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丽君
摘 要: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能力提升最终是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本文从双师型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社会需要怎样的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职院校如何匹配服务教师发展要求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与思考,主要从用人单位角度提出了对师资队伍能力的要求。
关键词: 双师型 师资队伍 岗位型人才
目前评价一所学校师资水平的条件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构成上,如硕士以上学位教师人数,“双师型”教师人数,正高职称比例,高层次人才情况,等等。通过几年的努力,一般的高职院校在比例上基本都能够满足一定要求。仔细研究发现,师资队伍看似满足要求,但学生似乎还不是非常满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似乎不是非常满意。问题在哪儿,我们还可以做什么?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用人企业也在不断地进步,国家有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用人企业也有三年五年中长期战略规划,这些规划都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市场周期灵活定制的,后期还需要花更多的精力考虑教师发展的问题,教师发展了、教师适应市场需求了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应该和本科院校区分开,本科院校侧重培养研究型综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定位应该更精准更聚焦,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企业拿来就能用的岗位型人才。一定社会时期下、一定经济周期环境下,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企业单位需要怎样的岗位人才是高职院校及教师们需要花时间花精力研究透彻的,这才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根本。
一、双师型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
国家层面对双师型教师概念和标准尚无统一标准,2008年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评估方案》,在2004年方案的基础上,在教师资格、职称、企业实践经历、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给出“双师型”教师最新的界定。从各省实践情况看,安徽、吉林、河南等省开始了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定了相关标准。在“双师型”教师标准上学校有一定的自主权,可制定和执行反映自身发展水平的标准。一般来说,“双师型”是就师资队伍中教师个人或团队的素质构成而言的,是指既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又具有工程师、经济师、技师或高级技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队伍;或者指既具有从事高职学院专业教学素质和水平,又是有在企业、工厂相关专业岗位工作经验、能从事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
由于对“双师型”内涵把握不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职院校及行业研究者制定的标准不尽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
1.行政标准: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的“双师素质”教师标准,要求“双师素质”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亦即相关岗位工作经验加教师职称。
(2)既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专业职称,亦即双职称,同“双职称”说的界定一致。
(3)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项主要强调科研能力。
2.院校标准:如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提出了“双师型”和“一体化”教师的标准。“双师型”教师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即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的教师。
3.学者标准:有的学者提出,“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标准是“一全”、“二师”、“三能”、“四证”。“一全”是指“双师型”教师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二师”是指“双师型”教师既能从事理论课或文化课教学,又能从事技能训练教学、指导,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经师”,又是引导师范生成长成才的“人师”。“三能”是指“双师型”教师具有较全面的能力素质,具有进行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讲授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专业技能或教师职业基本训练指导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建设的能力。“四证”是指毕业证、技术(技能)等级证、继续教育证和教师资格证等。
以上某些针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标准,在各种标准中可能忽视比较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学生。高职院校建设的初衷是培养符合社会人才层次结构中需要的岗位型人才,相比较考虑师资队伍中教师的学历构成,各项证书是否齐全的同时应该把如何让学生进入社会更有竞争力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相匹配这个目标再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思考如何提高师资队伍的能力,在能力提高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如何做好服务工作。
二、社会需要怎样的高职院校毕业生
社会市场环境下所需要的人才层次结构是不一样的。以一座金字塔比喻:塔尖是科学学术型人才,这类人才的存在着眼于人类大发展的需要,如基础学科研究(数学物理等),高精细分学科的研究(生物细胞,航空航天等),他们更多的来自于知名本科院校及科研院所;金字塔中部是社会管理型人才,这类人才具备一定的学术基础素养及综合素质,是社会人才结构中承接上下的重要一节,更多的来自于众多本科院校的本科毕业生或研究生毕业生;这座金字塔的中下部,应该是塔最核心部位的是广大的劳动者,包含社会岗位型工作者(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蓝领)和农业及基础商业劳动者。有了这批中坚基础力量,塔中的人才才有了管理对象,社会秩序才更加和谐稳定,塔尖的人才才能具备更加优良的基础环境更好地做研究,让人类稳步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高职院校在社会中存在的巨大价值,也可以分析我们在学生培养上的方向,更有利于考虑师资队伍应该如何发展。
通过调研接受毕业生的单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了如下几个问题:
1.学生针对企业运营整体流程不熟悉;
2.学生对所就职岗位技能不熟悉,需要二次培养过程较长;
3.学生在本岗位中创新不够。
针对以上三点我们逐一分析:第一点,企业的运营过程是一个在外部市场环境下内部各部门精诚合作的主体,不论任何一个岗位都有上下游部门,毕业生熟悉了企业运营整体流程才能有更整体更宏观的认识,企业是如何运转的,订单是如何接收的,订单进入企业后是如何变成最终的产品销售出去的,企业是如何盈利的,企业的成本包含哪些内容,等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走得更扎实更长远;第二点,岗位技能要求高职院校紧跟时代步伐,研究透不同时期社会所需的岗位技能,不断调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要求教师先具备这些技能;第三点,创新不够,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应该更聚焦职业技能的创新,而非本科研究生的理论创新,如岗位操作流程创新、产品工艺创新等,教师应该事先相应匹配上这样的能力。
三、高职院校如何匹配服务教师发展要求
针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应该如何建设,很多高职院校及学者有过讨论与研究,通过多年与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研沟通,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
1.吸引企业精英,留住企业精英。
这其实是两个命题,一个是如何吸引企业精英,高职院校的发光点在哪里,企业的优秀人才为什么要过来。我想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传道授业解惑是伟大的事业,是可以让一个人人生更丰富更自豪的事业;二是这更具挑战性的事业,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自己具备的职业素能如何准确传送给学生是一门艺术,完成后的成就感不言而喻,桃李满天下的自豪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的;三是工作环境更纯粹;四是收入在很多方面和企业看齐。第二个命题是如何留住企业真精英,这一点我们不回避真正优秀的技术人才在企业中的收入是非常可观的,进入高职院校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都发生了改变,工资收入上相比企业有一定差别,如何通过合理合适的渠道缩小这样的差距,就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文中之前提到企业对毕业生的几点意见中有针对岗位技能不熟悉和创新不够,高职院校是否可以通过订单业务或者外包业务拓展学生的实践渠道,增加师资队伍的收入。
2.优化培养模式,建立产学研基地。
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可以不拘泥于形式,校内可以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也可以在企业内部进行建设。校内基地可以采用企业制造工序中某个环节进行合作工序基地建设,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师和学生的实践经验,而且可以和实际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校外基地可以更多地与企业合作建立试用产品生产基地,试用样产品为企业拓展业务渠道的研发型手段,通过这样的结合有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市场发展的全方位认识。
参考文献:
[1]胡克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思考[N].高职教育报,2006-03-2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吴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0.
[4]孙政.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