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是湖南省一所财经类普通本科院校,2010年升本以来,各专业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财务管理专业作为本校的省级特色专业,也是该校第一批升格为本科的专业之一,在近几年的招生过程中表现不俗,成为仅次于会计学专业的本科专业。国际化教育在我国方兴未艾,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国际化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与认真研究。本文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为例(以下简称“我校”),对我国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中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首先,教育国际化是我国教育的大政方针。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吹响了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号角。在其后的三十多年里,我国相继出台了若干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文件,包括《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8)、《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1)、《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这些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大学教育逐步走向国际化,也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政策保障与指引。
其次,经济全球化发展为教育国际化提供了需求与契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与WTO的加入,企业的财务活动日趋国际化与全球化,国际融资、跨国投资、跨国并购日渐增多,客观上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国际意识、掌握国际资本运作规律,熟悉国际经济和贸易运行游戏规则。为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国内外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国际化的趋势也日渐明显并加强。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不断推进财务管理专业的国际化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是关系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
从《2015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在国际化战略方面有积极表现,95%的学校在其发展战略规划中对本校的国际化发展提出明确要求,93%的学校制定了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89.7%的学校根据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制定了中长期规划和实施方案。这些数据显示,高校在国际化发展战略与定位方面,整体认知度较高,充分认识到国际化发展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具体到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经过近20年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财务管理专业位列“二十大热门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第二十名,表现出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然而,对于普通高校而言,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国际化情况到底如何呢,下面以我校为例进行分析。
(一)专业目标定位狭隘,国际化理念未能充分体现。当前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系统的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较全面的企业管理及公司理财实践规律,熟悉国家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能胜任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资金筹措、投放、运营和分配等实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公司理财专门人才。这与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提出的财务管理专业目标定位大同小异,服务对象主要为地方或国内的经济与企业发展,显示出观念固化、对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着力不够、重视不够的特征。这种定位倾向显然与经济全球化趋势格格不入,也与我国普通高校教育国际化要求相距甚远,较大程度上影响了专业人才的培养、教师观念的转变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二)专业课时设置偏少,国际化课程占比不高。根据我校最新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四年制各专业课程教学课内总学时控制在2 300学时左右,总学分控制在160分左右。具体到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体分为六大课群:公共必修课占1 124课时,60.5学分;公共选修课占192课时,12学分;专业基础课时248,15.5学分;专业必修课时496,31学分;专业选修课时224,14学分;实践教学课时260,27学分。从中不难看出,专业课程占比不到40%,比例明显偏低。在这些偏低的专业课程中,相关国际化课程更是少之又少,仅开设了国际财务管理、国际结算、会计英语三门课程。而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贸易、跨国公司财务等与国际化财务管理关系紧密的课程都未能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出来,更别说诸如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课程了。另外,所开设的课程未能与国际财务管理相关资格证书参考书目进行有效的匹配。以上现象,一方面是与专业定位有关,另一方面受到此课时设置的影响,同时也与教学观念的陈旧、缺乏国际化视野不无关联。
(三)大多采用自编教材,课程国际化内容不多。采用自编教材似乎是大多数高校的惯例,我校也不例外。就财务管理专业而言,相当一部分教材由我校任课教师自编。自编教材的好处在于,编著者对相关课程内容相当熟悉,能把握好本课程的核心及重点难点。但由于我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时间还不长,大部分教师仍然沿袭专科教材的编写方法,导致本科教材与专科教材大同小异,而对国际化的课程内容关注较少。虽然有些教材中也补充了一些国际案例,但这些案例往往年代久远,缺乏与时俱进。另外,编著者大多从事单纯理论研究,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特别是跨国企业的工作实践。虽然近年来我校引进了一批有留学背景或跨国公司工作经验的高级专门人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但这些新进人才对于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教学经验较欠缺,尚不能挑起自编国际化教材的大梁。为了解决自编教材不足的问题,有些高校采取直接采用国外经典原版教材的方式来实施国际化教育。然而,这种方式的不足在于,它无法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本土化,同时,对教师与学生都有较高的外语要求。
(四)双语教学推进缓慢。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国际化对任课教师具有较高的要求,表现在不仅要有国际化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要有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这些专业知识与外语能力要么来源于科学研究,要么来源于国际财务管理相关资格证书相关科目的考试内容,要么来源于国外的留学经历或跨国公司工作经历。然而,目前我校存量师资中很少有符合以上条件的教师,英语教学水平高的专业教师较少。现实情况是,懂英语的不懂专业,懂专业的英语教学能力不强。拥有国际财务管理资格证书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在近几年的增量师资中,由于受制于我校的人才引进政策,基本无法招聘到具有留学背景的财务管理相关专业的博士或教授。因此,这几年引进的人才中大多是在国外有过短暂留学经历的硕士研究生。这些教师具有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国际化的财务管理知识,但要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事。另外,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国际化对该专业的学生也有较高的要求。首先表现在要有良好的英语水平。目前来说,我校在招生过程中,还没有对该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做出限制,导致本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不太扎实,英语六级过级率较低。同时,也要求学生要有强烈的国际化知识学习欲望。由于受到传统教学中灌输思想的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不高,无疑会影响到国际化教学的效果。
目前,我校已意识到国际化教育的重要性,适时开设了国际教育学院,并以我校特色专业会计学专业为先导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借以不断积累办学经验,为逐步开展其他专业的国际合作办学、不断提高我校国际化教学水平做准备。在此情形下,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要走向国际化,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度改革。
(一)创新专业培养目标。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也是知识、文化大整合大融合、人才大流动大迁徙的时代,只有真正做到“三个面向”,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国际环境变化的财务管理人才来。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跳出狭隘的地方服务的窠臼,而要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为己任。具体来说,应定位为:培养适应国际人才市场需求、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熟悉国际企业理财流程、熟练掌握财务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具备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理财能力、能够胜任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
(二)加强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按照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对目前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建构与设计。当前的课程体系分为六大课程群,这一做法比较合理,既实现了学生宽口径、厚基础的目的,又增强了学生的选课自由度,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学生专业培养的目标。但正如前文所指出的,缺乏对国际化课程的考量。所以,笔者认为,应在现有课群中适当增加相关课程。在公共课中,增加有关世界政治、世界经济、世界文化、世界贸易等课程。专业课程中,增加有关国际税收、国际投资、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礼仪、跨国公司财务、国际关系等课程。当然,也可以通过与国内外高校合作联合开办学位课程,以推动课程的国际化。通过加强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构建起国际化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前国际化发展趋势。
同时,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开设的专业类课程中,尽量能与国际相关资格证书所选用的课程一致。将国际上成熟的财务管理资格认证课程体系引入专业教学当中,不仅可以将职业化能力培养与资格证书相对接,同时,也可以提升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国际实务能力,有助于实现专业教育与管理实践国际化的进一步对接。
(三)突出课程内容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国际化能否成功取决于国际化与本土化能否有机结合。专业国际化需要通过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来实现。课程内容的载体是课程所使用的教材。针对当前大多采用国外原版教材的情形,授课教师有必要在讲授相关内容时,结合我国特殊国情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特定环境,进行相应的比较与分析,让学生提高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自编教材,则要求所编辑的教材能够紧跟现代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保证教材内容的国际性。包括加入国外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加入跨文化比较的内容及国际观点等。特别是对于自编教材中案例的采用,必须中西结合,以实现课程内容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从而避免“水土不服”的现象。
(四)努力提升任课教师国际化教育教学能力。首先,要提升专任教师运用外语教学的能力。当前,外籍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仅占1.8%左右,绝大部分专任教师仍由国内教师担任。为了提升国内教师外语教学能力,可以通过选拔具有一定外语基础的教师到培训基地进行外语强化训练,或者采取出国访学或进修的形式以提高其外语运用能力;也可以采取随外籍专任教师跟班学习的形式提升教学能力。其次,要增强专任教师的国际化知识储备。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自身必须掌握足够的国际化专业知识。为此,可以通过国际学术交流、跨国公司挂职锻炼或出国进修等形式来实现。最后,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需要顺应国外教学理念的要求,不断变革授课方式方法。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网络平台,综合采用研讨式、情景式、启发式等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