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环节中的师生互动

2017-11-25 22:41丁健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探究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其中问题情境放在首位,显然就是要求教师用积极营造问题探究的情境,引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为学生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认识知识的理想阶梯。数学课创设情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的情况等设计。下面,我来谈谈自己在创设情境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的几种做法:

一、典故史话式

历史上的数学典故、史话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学习《圆》时,我就采用了数学史话之——圆的历史来引入了新课:

大约在6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人,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轮子——圆的木轮。约在4000年前,人们将圆的木轮固定在木架上,这就成了最初的车子。会作圆并且真正了解圆的性质,却是在2000多年前,是由我国的墨子给出圆的概念的: “一中同长也。”意思是说,圆有一个圆心,圆心到圆周的长都相等。这个定义比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给圆下定义要早100年。学生了解了圆的历史,既增加了自己的知识含量,又激发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二、数学活动式

在教学时,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在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数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一节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张厚度是 0.1毫米的纸,将它对折一次,厚度是多少?对折 2次后,厚度是多少? 3次呢? 20次呢?通过对折,学生就会发现他们手中的纸根本就折不了 20次。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猜猜如果这张纸足够大,那么折完 20次后,和珠穆朗玛峰比,谁高呢?然后适时的引入有理数的乘方的学习,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最终理解算法,解释道理。

三、激发兴趣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越感兴趣,自觉接收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我把一块角形纸板撕成三份,举起这三块残片,提出问题:“如果它是一块三角形玻璃板,不小心打破了,现在要去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玻璃板,你们想想看,你是否需要将三碎块都带去?若不需要,应该带哪一块去?”学生马上展开了激烈的大讨论,气氛非常活跃。这为数学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四、生活经验式

数学课堂上,教师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

例如,在学习《数轴》时,我运用学生都熟悉的温度计来切入新课,通过让学生来介绍温度计的读数的方法,初步地感知数轴,然后再引出数轴的概念,学生很自然地接受了新知识,使学生学到活生生的数学,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中。

五、数学建模式

初中数学中有一类气象预报、航行、建桥、测量等带有工程设计属性的应用问题,解答时常需要应用图形特性,根据三角形、圆、等积变换等几何知识求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建立适当的几何模型,使问题顺利解决。

例如,在学习《作轴对称图形》时,我用练习题中的一个问题来展开新课的探究:A为马厩,B为帐篷,牧马人某一天要从马厩牵出马,先到草地边某一处牧马,再到河边饮马,然后回到帐篷,请你帮他确定这一天的最短路线。学生是学习劲头十足,都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知识迁移式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可以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有利于认识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来回顾小学所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来猜想分式的基本性质,然后再引导学生举例进行验证,最后得出性质,这样学生就形成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七、知识联系式

教育专家指出:“要联想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条件相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结论相似的题目。”

例如,在学习《四边形》时,所有的四边形都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因此在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以及“梯形”时,在上课伊始我都是让学生先回顾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过程,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已有的模式来进行性质及判定定理的探究,学生能利用好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充分进行类比联想,创造相关的数学问题情境。

八、认知冲突式

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教师应当注意去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打破学生原有观念上的平衡。

例如,在学习《实数》时,我导入新课的是一个问题情境:

(1)如果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2,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如果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6,它的棱长又是多少?

(2)你能找到一个数的平方等于2吗?立方等于6呢?

学生通过分析数据的特点,引出无理数的概念。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对实数进行再分类,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習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逐步完善存在于脑中的数学体系。

九、师生游戏式

教师要善于触发学生的交流活动,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为学生开展积极的交流造势。

总之,我认为数学课上情境创设的终极目的必须是为教学数学知识服务。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让情境的创设为教学目标服务,才能创造出水乳交融的效果。

作者简介:丁健(1980-),男,辽宁省抚顺市人,民族:满,职称:中学一级教师,学历:大学本科,单位: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南口前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