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玲燕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及对策
——以福建省浦城县为例
林玲燕
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途径。农村就业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就业创业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
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 对策
近年来,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就业创业的方针政策,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劳动年龄段人口逐步减少,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领域改革进入深水区,既要解决原有的矛盾,又要破解新的难题。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针对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浦城县地处闽、浙、赣三省结合部,全县共辖17个乡(镇)、2个街道,289个行政村、13个社区,总人口43.4万人,劳动力总数为265195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为209091万人。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浦城县农村劳动力就逐步从县内转向县外、省外,特别是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个大规模的外出劳务人群:有的经商,有的开店,有的打工;有事业有成的,有创业失败的,还有在外漂着的。
(一)浦城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历程回顾
第一阶段是“自发流动”期。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也使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单一的靠土地谋生的生活方式中解放出来,他们自发地走南闯北,寻求就业之路,解决温饱问题。这个时期比较长,从20世纪80年代持续到90年代初期,其特点是劳务输出基本处于自发状态,组织程度不高,规模很小。
第二阶段是“相互带动”期。一部分外出农村劳动力,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逐渐在城市闯出了路子,站稳了脚跟。这批率先富裕起来的外出务工者以“亲带亲、邻带邻”的方式,带领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实现转移就业。这一阶段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其特点是外出的人员带有地域性,就业地点带有集中性。比如上海、柯桥、义乌、厦门等地。
第三阶段是“党政推动”期。2005年以来,浦城县把劳动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海西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作为深化和拓展“南平机制”的重要内容,作为实施浦城县“民心工程、致富工程、稳定工程”的有效载体,以项目为抓手,通过“整合资源、构筑平台、统筹培训、强化保障、整体推进”,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业转移工作的新机制,全县劳动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第四阶段是“产业联动”期。多数农民凭技能就业,劳务市场、劳动力培训、服务和管理体系基本成型。同时,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开始返乡创业,开始大量地从“打工者”变为“创业者”,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双向转移。2005年以来,浦城县有如闽城光学的邓双兴、鑫胜玩具的兰文清等。“回归工程”领头人——乡贤叶必荣,投资800多万元,在大水口村和双同村建起550亩香榧基地,吸收了一大批当地的农民就业,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实现亦工亦农的就业模式。盘亭乡南山村外出务工人员毛孝勇将义乌红叶品牌雨伞生产车间引入家乡,每天生产雨伞2000多把,150余名村民在本地实现就业,年收入近70万元
(二)浦城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基本特征
第一,浦城县外出人员大部分集中在上海、广东、浙江等地。据统计,全县转移就业75696人,外出经商48896人,外出务工人员中,上海占了一大部分,6.5万人左右,其他城市比较分散。
第二,农村外出劳动力主要以从事建筑、建材、五金、灯具、布匹行业为主。上海大部分是富岭镇的农村劳动力,在陈昌其的带领下,富岭镇的农村劳动力以家为单位,一户一户地举家前往上海打工、经商,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大军来到上海,在上海形成了浦城一条街、九星市场等。据了解,富岭镇在上海的农村劳动力有近2万人,占总劳动力的50%以上。
第三,农村外出劳动力以“候鸟型”的就业方式为主。由于大城市的生活消费比农村高出许多,多数农村外出劳动力选择“候鸟型”的就业方式,他们把花销在就业地必要的生活消费支出扣除后,将绝大部分务工收入带回在农村的家庭。每年挣回近亿的资金到家乡,在一定程度上为家乡的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强化保障,营造环境
为促使农村劳动力转得出、安下心、留得住、干得好,我们把保障维权、营造平等就业环境作为转移就业服务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是降低转移就业门槛。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土地承包、工资待遇、社会保障、权益保护等20个方面,制定了详细的优惠鼓励措施,取消在户籍管理、子女就学等方面对农民务工的各种限制和收费,降低农民工进城的就业门槛,实行“四免一补”,(即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就业信息服务和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给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就业平等待遇,吸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有2762名农民工放弃了外出务工而留在本地企业就业。
二是建立健全“三方”机制。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工会、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等部门三方维权机制的作用,开展创建稳定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活动、工资按时足额支付承诺活动,要求企业为转移就业的农民工逐步办理工伤、养老、失业、医疗、生育保险,其中工伤保险参保率达100%,《劳动集体合同》签订率90%以上。
三是协调企业劳动关系。帮助非公企业成立工会组织767个,定期召开企业员工代表、业主座谈会,互通情况、开展对话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同时,还在企业中成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设立举报电话和热线电话,及时处理各种劳资纠纷,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积极创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四是开展扶贫转移培训。对农村贫困家庭、被征地农民、在就业年龄以内有劳动能力的,通过针对性培训,实现“一户一就业”。我们的目标是:一部分农民“离土不离村、离土不离乡、离土不离县、离土又离县”,鼓励农民在县域内打工就业;另一部分转化为会经营、懂技术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充分用好各类培训资源,转变农民观念,改善农民素质,努力提高贫困农民转移就业和致富能力。
五是实施稳定就业保护。大力改善就业环境,开展诚信用工和诚信职业介绍活动,我们开展县、乡劳动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人员挂企业联系制度,协助企业开展岗前培训、岗位技能培训,促进企业完善管理,做好跟踪服务工作,使企业员工稳定率达80%以上。
(二)实施“企业用工调剂计划”
推行淡旺季调剂、校企对接调剂、村企亦工亦农调剂、关停兼并重组富余人员再就业调剂,将调剂平台纳入就业创业服务补贴范围,缓解用工结构性短缺;将失业保险稳岗补贴政策范围扩大到所有符合条件的不裁员、少裁员企业,鼓励生产经营困难企业多形式稳定职工队伍。特别针对圣农发展(浦城)有限公司的大规模用工,我们安排了5个劳动力资源较丰富的村作为用工调剂村,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也让这5个村的农村劳动力打工务农两不误。
通过近十年的努力,浦城县劳动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成绩斐然,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一致认可。在新时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我们将围绕这一大环境,更好地开创新的农民工就业模式,让浦城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有新的亮点。
(作者单位:福建省浦城县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