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燕
摘 要: 教师的职业信仰对职业道德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职业信仰理应得到人们的重视,两者相互配合能够更好地使教师的行為符合职业要求。本文分别从教育信仰、理性认知和爱三方面探讨了教师职业信仰的构成,阐述了职业信仰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作用及职业信仰的培养。
关键词: 教师职业信仰 职业道德 作用
我国为教师制定了职业道德规范,但是任何外在形式的约束总显得有一些不充分,需要内在力量的配合,从内而外的高度一致,教师才能真正地投身教育事业。内在的力量正是教师的职业信仰。
一、教师职业信仰的内涵及定义
当今,教师最缺失的不是教学技能,而是如何坚守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抵制种种利益诱惑,不忘初心,虔诚地履行教育使命。
教师职业信仰是一个人在从事教师职业的时候,对职业的性质、价值和责任的高度信服和尊重,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肩负起教师职业赋予他的使命,并把自己的人生信仰融入从事的职业中,以之作为行动的准则和指导,发自内心地遵从它,从而在从事的职业中实现人生价值、教育价值。教师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专门人员,信仰对于教师职业而言,更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①。
二、教师职业信仰的构成
教师职业信仰不是简单的构成,而是围绕教师职业产生的信仰,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一)教育信仰是教师职业信仰的核心
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人,人是一种价值性的存在,具有教育信仰的教师能够意识到教育的本质、教育对人的意义和价值,他能够尊重学生、解放学生的天性。教师通过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的发展,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创造价值。教育过程是思想传递的过程,更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从生命深处探寻人的本真。
教育信仰是教师职业信仰的核心,它要求教师对教育进行深刻的思考,理解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进而明白教师职业的任重而道远。
(二)理性认知是教师职业信仰的基础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培养学生成才,教育绝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要理解教育、理解教师的职责,必须对“教育的本质”、“教师应该怎么做”等问题进行理性认知,必须确认和信奉一定的教育理论和原则。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检验和反思这些基本的理论和原则是否行之有效,不能盲目地奉行。教师要具有批判精神,通过对教育理论的专门学习和思考,形成个体对教育的基本原理、主张、价值、原则等的认识和理解,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
真正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智慧、培养人的人格,教师不仅要会授之以鱼,还要会授之以渔。理性的认知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育、教师职业的意义,为形成教师职业信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爱是教师职业信仰的灵魂
教师的职业神圣且艰苦,需要人付出感情、时间甚至是全部精力。爱让教师真诚地对待学生、理解人、尊重生命、热爱从事的职业。爱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教师爱自己的职业、爱学生也就是在爱自己。一个拥有崇高的职业信仰的教师,必定是心中充满爱的教师,集真善美于一身,他愿意向无关世界打开内心,能够将情感真正地赋予教育。
三、教师职业信仰对职业道德的意义
(一)教师职业信仰支撑职业道德内化
假如一位教师站在对自身有利的角度,做一些在职业道德规范内对学生及他人不利的事情,若是没有被人发现,那么他可能会继续做下去。由于社会风气和道德主体的修养及品质等多方面不同,使得道德发挥的作用发挥也不同,更重要的是教师职业道德没有内化为信念。若想发挥职业道德的真正力量,必须是道德主体内在与外在的统一,走向职业道德的最高阶段——自律,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慎独”。
如何实现教师职业道德由他律转向自律,必然要借助教师职业信仰的力量,以信仰的神圣性、虔诚性、自愿自觉克服了道德的内化过程的外在性和被动性使人自愿遵从②、不敢轻易亵渎道德。
(二)教师职业信仰赋予职业道德力量
由于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品性和修养,有人将教师工作看作是谋生的工作;有人将教师工作看做是职业;有人将教师工作看作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尽管教师职业道德规定了教师要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不利用职务谋私利。但是,不同的教师在面对这一问题时会有不同的选择。排他性是职业信仰的特征之一,具有信仰支撑的教师职业道德主体,个体很少会受到外界的干扰,从一而终地坚持自己的选择和价值取向。
(三)教师职业信仰深化职业道德内涵
拥有职业信仰的教师达到的人生境界值得人们敬佩,它赋予教师职业道德更深厚的内涵。正如扎根乡村小学的民族教师陆永康,毅然决然地留在农村,以一人之力撑起整个学校,甚至帮助贫困学生。面对辍学的孩子们,他一个人跑遍分布在大山各处学生们的家。最令人钦佩的是,陆永康老师由于患有小儿麻痹症,一直跪着讲课、走路,并且不断学习。他爱生如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无一不在践行着教师职业道德,他的快乐来源于孩子们的不断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教师职业信仰的培养
(一)提高教师身份认同感
教师只有理解教师职业的性质和意义,意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从而发自内心地产生对教师神圣职业的敬畏,才能建立起属于教师职业的信仰。
首先,高校在培养师范生的期间,承担着帮助师范生建立教师身份的责任,高校应积极组织师范生深入中小学实习、见习,了解教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亲身体验教师职业。其次,教师走向工作岗位后应不断思考“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夸美纽斯曾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种光荣感无疑给一个人对教师身份认同增添了动力,时刻牢记教师身份赋予他的使命。最后,国家和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当教师的工资只能勉强维持日常温饱,缺乏社会大众的尊重,一定会削弱教师身份认同感。教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国家理应保障教师的待遇,让教师无后顾之忧,安心地教书育人。
(二)实践与反思
一个人想成为教师必然要阅读大量的教育学、心理学之类的书籍,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教育的本质、教师职业的性质,初步建立起教育理念。当教师处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教师的职业要求、反思自己与学生交往中的表现、反思学生的表现,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不断地追问出现问题的结果和原因,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无违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的真谛。只有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教师才能不断成长,逐步建立起稳定的职业信仰。
(三)教育情感的投入
教师职业信仰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要克服很多阻碍,需要坚韧的意志力支撑着教师勇于克服困难。教师的眼界不能仅局限在教育专业领域,教育不是独立的存在,一定要将它与人文、社会联系起来。哲学家贺麟认为信仰是知识的一种形态,一个人有了某种知识,必定有某种信仰与之相随。假如一个人毫无所知,那么他毫无所信③。教师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余还要抽出时间阅读、思考、反思,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无疑增加了压力,需要真正热爱教育事业、投入教育情感才能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注释:
①孙丽娟.论教师信仰[D].开封:河南大学,2008.
②杨春花,范燕宁.论信仰与道德的关系[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31-35.
③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参考文献:
[1]张连军.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职业情意修炼[J].中国成人教育,2013(18):90-92.
[2]杨春花,范燕宁.论信仰与道德的关系[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31-35.
[3]孙丽娟.论教师信仰[D].开封:河南大学,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