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娥
(西藏农牧学院公共教学部,西藏 林芝 860000)
田径课程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构部分,在高校体育课程当中具有一定地位,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意志品质培养及运动技能学习等方面存在多维性功能。田径运动共包含田赛、径赛及全能三个项目,每个项目基于不同特征赋予实践者不同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受当前西藏区域社会化、教育化、学生个体化等因素共同制约,田径课程在该区域高校体育教学中表现出现状各异的形态,总体呈现一定的下滑趋势。因此,研究基于多元视角,从社会学、教育学等系统学科出发,对当前高校田径课程的理念、制度、范式等高端领域进行系统剖析整理,辩证性分析,为当前高校田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价值建议与策略咨询。
田径运动项目具有广泛的发展历史,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具有显著效果。田径运动项目的构成领域广泛,有利于增强各种运动项目运动技能的形成和促进。西藏高校体育课堂开展田径项目,既是对古老项目的有效传承,又是对当前学生体质发展的有效推进,其发展意义体现在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当中。其一,开展田径课程是提高当前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研究实践已经证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体质逐渐呈现下降化常态。基于田径项目特征分析,发展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对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其二,公共体育开展田径课程有利于当前田径竞技体育事业的有效推进。竞技体育事业发展依托于学校体育的协同发展,而基于当前体育事业的发展环境而言,教体结合模式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要方向,田径事业也不例外。通过学校体育发展田径事业,对学生了解田径知识和掌握技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三,田径课程的开展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意志品质。相比较其他运动项目课程而言,田径课程整体呈现出单一性和枯燥性,这对学生个体发展具有严峻考验。然而在运动过程当中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以及提高抗压能力,是运动员提高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田径运动中独有的项目特征,对于提高当前社会视阈下学生的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在教学过程还是在训练过程当中,一定强度与负荷的田径运动对挑战学生个体身体素质能力,培养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心理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意义。
2.1 社会学背景
当前社会化进程不断呈现多元式发展,以经济产业为体系的市场化不断优化和升级,体育事业不断被社会接纳和发展。社会化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其与学校体育发展相融合,相应的体育硬件设施不断被开发和利用。因此,多元化的体育活动逐渐在高校开展和被学生们接纳,以传统体系为主的田径课程逐渐受到冲击,相应的课时、教师资源逐渐被缩减,田径课程呈现边缘化趋势。另一方面,当前社会化功能逐渐与体育相适应,各种体育人才逐渐被社会领域广泛吸收。相比较其它体育项目社会化元素而言,田径专修人才的社会就业受到巨大冲击,导致当前田径课程的狭隘社会观。即使是在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体育类院校,田径课程也逐步受到零碎式的单一发展。其主要原因便是田径与社会化的契合度不高,造就田径类人才就业拥堵累积成为常态,缺少社会相扶持和呼应的田径课程很难在学校体育课程中有效开展。
2.2 教育学背景
近些年来,以“阳光体育”为号召下的体育运动不断在全国深入开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然而,田径课程体系却并未在当前教育中得到有效重视和开发。相应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和体育部门片面强调体育重要性,却缺乏相应的制度建立和措施实施,体育课程更多停留在口号化方面。在此背景下,田径课程发展受到了极大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普通高校田径课程师资队伍短缺。当前西藏各高校田径课堂的开展,往往忽视了竞技性田径运动的区别,将田径课程简单定义为“跑、跳、投”,课堂设置方面表现出单一、枯燥的身体练习。究其原因,最主要体现在学校体育部门的重视程度低,田径课程多由其他专业项目教师兼任,也表现了对当前田径教育人才忽视。田径课程对专项教师的专项技能和素质要求极高,因此,缺乏一定的专任教师导致田径课程质量降低。其次,表现为田径教学内容竞技化、单一化。受制于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学生个体更多将田径课程定义为“跑步、跳远”,教师受制于技能影响,更多强调田径教学的技能应用。在高校领域,教师更多强调田径课程项目的竞技化技能,注重运动成绩而忽略其健身作用。因此,教学内容依然停留在相关田赛、径赛层面,受制于中小学体育课程影响,该类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个体兴趣,从而致使学生积极性降低。单一化的教学致使田径课程在高校体育中处于尴尬之境。再次,则是受制于教学评价影响。教学评价是核定教学质量与效益高低的重要依据及标准。然而,随着社会化进程推进,市场需求逐渐提升,田径教学理念、制度、范式等高端领域并未得到有效改革。其评价模式多采取学生技能考核,学生基于自身能力等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畏惧心理。最后,则是相关体育场地及其硬件设施因素的影响。田径课程的开展多在室外进行,一方面是由于项目特征所致,另一方面则是受制于西藏高校缺少相应的田径室内场地,西藏区域特殊的气候环境,高温、寒冷及其风雨天气高校均无法实施相应的田径课程。
2.3 心理学背景
学生群体对田径课程的心理状态实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关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喜好与“从众心理”有一定的关系,从众是个体在真实的和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与信念的一种屈服倾向。因此,传统观念下对于田径课程的认识程度分析来看,“疲劳程度大、易受伤”等课程标签不断刺激着学生的个体心理,其从众倾向不断制约着学生对田径课程的向往和认识。另一方面,田径课程本身存在的负荷量及强度不断冲击着当前学生的体质。相较于其他课程项目而言,田径运动项目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运动性疲劳。尤其是当前高校学生考核时最常用的中长跑手段,运动强度较大,学生机体能量消耗较多,从而使自身的紧张程度增大,学生因此对田径课程形成一种厌烦的心理效应,制约了田径课程在高校的普及发展。
3.1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认准田径课程价值
以教育改革深化为导向,以当前学生体质发展为依托,通过田径课程进行锻炼是有效促进当前学生体质发展的有效途径。田径运动课程有着良好的历史渊源,在学校体育中形成了一定的历史地位。田径项目作为体育运动之母,对其它体育项目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教育模式限定了田径课程的有效开展,因此需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以当前社会化背景来重新审视田径课程,从而认定田径课程价值,加强学生对田径文化知识的认定。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一方面需要依托于社会领域进行关注与扶持,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符的田径人才,对于学校体育来讲,形成社会互动协作式发展,是社会体育发展的有效手段。认准田径课程价值,必须依靠相关教育部门进行顶层设计,使高校体育课程中田径运动得以有效实施。相关学校部门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当前学生体质发展的现状及田径运动是锻炼身体的有效举措,对田径课程进行重视,同时对教学模式进行系统转变,积极培养高校学生对田径的兴趣。
3.2 重视田径课程定位,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重视田径运动项目课程定位,必然需要学校体育教学部门对其课程进行有效开展,转变过往传统教学理念,加强田径教师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一方面,校园部门要纳入田径专业人才进行有效教学,另一方面定期对田径教师进行有效培训和业务考核。加强教师专业运动技能的同时培养教师良好的道德观念,以此加强田径课程中的教学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学生兴趣。创新田径课程的创新模式和方法,是以当前学校体育的深化改革为导向,以转变传统田径教学过程当中的“竞技第一”为原则,在当前实际教学中,确立学生“健康第一”的课程价值取向,纠正以竞技体育技能教学为中心的课程观,增强田径课程在高校体育当中的健身功能。注重田径课程教学方法的指导,要在课程中设置激发学生兴趣、娱乐功能为主的教学理念。因此,采取启发式、合作式、游戏等教学方法是创新田径课程的有效途径。田径课程设置方面也要加强拓展教学,诸如定向、户外等运动项目是建立学生与自然相适应的策略手段。
3.3 改革田径教学评价,建立相适应考核体系
当前田径教学评价的功能更多体现在选拔与筛选优质学生,将学生主体进行区分,过分强调成绩作为最终评价结果。然而,当前社会化发展,愈加注重学生体质和综合能力培养。因此,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田径教学应逐渐趋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诸如学生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各方面价值因素应不断得到重视发展。教育改革背景下的田径教学评价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以此发挥其评价功能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发展。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也是形成其改革模式的重要指标依据。田径教学评价多维评价体系中应更加注重学生个体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充分适应现代社会对学生个体多样化需求。因此,摒弃以培养传统的专业技能为主,重视学生在田径课程中的个体差异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显得极为重要,同时也是有效激发当前学生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3.4 开展田径运动赛事,提高田径运动水平
田径运动赛事是检验高校体育水平的重要途径,田径运动的竞技性能极具观赏性和价值性。因此,西藏各区域均会设置相应的田径运动赛事,以此展示体育风貌,增强各参赛队伍交流建设、建立公平原则为主的精神文明。当前西藏高校体育田径运动课程是实现学生田径竞技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促进田径教学、推动当前田径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必须加强一定的物质投入,开展相关的田径运动赛事,以此增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师生体质健康的同时强化田径运动水平。
4.1 社会进程的多元化发展,多维体育活动逐渐在高校开展和被学生们接纳,以传统体系为主的田径课程课时、教师资源逐渐被缩减,田径课程呈现边缘化趋势。
4.2 西藏高校田径课程的开展受制于田径课程师资队伍短缺、田径教学内容单一化、教学评价模式及其场地因素条件等共同制约。
4.3 田径课程的量度及强度影响学生个体的心理化状态,是制约学生兴趣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4.4 实现西藏高校田径课程的有效开展,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认准田径课程价值、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田径教学评价,建立相适应考核体系及开展相关田径运动赛事等因素共同协作发展。
[1] 黄松峰.高校田径课程失落的多视角透视与改革实践[J].体育学刊,2011,18(2):78-82.
[2] 张茂泉.高校公共田径课程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4,23(4):76-77.
[3] 蔡华.我国普通高校田径课程改革的国际化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2):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