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争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目前存在课内外衔接度较低、评价方式不科学、信息化水平低、分层教学不突出、项目陈旧等问题。基于这一现状,本文试图探寻改革方向,促进课内课外一体化,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建设立体化网络平台,探索个性化教学模式,使俱乐部项目发展实现与时俱进。
关键词: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改革方向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对俱乐部教学现状进行深入的反思,正视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存在的问题,转变发展理念,探寻高校体育俱乐部改革方向,促进高校体育俱乐部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體育教学俱乐部发展现状
1.课内外衔接度低。课内外教学的一体化发展是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发展趋势。但是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课内外衔接度较低,教师往往重视课内俱乐部教学,缺乏课外研究,导致课内与课外脱节,学生课内学习的知识得不到及时消化。这不利于学生体育技能的发展,也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
2.评价方式不科学。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但是在俱乐部教学中,评价方式不够科学,主要表现为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多样性与灵活性,过于重视体育知识达标与结果,忽视过程评价与体育技能发展评价等。这不利于学生体育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的养成和发展,也无法有效发挥评价手段的导向性作用。
3.信息化水平较低。现代化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信息化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俱乐部教学中缺乏信息技术运用意识,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到位,无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取全面信息,无法有效提升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效率。
4.分层教学不突出。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主要以运动项目划分类型,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能力水平。没有根据学生的运动技能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等层次,导致高校教学俱乐部教学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不利于学生体育素质的发展。
5.俱乐部体育项目陈旧。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项目较为陈旧,没有注入时代元素,因此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所以,高校教学俱乐部需要不断丰富俱乐部项目,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二、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改革路径
1.促进课内课外一体化。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要深化既有的课内课外模式,促进课内外一体化发展,将课内理论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学生体育技能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拓展教学空间,使俱乐部教学从课堂向课外延伸,使课外活动实践成为深化学生理论学习、促进理论知识内化的重要渠道,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体系。
2.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评价。高校要进一步改革既有的体育教学俱乐部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结果评价,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拓展评价的维度。这就需要高校将评价的着力点从结果性评价转向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质态、主动性、学习习惯、创造力、能力提升方面等进行科学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的体育技能,还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情况、人际交往、动手实践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评价,发挥评价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优化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
3.建设立体化网络平台。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必将推动认知领域的变革。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建立立体化网络平台。首先,建立与俱乐部相匹配的网络学习平台,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搭建便捷的自主学习平台;其次,要利用信息技术提升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信息化水平,如运用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出勤进行考核,收集过程信息,提升高校俱乐部效能。
4.探索个性化教学模式。随着“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个性化教学模式成为教学的必然趋势。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要基于学生学情,积极探索个性化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教学。首先,要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合理选择俱乐部,教师要通过调查把握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与发展需求等,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其次,要注重能力分层,根据学生的可塑性与基础,合理分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
5.俱乐部项目与时俱进。当前学生信息获取渠道日益丰富,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项目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项目要根据时代发展与体育运动的发展情况,不断优化俱乐部项目,使项目富有时代特征,提升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影响力。
三、结语
总之,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学生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要加强自我审视,基于体育教学俱乐部现状,在实践中探索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改革方向,为高校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梅芳,李秀丽.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与前景的思考[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5(3).
[2]王海虎,王海英.影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开展的因素与建议[J].价值工程,2011,30(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