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也非常重视。但通过查看《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我们发现,学生认为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自己帮助不大或根本没有帮助的比例高达80%,这表明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供给的水平和程度还仅仅停留在政策的执行层面,没有触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的根本需求,缺少了教育本身固有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也因此,南昌职业学院院长章志伟提出“做有灵魂的创新创业教育”,并在南昌职业学院大力推行。“有灵魂”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双创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对教育本质的重要解读。笔者对有灵魂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提法感触颇深,提出几点思考。
“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包含创造、改变、更新等含义。国内外学者对“创业”一词都提出了自己的定义。不管哪种定义,创业都具有创新、风险、价值创造的属性。因此,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寻找和把握机遇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并通过市场创建成企业或产业,从而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一般来讲,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创新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事业心与开拓技能的培养。
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而且只能是“人”。因此,我们认为,有“灵魂”的创新创业教育,指的是触及教育的实质,回归教育的本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根本的教育。其实质是对教育对象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
有灵魂的创新创业教育,终极目标和最终愿景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对于人才的供给方——高等院校来讲,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建立体系,同时也需要创业学院、就业办、学工团委以及各院系的密切配合,整体联动,形成合力。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规定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同时也为高等院校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使命及立身之本。创新创业本身也是教育理念的问题。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的侧重点和人才培养方案与传统教育不尽相同。传统教育在知识的传授方面非常突出,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更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它更加符合我国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符合当前社会形势下我国对人才的根本性需求。创新创业教育基于“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目的是发挥教育对象——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入挖掘和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有灵魂的创新创业教育,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相互映衬,又是改革创新这一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高校应高屋建瓴,根据自身优势,从顶层设计角度营造本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园环境,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鼓励每个有创新意愿的学生,让整个校园因为创新更加充满活力,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具体地讲,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教学、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平台的共享;大力打造校外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让企业更多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实现广泛的校企联动。还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他们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尽量少走弯路,尽快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做有灵魂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属性,开设的课程需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技术更新的需求以及学生本身的意愿,体现多层次和立体化,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完美结合。高校在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等通识类课程的同时,应深挖符合各专业特点的有利于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课程,使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互为补充、相得益彰。高校还可以组织编写实用价值较高、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既是对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性和理论性课题做进一步研究,也方便大学生在课后学习使用。二是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有机融合。高校可以利用教育平台上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丰富线下的课程内容,这样既补充了课程教学内容受学时限制的不足,也为全体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三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密切结合。在重视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要加强实践课程建设,重视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学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要做到内外联动、密切配合,还需要社会和企业的大力支持;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既可以利用现有的实验室、操作台和创业基地,也可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以及各种竞赛实践平台,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将理论教育、实践教育、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努力形成以理论课堂为主导,以必修课、选修课、网络课程、专题讲座与创业实践指导为重要有机组成部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作为教学部门,南昌职业学院思政部开设了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教学效果与有灵魂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要达到有灵魂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都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学改革必须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以追求优质高效课堂为抓手,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切入点,以学生健康成长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根本宗旨。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把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与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法”以及“对分课堂”教学方法等,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拓宽思路并且通过模拟试着自己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体验式教学”和“情景式教学”以及“对分课堂”等教学方式方法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在教学过程中,把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贯穿教学全过程,注重对创业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进行研究,通过对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精选的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选取本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的案例,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和启发性最大。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一而足,像启发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以及情境教学法等都是行之有效、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来讲,采用这些教学方法,辅之以一定的教学设施,提高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是做有灵魂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做有灵魂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证。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还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力量不足,二是教师素质能力还有待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比其他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更强,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建设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以及高校与企业、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整体联动和密切配合。首先,高校需要培养和建设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必须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律非常熟悉,并且具有敏锐的商业头脑和创新意识。同时,鼓励专职教师进入与学校合作的企业进行锻炼或在学校创业园自主创业,一方面可以熟悉企业的运作规律和经营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为以后开展教学积累经验。其次,树立全员全过程育人意识,不仅要加强对专业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对全体教师加强培训。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仅靠专业教师队伍就能培育出来的,因此,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每个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以确保实现教育目标。第三,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高校可以定期聘请有一定成功经验的创业者、杰出校友以及专家学者到校给学生做讲座,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引路者和指导者,并对学生的创业实践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上述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进行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系统化建设,可以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是有灵魂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对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教育模块,采取的评价标准应不同。对以基础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块,可以按照考试成绩进行评价;对于能力提升型模块,可以采用分层次、互动性、个性化的评价标准进行衡量,对于具体的实践成果,可以按比赛成绩、参与项目所取得的实际效果等进行考核。同样,对大学生的总体评价也不能仅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应该让各种综合表现以及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占重要比重。在评价和考核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时,应重点考察教师所授课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培养的成效,以及他们在双创教育方面的实践和研究成果,如参与省市级各类创新创业及科技竞赛获奖情况、创业比率、创业质量、创业成功率及创业社会贡献度等。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对所有教师的评价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科研成果为辅助,真正体现大学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
总之,做有灵魂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需要整个社会、各个高校整体联动、密切配合才能实现的工程。作为高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整合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做好有灵魂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1]王华,卢卓:《创业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2]王官成,黄文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3]李惠瑨:《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人情味》,中青在线http://edu.cyol.com/content/2017-02/08/content_15508416.htm 2017年2月8日。
[4]孙保营:《“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局及破解》,《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