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3013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对高职教育的定位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会计教育要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导向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的人才,衡量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在于是否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吕敏、覃宇环、曾富全,2010)。相较于财经类本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是高职会计学生参与竞争的主要优势。
目前湖南各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已超过了湖南高校会计毕业生总量的一半,会计人才培养存在普通会计人才资源大量浪费而高技能人才又严重短缺的现象,同时出现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用非所学、隐性失业、在职失业以及大量会计人才外流等问题,因此各高职会计专业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构建实践导向课程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会计是一门传统学科,有很强的专业实用性,一直都很受考生青睐。截至2016年湖南省共有67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中有44所开设了财会专业,招生规模都非常庞大。高职学生具有理论基础薄弱而动手能力较强的特性,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会更适合于会计高职教育。为此,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并成功申请了“基于‘中学’效应的湖南高职会计专业‘2+1+2+1’实践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
为了深入了解湖南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情况,课题组于2016—2017年先后调研了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长沙商贸旅游职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外贸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湖南高职院校。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实训教学与会计岗位能力对接、实训内容安排,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设置比例、各实训课程开设顺序与时间衔接、校外实习方式与时长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方面,同时开展了各学校的实训场地观摩。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不尽相同,但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借鉴。
会计工作有很强的实践性,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深入了解会计行业的前沿动态与人才需求。为此,课题组利用暑假时间进行了充分的下企业实践,并对多家企业的会计主管人员和人力资源主管进行访谈,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状况。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对聘用的高职学生工作能力评价(如是否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素养);高职学生毕业初期实践动手能力和对新知识接受能力;对会计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的建议 (比如安排的实训项目类别、时间和期限);认为高职学生第三学期进行生产实习的必要性等。通过充分的调研和访谈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我们对高职会计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深知现有的会计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也更加确信实训主导型课程体系更有利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招生爆棚,但师资和场地并没有随之改变,实践教学问题重重,主要表现为:第一,学校实训预算资金少,实训软件价格都比较昂贵,很多学校不得以没有购买,只开设了传统的手工、电算化实训,对审计、财务分析、报税等实训一概没有开设;第二,师资场地均跟不上,学校为了在有限的师资条件下完成培养任务,往往采用合班上课等方式,因实训场地不够压缩每个班的实训数量和时间;第三,时间安排过于集中,学生一时难以消化,实训效果不理想,且各实训项目间隔时间很长,衔接不紧密,没有递进关系。
实训主导型实践教学体系设置要求理论课程以 “必须且够用”为度,课程体系应以实训课程为主、理论课程为辅。但实际工作中往往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多数学校都是以理论为主,实验实训为辅的,属于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授课教师认为学生学的理论越多就是对他们越负责,学生在工作中会干得越出色。在调研的院校中,多个学校的专业课程课内实验实训课时占总课时比例还不到30%,显然这是无法实现能力本位的实践主导教育的。
大部分授课教师严重缺乏实务经验,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在实训教学中缺少案例,内容乏味且不接地气,而少部分来自企业的实训教师则缺乏教学经验、不懂教学艺术,通常是技能在身、智慧在心,学校对实训教学也缺乏考核监督。就实训内容而言,大多以工业企业为原型,几乎不涉及其他行业,业务简单重复。特别是第五学期的会计综合实训,为了应付省里相关部门会计技能抽测辅导书,每套题都是“凭证-账簿-表”的循环,学生觉得不胜厌烦。且实训中过分强调凭证账簿和报表编制与填列,忽视了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以及会计预测和决策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湖南各高职会计大多采用2.5加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理论学习两年半,最后半年在校外实习)或者2+1模式(李丹、齐励,2014),除毕业顶岗实习外,缺少其他校外认知实训。我们认为这是不合理的,首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因对企业工作完全没有认识,对所学知识会感到十分抽象;其次,从学校到实习岗位间没有过渡,在实习过程中也会感到不知所措。校外实习形式单一、机会匮乏,往往是学生多而实习岗位少,导致很多学生没有实习单位,或者实习内容与会计无关;学生实习前期以事务性工作为主,学生觉得学不到东西,跳槽、换岗现象频繁;此外,学校对实习生缺少监督评价,较少甚至没有下企业实地查看,实习效果无从考核。
在调研的各高职院校中,我们发现会计专业开设的课程几乎没有差别,而高职办学的特色就是要职业化,人才培养要“唱地方戏”“说地方话”,要掌握学校所处行业的真正需求,从而培养所在行业发展急需的人才,脱离行业实际谈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而事实上各高职院校所处的行业背景差别很大,所培养的人才方向应该是有所区别的。比如交通行业和外贸行业所需会计人才肯定会有差别,但在各自的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却看不到差异。
实训教师要多下企业提升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充分利用购买的各种软件进行实训,也可以用微课将实训内容分成小任务录制播放,利用大学城空间进行互动等。同时通过现场观摩实习让学生对会计职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建立感性认识,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外围知识(左卫青,2012)。实训教材最好能比较全面地覆盖企业经济业务,直接用凭证替代内容描述,提高仿真度。实训内容除了制造业,尽可能多涉及商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要培养学生的财务分析、纳税申报等各种会计必备能力。
高职会计教学要以实验实训为主,让理论学习服务于实践。实践课程按难易程度和职业技能的递进性分基础技能、核心技能、拓展技能三个阶段来设置(宣国萍,2015),在基础技能培养阶段,可以首先进行企业会计工作认知实习,然后设置会计基础、出纳等简单实训,让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核心技能培养阶段,设置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税务会计、财务分析、模拟审计等单项实训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项目,培养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在拓展技能培养阶段,设置供应链实训以及适应学校行业背景的行业会计实训等项目,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此外,对学生财经职业道德素养进行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实训项目要足够丰富,要合理安排实训时间,各实训项目之间要注意好递进衔接,避免内容重复、实训过于集中或时间间隔太长。
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专业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和专业选修课等,首先,要提高实训总课时占培养总课时的比例,我们认为50%—60%是比较合适的。在我们调研的院校里,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总课时是2 906,实践实训课总量是1 755,实践课占比为60.39%,长沙商贸旅游职院的计划总学时2 750,实践教学1 532学时,占比55.71%,这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其次,要提高课内实训比例。通常情况下,专业基础课比如会计基础、出纳实务等课程,课内理论与实训比例维持在40%是比较合适的,而专业课的比例则最好能在50%以上,比如民政职院专业基础课实训占比为50.28%,专业课实训占比为58.44%,这是比较合适的比例设置。
认知实习是指通过参观企业生产流程和会计处理流程等形式了解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等内容,培养专业兴趣。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学校做得很好,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第一到第四学期分别在开学第一周开设一周专业基础社会认知实践或专业深度社会认知实践,通过社会认知实践,学生对理论和实践工作有了较深的理解,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校内学习。湖南大部分高职会计校外顶岗实习的时间是8—20周,时间不长且学校对实习缺乏监管。我们建议各学校要重视顶岗实习,由学校牵头进行校企合作,解决学生的实习岗位问题,由实习单位的带岗教师,学校的专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对实习进行监管,必要时还要给予心理辅导,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要适当延长实习期间,争取让学生有轮岗实习的时间。
2011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职成[2011]6号、教职成[2011]9号、教职成[2011]12号三个高职教育文件,要求高职院校提升品质内涵与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高职教育要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和所处行业特色。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湖南各高职都各自开设了一些特色专业,如城市轨道交通、殡葬管理等省内外知名专业,而会计是一个发展成熟的传统专业,我们要尽可能让老专业办出新特色,而特色就是要把专业发展与行业背景相结合,为所处行业输送专业人才,比如交通行业的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与运输、施工相关的课程和实训,这些特色课程和实训可在专业拓展阶段中体现,让学生具备相关行业的职业发展能力。最近讨论火热的“德勤财务机器人”的横空出世吹响了财务会计审计行业革命的号角,各高职院校也迫切需要根据行业发展和政府政策积极调整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