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摘要:人文素质是军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素质的提升能够极大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斗精神。军校人文课程教学要着力对学员的爱国主义精神、历史使命感、必胜信心、忧患意识等进行培养与提升,使学员拥有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心理及坚强的意志,成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军事人才。
关键词:人文课程;人文素质;人才培养
一、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军人要能打仗、打胜仗,就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不断升华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抵御敌对势力的反动宣传和其他形形色色的心理攻势,并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保持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来犯之敌的意志和勇气。因此,人文课程必须始终坚持以强化学员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
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保证。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地理等课程中,那些集中体现爱国主义气节情操的历史人物、历史传统,经典的诗词文章和著作,是在人文课程中培育学员人文素质最生动的教学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充分挖掘,引导学员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员深刻领悟到作为当代军人,必须肩负起党以及人民赋予的责任,然后将这种爱国情感真正转化为建设祖国以及保卫祖国的重要人生实践。若国家以及人民需要,作为军人就应该挺身而出,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必须要经受住生死的考验,与敌人进行英勇斗争,要有牺牲精神,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更好地保卫国家,为捍卫主权以及领土完整发挥自己的价值。
二、强化军人神圣职责,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对于军队院校来说,人文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对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所反映出来的人类优秀精神文化的讲授,培养和提高学员的人文素质,所以,军队院校人文课程要深入挖掘古人的坚强意志品质,突出“卫国为民”内容,以增强学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通过对“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员充分意识到军人只有以“热爱祖国”和“服务人民”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才能实现军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三、培养军人勇敢精神
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军人必须具备勇敢、坚韧、顽强的精神。军校人文课程教学要使学员能够熟练掌握历史上军事家、政治家的独到见解,并将著名军事论著和名将名言分析透彻;教师可以选取古典文学中充满阳刚之气的篇章来培育学员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例如,尉缭子的“战在于治气”“气实则斗,气夺则走”;孙膑的“合军聚众,务在激气”;明代兵书《百战奇略》中“并气积力”为与敌交战的第一原则;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等。教师可以高扬英雄主义和尚武精神,将铮铮铁骨、豪迈刚健内化为学员的气质风貌。
四、增强敢打必胜的信心
“军人生来为战争,军人生来为打赢”。从某种程度上讲,军人职业所具有的特殊性要求在于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使命感以及打赢的信心,同时,这也是军人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内容之一。因此,军校人文教育应该始终坚持军人职业战争实践性以及特殊性的要求,不断引导学员,让所有学员都可以紧抓优良传统,学会运用传统文化精髓来更好地凝聚军心,提高人文素质。
五、强化忧患意识
军校学员是人民军队未来的希望,是未来军队建设的主体,他们的忧患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忧患意识教育资源,因此,人文课程教学要对此予以充分挖掘和利用。例如,《左传》中“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思想;《司马法》中“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思想;等等。当今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要求军队院校必须加强对学员的忧患意识教育。
六、锻造过硬的心理素质
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军人才能充分发挥武器的作战效能,才能在面对复杂局面时镇定自如、运筹帷幄。军队院校必须针对未来战争和学员的身心成长特点,开设一系列心理学方面的人文课程,普及人文知识,加强心理疏导,帮助学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对抗能力,为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做好心理准备。另外,军队院校应创新教学内容,构建心理素质培养课程新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学员的心理素质作为重点工作之一,要强化学员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处变不惊的心态,确保其在关键时刻冲得上、打得赢。
参考文献:
[1]洪波.人文知识与人文素质的分野[J].求索,2008(2).
[2]魏明,贺树林.军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刍议[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