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对比视角下的中国古代体育

2017-11-26 14:55
运动精品 2017年6期
关键词:体育文化

张 豪 尹 璐

(1.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002)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传统文化如浩瀚星河般璀璨,并且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也产生深远而长久的影响。“从原始社会到1840年鸦片战争,属于中国体育史的古代阶段”[1]。我国古代体育与劳动生产、军事、医学有密切的联系,虽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但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曾对中华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1 体育与文化概述

1.1 关于体育的界定

何为体育?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者,人类自养其生之道,在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言者也。”一言道破体育的本质所在。龚德贵、毛治和等在《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中认为:“体育,是指任何一种通过身体运动谋求运动个体身心健全发展的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教育性的社会活动。”本研究采用把体育看做一种人类的社会活动这种认识。

1.2 关于文化的界定

何为文化?“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Cultura,本意是指人类劳动、祭祀等实践和精神活动的总称。德国哲学人类学家米夏埃尔·兰德曼在《哲学人类学》中认为“文化按定义是由人自身的自由的首创性所创造的,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赋予文化如此多样的形式,一个民族不同于另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区别于另一个时代。但是,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人创造了自己。”这种认识具体的阐述了人与文化双向创造的关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则更加突出了文化的主体性和实践性。笔者更倾向于这种认识:“文化是人类改造自然,认识和实践社会活动的总和”[2]。

1.3 关于体育文化的界定

何为体育文化?“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无论是在不同地域与文化之间的传通与交流,还是在纵向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体育都表现出鲜明的文化传播的特征”[3]。可以看出,体育是文化以及文化传播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尼克·阿莱克塞在《体育运动词汇》中把体育文化定义为:“体育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利用身体锻炼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把体育文化划分到身体锻炼的体系中,而卢元镇认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这种定义把体育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用一元论统一起来,同样得到广泛的认可。

2 中西方古代体育文化概述

近代的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证明西方文化是一种外向的征服型文化,而正是西方这种征服型文化为现代竞技运动的产生奠定了文化基础。而中国千百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霸主的地位,在中国战争史上除抵御外敌入侵以及为取得国内统一的战争外,很少有武力入侵其他国家的现象,中国文化更倾向于一种内向的和谐型文化。

2.1 传统观念的差异

体育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中国古代体育也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与内涵。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由于土地肥沃广袤,物产丰富,人们安土重迁,向来有重农抑商的政策倾向,人们以农业生产为经济来源,促使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而西方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被视为西方古代海洋文明的发源地。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古希腊爱琴海区域岛屿众多且土地不适合耕作,这一状况使得该地区的商业得到极大的发展,于是各岛屿之间商业往来频繁,为了获取生活资料相互之间你争我伐,形成了以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的小农经济决定了中华文化重德、和睦向善的仁爱思想,而西方的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形成了追求个性、平等、独立的思想。

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社会文化中的体育文化也各有特色。受本土文化的影响,始源于古希腊的西方体育千百年来同样也是以一种征服的态势而发展,从“永远争取第一,永远超越别人”到今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都是倡导人们要不断挑战自我,敢于冒险,战胜他人,由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这实质上也是倡导人们要不断激发自身潜能,挑战自然,征服自然。而在中国,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习惯了稳定和谐的生活方式,因此,养生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主流思想,体现了一种修身养性、清静寡欲的人生观。

2.2 体育价值观的差异

从价值观方面讲,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截然不同。受道家“道”的观点以及儒家“仁学”、“礼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体育主要目的以娱乐、养生、军事训练为主,竞技色彩与西方相比较之淡薄。“在中国古代的传统体育中十分注意品德培养,武德和尊师重道被放在开展体育的首位,成为一大特色”[4]。强调在体育运动中对道德的培养,对许多运动项目都提出了相关的道德要求。中国古代体育倾向把价值取向置于人内在的品格气质上,把身体看作是精神、气质、品格的载体,不刻意追求人体的发达程度,多以祛病健体、延年益寿为目的。“中国体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通过身体锻炼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体有形活动促成形而上的无形精神的升华”[5]。而西方古代体育更注重追求有形的身体,强调“力”与“美”的统一。古希腊的雕塑和人体艺术的兴起就源于此价值观,因此西方体育发展出了众多不同于我国的具体运动手段和练习形式。

2.3 哲学思想的差异

儒家的“天人合一”以及道家的“阴阳五行”对我国古代体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古代体育强调“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天人合一” 以及“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的道德教育,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体育道德是古代中国体育文化的显著特征。所以在中国古代体育中便出现了“气”、“太极”以及“阴阳五行”学说。例如我国古代的掌旋球内胆中“有阴、阳之分,阳胆声清,阴胆音浊,这就合了我国古代阴阳互补的道理[6]”。据《周易·阴阳上》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经,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后人把“阴阳”延伸为“动静、虚实、奇正”等对立面应用于体育中,在体育中讲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例如行气术的外静而内动和太极拳的内静而外动等都是区别于西方体育的一大特色。相对于中国古代体育追求的朦胧意境,西方传统哲学不论是唯物派还是唯心派都追求事物的确定性,把人放在了自然的对立面,充满了竞技性色彩,认为动静不能并存,运动和恢复不能同时进行,对竞赛的胜负和名次的追求是从事体育运动的主要目的。

2.4 社会制度的差异

从社会制度上讲,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封建制社会,而西方则是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将人分个三六九等、长幼尊卑。在统治阶级内部等级划分严格不可逾越,在平民百姓中长幼尊卑的价值观更是不可否定,即使在同等社会地位、同等辈分的人之间,我是主你是客,同样理应礼让三分。而古代西方的奴隶制度则强调阶级内部间相互平等,也就是说“同属于一个阶级内部的人们一律平等”[7]。恰恰因为公平、公正是竞技运动的前提,这就为现代竞技运动的产生奠定了制度基础,古代中国不能为竞技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足够的养料,试想慈禧太后和宫女太监们下棋,谁能不畏手畏脚?皇帝和大臣们打猎谁不礼让三分?既然参与者之间都不平等那就不能称之为竞技运动了。

3 体育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3.1 体育与劳动的关系

体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活动,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它起源于生产劳动、宗教活动和战争等社会实践。然而,“要阐明体育的起源和萌芽状态的体育活动,必须追溯到人类最原始时期,从人类生存的环境和需求谈起”[8]。“在距今百万年前的石器时代,远古祖先们在聚生群处采集渔猎的生活中,由于求食与自卫的需要,奔跑、跳跃、攀登、翻越、投掷等,就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最经常的肢体活动。这样,人类最初的体育运动的雏形,便孕育、孳生”[9]。在原始社会中,当人们开始学会制作棍棒作为武器,学会田间耕种代替采摘野果,这无疑就是对自然的挑战,人类不再处于被动。在这里中西方文化之间并没有差异可言,在受自然法则极大影响以生物属性为主导的原始社会中,人和自然都是对立的,只有不断征服自然,挑战自然,人类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更多的生存资料。

体育起源于原始人类的劳动,但体育绝不是简单等同于劳动,这就好比一颗种子和大树的关系,大树的生长起源于种子的扎根发芽,但大树不简单的等同于种子,劳动也不简单的等同于体育。体育和劳动最大的区别在于目的不同,从事体育是在满足生存所必须的基础之上,例如为了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以及释放压力或广交朋友等为目的的社会性活动,而后者主要是为了获得生存资料和创造财富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3.2 体育的发展动因

教育越原始,其身体教育的成分就越大,在还没有把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前,原始的教育主要是以传授生产和生活技能为主,教育场所一般为劳动场地,教授者主要由长辈或有经验的人担任。体育从人们的日常劳动中衍生而来,是人们为了追求全面发展的身体,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生存技能和增加劳动的产出,从而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身体练习。随着社会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而存在和发展。

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达到一定水平时,或者说统治阶级的出现才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试想人们整天为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发愁,谁还会从事体育运动;在社会物质条件极不丰富的古代,统治阶级剥削劳苦大众,被剥削者不但要创造自身生存所必需的资料,还要满足统治阶级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统治阶级在自身生存发展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有了空余时间进行体育运动以及其他方面的发明与创造。从这方面来说,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社会上层人士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直接力量,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古代,阶级压迫是社会进步的必需品,必需要靠压榨一部分人的社会劳动,让另一部分人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创造生存资料以外的事情。

4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概述

4.1 中国古代体育中的儒家道德体育

蹴鞠在唐宋时期发展最为壮大,风靡全国。特别是宋代,以蹴鞠表演为生的人逐渐增多,后来这些表演者聚集起来组成一个民间社团——齐云社。“齐云社定有各种规矩,从蹴鞠技艺、比赛规则、运动服装到运动道德,无所不包,要求会员们明礼仪,识家数,语言文雅,态度诚实,注意照顾其他人”[10]。

当时的蹴鞠运动主要是用于表演和娱乐休闲,竞技性成分并不多,随着各种花样踢法的出现,击球技术越来越复杂多样,具有极高的技巧性。齐云社从技艺到竞赛规则、职业道德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如“十紧要”“十禁戒”。“十紧要”即“要和气、要诚信、要志诚、要行止、要温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谦让、要礼法、要精神”,“十禁戒”即“戒多言、戒赌博、戒争斗、戒是非、戒傲慢、戒诡诈、戒猖狂、戒词讼、戒轻薄、戒酒色”。从这些规定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蹴鞠运动注重道德品行的培养而忽视运动的竞技性,虽然在今天看来有些道德品质并不符合现代运动的特点,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可见儒家道德思想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捶丸起源于宋代,类似于今天的高尔夫运动,元代就出现了一本专门论述捶丸运动的书籍——《丸经》,书中不但详细介绍了捶丸运动的起源、技术、规则,还特别强调了体育道德,主张修身养性才是游戏的真正目的。

木射,是一种以地滚球击打木桩的游戏,类似于今天的保龄球,在游戏的木桩上分别有十五根平底木柱,在每根木柱上用朱笔和墨笔书写不同的字,用朱笔写的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用墨笔写的是“慢、傲、佞、贪、滥”[11]。参加者用地滚球的方式将球击出,以击中红柱为胜,反之则败。

4.2 中国古代体育中的兵家谋略体育

齐国人孙武被视为兵家的创始人,兵家思想的物质载体是古代兵书,现存的兵家著作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等,兵家在诸子百家中最为特殊,是专门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兵家主张“计谋、虚实、奇正”等一系列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宝贵的财富,对后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田忌赛马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这是中国古代运用谋略战胜对手的典型事例,这种谋略性的体育在中西方技击类项目中表现尤为突出。比如说,在中国古代武术竞技中不论高矮胖瘦,不分公斤级都可以进行同场竞技,中国武术认为身体条件的不同只是个体的差异,这种差异并不是强弱的表现,强调要充分利用本方的优势攻击对手的弱势,以己之长攻彼之短。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实际上老子也不承认有绝对的强弱,一切都是相对的,并且强弱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这其实也是哲学思想与中国武术的一个完美的融合。而西方武技讲求在公正、公平、公开的前提下,相同身体条件和相同手段的人才能进行同场竞技,承认身体条件的不同是强弱的表现,并要求区分开来。

我们不妨更深入的去挖掘一下,中国武术认为人们身体条件的差异是相对的,不分公斤级的这种不公平竞技反而从侧面体现了竞技面前人的平等,而西方强调竞技条件的平等,用规则规定只有相同条件的人才能进行同场竞技,反而体现人的不平等。中西方技击类项目之所以有这么大的不同绝非偶然,与传统思想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关系。在古代西方,一般情况下奴隶一生只能是奴隶,而贵族永远是贵族,人们从一出生就决定了自己不能改变的社会地位。骑士之间,以及奴隶之间可以竞技,但骑士和奴隶却不能同场比赛,社会等级内部平等而等级间绝不平等,只有同等级的人才能相互竞技这才最大限度的体现公平公正的竞技体育原则。在古代中国,随着科举制的确立,使得社会各阶层人们都有机会进入统治阶级,中国社会的等级划分不仅仅是与生俱来,其中还包含了社会竞争的结果。

4.3 中国古代体育中的道家哲学体育

“因儒、道两家思想路数的不同,道家所赋予身体的意义与儒家身体观大相径庭,几乎是完全朝着不同的方向前进”[12]。道家思想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生命关怀。道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养生之道,如“阴阳协调、形神兼养、动静相资、淡泊寡欲”[13]。中国古代体育引入“阴阳五行”、“太极”、“气”的传统哲学概念来指导我国古代的体育,强调体育“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把人看作是一个整体,在动作外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调节身体活动过程中的生理机能,通过不断调整自身内环境达到与外界环境的和谐统一。最为典型的就是我国特有的古代养生体育中的导引术。中国古代的导引行气术是历代中国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古代中国留给全世界人民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直到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中国的各种导引术不但没有衰落,而且还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旺盛生命力,是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

中国的导引术渊源甚为久远,据战国的《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淤而滞著…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表明在五千年前的人们已经懂得以“乐舞”活动来治疗由“民气郁淤”所造成的疾病。这种“乐舞”便是导引的起源”[14]。可见,导引术起初是由舞蹈发展起来的,在古代每逢节日、集会、丰收都会举行舞蹈活动,其动作实质就是凭借生活经验模仿各种动物的姿态结合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所展示出来的一种肢体活动。后来人们发现舞蹈具有体育医疗和保健的作用,人们从事舞蹈的目的开始从最初表达内心的愉悦和向神灵祈祷向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方向转变。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医学引入了哲学的概念,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理论,导引术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逐渐发展壮大,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导引术是符合人体健康发展规律的。

在中医指导下衍生出以动为主要特征的导引术和以静为主要特征的行气术。受道家回归自然思想的影响,导引在自然界里就地取材,由于素材的数量种类极多,各种导引动作和套路应运而生。在秦汉时期导引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治疗某种疾病的针对性动作,直至东汉末年导引术才开始以套路的形式出现,如东汉时期的华佗则根据自然界中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在总结前人导引动作的基础上,创编了导引套路“五禽戏”。隋唐以后,随着中医理论与医疗水平的极大发展,导引术的功能逐渐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方向发展。宋代以后,导引术开始出现由繁到简的发展趋势,使导引术在社会上得到广泛普及,各种导引术也层出不穷,如陈抟的“十二月坐功”,蒲虔贯的“小劳术”以及为大众所熟知的“易筋经”、“八段锦”等,极大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养生体育文化。

综上所述,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性活动,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中西方古代体育文化对比中,我们发现两者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也与政治制度、传统文化、经济类型以及社会文明发展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下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去对待中国传统体育,取精弃糟,古为今用,让优秀的中华体育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在丰富世界体育文化的同时,更好地为全人类的健康生活服务。

[1]谷世权.中国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5.

[2]于可红,张俏.世界一流大学与体育文化互动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3.

[3]邓星华.现代体育传播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4]刘秉果.中国古代体育史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7.

[5]于可红,金福春.体育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6]任海.中国古代体育[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1.

[7]程大力.体育文化历史论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6.

[8]黄聪.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体育史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9]任海.中国古代体育[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1.

[10]旷文楠,胡小明.中国体育史话[M].四川:巴蜀书社,1989.7.

[11]杨向东.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9.

[12]刘媛媛.先秦身体观语境下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3.

[13]王震.先秦诸子体育思想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4,9.

[14]刘秉果,赵明奇.汉代体育[M].济南:齐鲁书社,2009,12.

猜你喜欢
体育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近年来体育认知研究进展
谁远谁近?
2016年最佳体育照片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