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工商学院会计系广东广州528137)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中明确指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从中不难看出,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应用性的就业创业能力,而且,这种应用能力的培养要瞄准区域经济的特点和需求,要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来实现。然而,在现实中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要么一味地模仿研究型本科高校,追求“高大上”;要么只宣称培养应用能力,却没用与之相对应的规范和资源。本文认为应抓紧研讨和践行应用型本科教育,调整办学理念,改进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使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在服务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能够提供有效的智力和技术技能支持。对应用型本科教材选用的误区、弊端和改进思路探讨如下。
专业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决定了人才的规格,其中,课程是专业的支撑,教材是课程教学的蓝本。可见,专业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是应用型本科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的具体展现。其中,课程建设受应用型本科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的指导和制约,是应用型本科专业对应行业、企业工作流程中相关岗位职业素质和技术技能的规范、操作要领及技巧。而教材则是行业、企业工作流程中相关岗位职业素质、技术技能规范、操作要领及技巧的表述、描写、讲解、演示和技术处理的集成。所以,教材必须与课程建设相匹配,彰显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教材选取的内容及先后顺序、内容的详略、着眼点和落脚点都必须与课程保持一致。
同一名称的教材差距较大,体例迥异,适用的对象也有不同。例如,有的适用于非专业的培训,面面俱到,是专业教学中几门教材的浓缩或简化;有的适用于岗前培训,是经过学历教育后针对具体行业、企业的特殊性的应用和深化;有的适用于上岗证的培训和考试,主考部门考什么就学什么,没有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课程理念的彰显和要求。可见,应用型本科教材应该瞄准区域经济对人才的应用需求,彰显应用技术技能的培养和形成,明确前后课程的衔接,有的知识或处置点到为止,有的要适当描述,有的则必须顺畅展开。然而,现实中由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时间较短,教学资源不足,加之有的向研究型本科教育看齐,选用了研究型本科教材;有的强调瞄准高端目标,选用注册会计师考试指定教材;有的又强调与行业、企业对接,干脆选用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教材。看上去理由充分,但都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目标和理念不相匹配,事实上已经走入误区。
误选教材(是指按照专业、课程建设的理念和要求选用教材有误,而不是说教材存在多少错误)是以教材为准进行教学,难以实现专业和课程建设的目标。本文以直接选用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教材为例,其弊端主要有:
1.教材的侧重点与专业和课程建设不一致。众所周知,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指定教材是按照考证大纲、题型和要求编写的,本应侧重于对会计业务处置能力的培养,即对经济业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能力,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记账、算账、报账的能力。但因考试的题型只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三种,所以,教材的侧重点就是要满足三个题型的要求,进行心智积累,提高考生分析、判断的能力。而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应用能力,即动手处置经济业务的能力,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记账、算账、报账的能力。选用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教材会导致学生所有的练习、巩固、拓展均不涉及凭证、账簿和报表,所培养的应用能力与专业和课程建设的目标不一致,不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的要求。
2.教材选取的内容与后续课程不协调。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是由课程体系构成的,在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按先后衔接顺序有序排列。因此应该放在专业基础课讲授的知识和技术技能就不能放到专业课中去讲授,反之,应该放在专业课中讲授的知识和技术技能也不能放到专业基础课中去讲授。但误选的教材不一定考虑或顾及到教材之间相关内容的铺垫、衔接和有序展开,因为它服务的是特定对象。以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教材为例:在固定资产业务的账务处理一节,不但讲解了固定资产的概念、特征、折旧的涵义、影响折旧的因素,还讲解了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不但讲解了直线法、工作量法,还详细讲解了加速折旧的两个方法,即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不但讲解了固定资产的增加业务,还讲解了固定资产处置的业务。在材料采购业务的账务处理一节中,不但讲解了材料的实际成本核算,还列示了材料的计划成本核算。会计专业中的会计基础课程不同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不应全面展开会计实务讲解,应侧重于讲解会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否则,一是课时不够用,没有时间讲解;二是财务会计课程在讲解固定资产和原材料核算时要么重复基础会计课程讲解的内容,要么无内容可讲。熟悉会计专业的人都知道,固定资产中的加速折旧和固定资产处置应放到财务会计课程中去讲解,基础会计课程中简单铺垫即可。原材料的计划成本核算应该放到财务会计课程中讲解,基础会计课程中铺垫性提及即可,无需讲解和展开。
3.教材对知识的铺垫和展开不顺畅。教材对知识的阐述方式常见的有铺垫性陈述(略讲)和详解性的展开(详讲)等,其中,铺垫性陈述一般为讲解一下涵义、业务范畴、核算的流程及要求等,为下一门课程的学习做必要的铺垫。详解性的展开则是在铺垫性陈述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业务的分类、核算的规范、设置的账户和结构、对既定业务的会计处理和注意事项等。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教材在讲授原材料的计划成本核算时,在给出计划成本法的定义后,就指出了核算应用的账户,然后,举例讲解原材料购进和入库分录的编制,并且,只涉及实际小于计划的业务类型。没有明确反映材料在途在实际成本核算前提下用“在途物资”账户,在计划成本核算的前提下同样是反映材料在途的则用“材料采购”账户;没有明确无论原材料是否入库都要编制材料在途的会计分录,然后再编制原材料入库的会计分录;没有明确编制在途会计分录仍是按实际成本核算,只有入库时才按计划成本核算;只列示了实际和计划的差异计入“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贷方,没有明确实际大于计划叫做 “超支”,计入“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借方,反之,实际小于计划叫做“节约”,计入“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贷方;更没有介绍材料成本差异的形成计算中涉及到“加号”和“减号”,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的结转以及发出材料计划成本如何转化成实际成本等问题。导致学生未能理清业务处理流程涉及到的主要环节和适用的相关规范。
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核心课程的开设,而核心课程能否成为精品,还有赖于融“教、学、做”为一体或体现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特点的优质教材进课堂。为此,必须改变向研究型本科教育看齐前提下的严密性、逻辑性、完整性,改变《业务操作指南》汇编前提下针对特殊行业或企业的业务操作。一本好的教材,从结构上说应体例新颖、引人入胜,并且尽量与工作岗位上业务处理流程中的环节相对应;从内容上说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明确业务流程中的处理步骤,相关表格、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填制(登记)规则和要求,以及应注意的事项或问题;要大量删减演变过程、理论探讨、研究的意义和路径等。直接交代企业工作流程的主要环节,主干业务处理的规则和要求,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产品)质量的要领和技巧,直接阐述职业岗位对应的技术技能形成的路径、要求和做法。这是因为教发[2015]7号文明确指出:“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率先应用 ‘卓越计划’的改革成果,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由此可见,打造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是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环节,也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下大力气、下大功夫尝试,做到科学和规范,才能顺应和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需要。
由于各类出版社的积极运作和努力,现在的教材市场可谓应有尽有、种类繁多。但要找到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完全匹配、体例和内容均令人满意的教材确实很难。这是因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而且涉及到机械加工、物流管理、国际贸易、会计等诸多专业。各校对应用型本科建设的理念理解和把握尺度不一致,又处在不同的区域,服务于各自的经济类型。加之应用型本科教师来源五花八门,有的来源于研究型本科院校,有的来源于高校刚毕业的研究生或博士生,有的来源于政治、行政类院校,有的来源于各类职业院校,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应选用什么样的教材也各有喜好和主张。笔者认为对误选、难选适用教材的应对措施为:
1.加强集体备课,按课程建设确定讲授的内容和深度。对于讲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一定要进行集体备课。通过对课程建设目标和要求的解读,通过对该课程在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把握,通过对该课程前导和后续课程的分析和研判,集体确定这门课程应该讲解哪些与职业角色对应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技能,避免该讲授的内容因教师的个人喜好和熟悉程度而没有讲授,不该讲授的内容却因教师个人喜好和推崇进行了充分的展开。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哪些知识和要点以及技术技能要进行详细讲解,以便学生形成职业素质和技术技能;哪些只能略讲、点到为止,为后续课程的顺畅展开作必要铺垫。然后,再确定各章节的重点、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应采用的方式方法和鲜活案例等。这样,不论有几位教师同时讲授一门课程,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按约定的内容和进度以及要求进行课堂讲授,并对课内实验的开展进行指导,进而实现课程建设的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对已选教材的内容按课程建设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课程建设规范了教学的内容、方法、技术技能等,但学生还是要以与课程相匹配的教材为蓝本,才能把课程的知识、方法、要领、技巧等转化成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技能。如果没有教材,学生就难以预习、学习、巩固和提高。所以,在没有与课程建设完全匹配教材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课程对应的书名相同或相近的教材。然后将教材的内容按集体备课约定的内容和进度以及要求进行理顺、增补、删减和修正。其中,理顺是将教材的内容按集体备课的思路调整先后顺序;增补是指按集体备课的框架增加所选教材中缺少的相关内容;删减是指按集体备课的要求删除或缩减所选教材的相关知识点和要点;修正是指按时效性原则对教材中的某些过时的表述、要点、会计处理等按现行法律法规和会计具体准则加以规范。事实上,教材永远落后于社会现实和会计法律法规以及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即便是刚刚出版的教材,也是一年前编写交稿、经出版社三校后出版发行的。一年中肯定又会有法律法规的修改、会计具体准则的修订,更何况教材一般是3年一修订。所以,对教材进行理顺、增补、删减和修正是财经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常态。
3.借鉴和积累教学资料,形成完整的教学资源。为了使应用型本科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保证应用型本科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使之学有所用、学有所长,能够对区域经济的建设和繁荣提供应有的服务,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积极地借鉴其他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相关专业,相同或相近课程的配套教材,结合本区域的经济特色和发展需求,结合自己院校的教育理念和相关要求,有目的地选择积累教学资料,并使之协调一致、有效配套,满足教学活动富有成效开展的需要,实现既定的培养特色和目标。这里所说的配套起码应该包括: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的教学进度表,课程的电子稿教材(理顺、增补、删减和修正后的文稿),课程的教案,课程的教学PPT,与教材中知识要点和操作规范对应的作业,与教材中章节对应的具有综合性质的课内实验。学生可以复制粘贴教材中缺少的内容、修正后的内容、明确删减的内容。这样,教材不匹配的问题在教学资源配套的情况下都可以得到解决。
4.编写和出版对应区域经济建设的规划教材。当教学资源基本完善并协调一致后,出版教材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但教材的体例不能完全模仿研究型本科教材的体例,最好能按照大家都熟悉的从一般到具体的模式,即列示概念,解释概念、特点或要求,应用举例,转换成明确任务流程及环节,涉及的账户、结构和对应关系,结合业务处置明确规范,归纳总结规律或特点,提出注意的问题及要求。这种体例经验证更符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认知、掌握、理解和记忆,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的业务类型要与区域经济衔接,以便学生了解、对接、实习和就业。教材应配有技术技能训练指导书或资料,其中包括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单项技术技能的训练(作业),综合技术技能的训练(对应章或节的实验),有条件的也可以有全面的技术技能训练(对应全书的实训);查找和甄别过失错误与舞弊行为的方法和技巧;考试的模拟试题等。当然,试题一定要有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对记账凭证的填制,对账簿的登记,对报表的填制等,不能只是单选、多选、判断和编制会计分录。因为,考试导向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形成,不利于学生应聘和面试,不利于学生就业、迁移和发展。教材建设的目标要瞄准学院重点建设教材,省重点建设教材,国家规划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有压力、有动力,才能创新和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