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婷
摘要: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目前,各高校纷纷通过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来改变这一现状,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率。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想要在激烈的社会中求发展,必须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学习意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包含着创新和创业两个方面,高校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贯彻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创新是一个概念化的过程,是大学生认知和实践能力的更新,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而创业更多体现在经济领域,是发现商机并通过实际行动获得实际利益的过程。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创业则是创新的成效。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不足
虽然各大高校都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但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部分高校仍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课堂教学为主,忽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此外,部分高校缺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师资,一般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顾,对学生进行粗浅地讲解。因此,各大高校师资力量普遍不足,缺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团队。
2.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
近年来,社会上创新创业的氛围逐渐浓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也逐渐增强。但大多数大学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着被动的学习方式,导致自身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并大胆创新创业的精神。不可否认,部分大学生认为创业创新是可有可无的,因此缺乏兴趣与积极性,甚至对创业创新没有准确的认识。对此,高校和地方政府必须予以重视,增加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质,大力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推进创新创业的实践进程。
3.创新创业支持体系不完善
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体系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支持的一切机构、政策、平台等各个方面的总和,是一个宽泛、包容的概念。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讲,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包括高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的咨询服務、创新实验平台、创业园、政府出台的相应的创业税收政策、地方政府为鼓励创新创业而提供的贷款及经费支持政策等。其涉及面广而杂,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产生影响,因此,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就要进一步规范完善相关支持体系。
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解决途径
1.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创业显得越发重要,许多西方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并为他们提供许多保障措施。我国也采取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战略,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将大学生的知识资源转变为现实的经济资源,希望大学生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够为社会带来新的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可以促进经济迅速增长,还能促进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创业是一项集体活动,需要团结和创新。大学生正当青春盛年,富有个性,积极自信,团队精神已成为大学生创业者不可缺少的素质。此外,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大学生不得不去创业,而创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我价值。现在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创业来充分展现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进而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自主创业
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有所尝试,但终究还没有一个普遍使用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对此予以重视,不能仅让高校教师慢慢摸索,而应不断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与高校管理人员不断交流,创立一个较为适用的教育模式。目前,我国政府正大力推广自主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被社会广泛接受,但是有关创业的政策制度还不健全,因此,政府与高校应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总结
创新是创业的灵魂,是民族进步的途径,更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与全面发展观息息相关,全面发展观是指导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行动指南。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只有与时俱进、持续发展,大学生才能在时代的潮流中拥有立足之地。因此,国家要改善创业环境,为大学生打造一个合理的创业空间。
参考文献:
[1]陈成文,孙淇庭.大学生创业政策:评价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2009(7):24-30.
[2]费英秋.首都高校大学生创业素质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9(25):46-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