何运用及处理关系。是一个需求迫切解决的问题。关键是标准与评价能否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的推动学习,而不是高高挂起或搁置,来完成上级的应付测试。
3.1 “体适能”的教育含义
由于达尔文适者生存学说的建立,Fitness一字按原意指适应的性能。故以生物学为基础的教育家“体育教师”,认为教育是帮助个人适应其生活环境的一种影响或训练。适应的性能简称适能,身体适应性能(Physical Fitness)则简称为体适能。至于国人常用的“体能”应另有所指,不可与体适能混为一谈。职业体适能简单的理解为就是职业特殊环境下的对应姿势的身体素质训练,目的是适应工作场所所需的体能要求。可现在的体能改善最多称之为体能训练,与体适能教学所包含的教学内容(体适能认知、体适能检测与结果分析、运动处方、健康体适能自我管理)不同。最为明显的则是每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完后,学生对其自身的体质健康,只是关注“及格不及格”,而不会对其结果进行分析以及更进步的制定处方,很少有学生促使自我进行自主锻炼。
不同的个人适能代表不同的意义,一位教师明显与体力劳动者如矿工所需要的适能,大有区别。只有专门适能才可以在不同环境中成为胜任愉快的成功者。然而个人的适能必须是全面的,它应包括身体的、心智的、情绪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缺其一就无法获得完整的幸福。然而,我们对于学生体能的培养,不能仅仅简单停留在“身体”上,误解为身心二元论的思想。
3.2 高职体育课的核心素养
高职阶段为学生踏入社会的最后一段学习历程,高职是斜街社会人角色,且大学生之反思与自我实践能力的发展已成熟。因此,高职体育课程规划更显得重要,高职体育课程应该具有两大重点:第一体育教育最终目标要帮助学生发展终身运动,第二使学生从事体育活动成为全人教育的一部分。因此高职体育课程应培养学生终身运动为目标,而为达成此目标,需要培养五大核心素养:健康体适能、运动知识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运动技巧学习、规律运动养成。[6]
3.3 模拟井下生产的体育教学形式
学院根据自己的井下模拟巷道,把体能课推向深入改革,让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到井下去推黑牛车,搬运东西、抬坑木等等具体的身体操作练习,以提高学生将来从事井下工作的职业体适能。这样可以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以教学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体现“一校一品”特色体育工程吗?甚至还有的教师提出,平时的体能训练没有兴趣,是否可以让学生在井下去进行体育课教学,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当时就想到了让学生在户外运动如打篮球与在井下“劳动式”做一个比较,在那种潮湿的环境下打篮球,这难道就是“健康第一”吗?这是体育课吗?首先,如果回归于原生态的劳动与生活动作(如采茶、挑担、搬运等),不能视为文化的进步。淡化学校承袭文化的功能,在历史上已多次出现,比如在大跃进时代的教育改革、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做过类似的“与工农兵相结合”的尝试,证明都是失败的。[7]其次,劳动与体育的区别并不在动作的不同,而在于对身体活动的态度与信念之差异,正如同打篮球是一项青少年最热爱的体育活动之一,但对部份职业篮球选手而言却是一种劳动。总而言之,“体育”一词的“体”一字,并不意指不用大脑的身体活动,更非与智慧无关,尤其最需要肢体─动觉智慧。它也不仅含有大肌肉的意义,特别是在主静的中国文化和极限运动的时代里,它其实画龙点睛地道出肢体动作本身是有价值的与不可替代的。
1.出于高职体育课程突出职业体能,易导致无技能、无情感、无知识的教学现状。在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季浏看来,当下体育课是一种“三无课堂”,无汗、无比赛、无战术。[8]导致体育其他目标的失位,从而会加深人们最初对体育的印象误导,简单的停留在体育就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言。体育不仅是对身体的教育,更是透过运动对身心的教育。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是透过身体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发展良好全方位体适能,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2.从体育角度出发,高职体育与其他课程一样要确定学生职业的核心素养(健康体适能、运动技能学习,帮助学生发展终身运动)。教师要加强体适能教学模式的研究。在当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水平每况愈下的条件下,高职体育课程开辟“新发地”,突出职业体能训练,但对于体适能的教学内容及涵义缺乏深入认识,使得“一校一品”工程难以支撑。停留在口号下的改革,难免出现各种异化现象。
3.教师在体能旗帜的召唤下,各自施展自己的招数,对学生进行着“身体的教育”。在体能训练模式状态下,学生的兴趣不是教学内容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教师对教材加工组织消化,依据学生的当前水平和各种身心适应性来安排的(不理解学生)。学生成了训练的机器(不尊重学生);课程内容上没有开设选项课(不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与学院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相悖。高职体育的主要方向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前提的话,那么要把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与改善应放到学校体育这个大的系统中,不是简单的凭借一堂体能训练课,或是体育课所能发挥作用的。体能的改善要致力于一体化的学校体育中来,在文化的氛围中去改善。这个系统包括高质量的体育课、课外运动队的训练、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会。具体而言就是体育课满足90分钟,保证学生活动量,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流汗和学到一定的运动技能。
[1] http://china.cnr.cn/news/20161203/t20161203_523301690.shtml.
[2] 陈小刚.高职教育应注重理论实践“内外兼修”[N].陕西日报·理论版, 2016-11-21.
[3] 王勋平.煤炭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湘潭矿业学院学报,1986(2):128-131.
[4] 赵景森.结合煤炭院校的专业特点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煤炭[J].高等教育,1987(3):28-31.
[5] 刘继宏.关于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研究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10):36-37.
[6] Banks, A,& Riemann, B.(2007) .Got Fitness? Addressing Student Fitness Need With Secondary Physical Education.Journal of Strategies, 20, 13-16.
[7] 段健芝等.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路向思考——卢元镇教授访谈录[J].体育学刊2007(8):1-4
[8]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sh.xinhuanet.com/2016-10/30/c_135791038.htm三无体育课如何育人.
Diagnosis on Higher Vocational Sports Alienation Teaching Based on Occupational Physical Demand——Take as Dat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oal as An Example
Liu Jihong,Liang Jianrui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case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meaning of fitness education, and taking Dat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oal as the example, this paper diagnoses on the alienation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ccupational fitness from teaching goals, contents, methods and evaluation.Results show that:the goal setting of talent cultivation fitness standards is in lack of management control on goal realization process (effect of PE curriculum reform), which leads to the use of sport as tools in practice that derives from the origin of PE.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build correct higher vocational PE view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vocational sport; physical education; occupational physical fitness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项目编号:DTMTXYKT2016006)
刘继宏(1975-),男,山西大同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第二作者简介:梁建瑞(1968-),女,山西平遥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山西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山西 大同 037003 Basic Department of Dat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Datong 037003, Shanxi, China.
G807
A
1005-0256(2017)07-0030-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7.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