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童永生 (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评《无锡纸马艺术》
文/ 童永生 (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无锡纸马艺术》是由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王安霞教授和其弟子刘伟强合著,2017年1月出版的一本关于无锡纸马艺术研究的专著。作者以理论创新和艺术实践的方式,从突破民俗学本体认识的历史观,反映了无锡纸马的发展渊源。探讨了无锡纸马的发展概述,解析了无锡纸马的民俗意蕴与艺术特征,对无锡纸马与其他地区纸马进行了横向比较,并将无锡纸马置于当代语境下,提出了具体有效的保护策略与传承创新途径。该专著是贴近无锡纸马艺术历史真实的解读,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由此也赋予了无锡纸马更加永久存在的意义。
无锡纸马;民俗艺术;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
无锡纸马是江苏无锡地区流传的一种民俗祭祀用的纸制神像。无锡纸马作为中国民俗文化之一,民俗特征显著,文化内涵丰富,传承持久,至今犹见。其内容包含了佛教、道教和汉族民间传说中招财赐福、驱病除灾的神仙菩萨,以及人世间各行各业被神化了的祖师,如玉皇大帝、张天师、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灶神、财神等。
说实话,在拜读王安霞教授的新著《无锡纸马艺术》之前,我对无锡纸马知之甚少,只是简单地认为它是祭祀用品,殊不知纸马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都是相当丰富。如今,无锡纸马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这也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无锡纸马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自2010年以来,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王安霞教授和她的研究团队对无锡纸马艺术进行了系统研究,作者通过对无锡纸马的历史渊源、史料文献的梳理,结合现状调研和实地访谈,从民俗学、社会学、艺术学的交叉视野,立体分析和解读无锡纸马的民俗价值、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并寻求运用当代设计方法进行无锡纸马的艺术再生和可持续设计研究,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活化”方式和创新发展途径。为此,王安霞教授集十余年研究成果和他弟子刘伟强共同完成了《无锡纸马艺术》(如图1),将无锡纸马研究大大推进了一步,使我们对无锡纸马有了更新和更全面的认识,该书也成为二十世纪以来最新的和最权威的无锡纸马研究专著之一。
图1 无锡纸马艺术-封面
无锡纸马作为极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是无锡地区用作祭祀的雕版印刷用品。无锡纸马始于唐代,北宋时期就已十分繁盛,出现了专营性的纸马铺,并作为与纸钱、香烛相提并论的祭祀物品,至明朝时期制作技艺趋于成熟,到清代达到鼎盛。清康熙年间,无锡纸马已经极为有名,“天下以锡山所出为最,丹青人物极工。自京师以下,贩鬻无远不暨。”1(清)徐永言修,嚴繩孫、秦松齡纂:《无锡县志》卷十《土产》,清康熙二十九年刻本。
早在清乾隆年间潘荣陛撰写的《帝京岁时纪胜》之“皇都品汇”中就有记载:“置年货之何先,香镫云马;祀神堂之必用,元宝千张。门神来无锡,爆竹贩徽州。”2(清)潘荣陛,富察敦崇著:《帝京岁时纪胜 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由此可见,无锡纸马在清代就为皇城贡品,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巨大。
近现代最早研究无锡纸马当属艺术学家张道一先生,他在1984年《无锡“纸马”》一文中对无锡纸马做了如下的表述:“作为迷信品的纸马,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历史现象。它的产生可能与古代“以纸寓钱”的迷信有关。……不论作为艺术的借鉴还是民俗学的研究,无锡纸马都是一份值得珍贵的资料。”3张道一、廉晓春著:《美在民间》,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87 年版。但是,纸马在当代依然存在,并且以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也并非什么“封建社会”的“历史现象”,此外,对纸钱做出的“迷信”判断也值得商榷,但作为现代人对纸马的最初概括,体现了纸马与纸钱的内在联系,并显露出民俗与艺术相关联的视野。
1989年5月江苏籍民俗学家、文化遗产研究专家徐艺乙发表了《纸马话旧》一文,对江苏纸马进行了类型与俗用的例举,指出纸马的内容主要分成“神祇类”、“神像类”、“祖师类”三种类型,同时对纸马的名称、概念、制作、形制等也做出了简要的论述,文章称“纸马,是旧时供人们祭祀后焚烧的神像。它是过去民间迷信的产物是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民间美术品”。4徐艺乙《纸马话旧》,载王栋等主编《民俗论丛》第 158 页,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年 5 月版。
图2 无锡纸马艺术-内文页面
尽管以上的学者也将无锡纸马纳入艺术学的范畴加以研究,但总体上学说,从民俗学角度或在文化学领域认识和研究无锡纸马的现象更为突出。
王安霞《无锡纸马艺术》开篇第一章“无锡纸马艺术概述”中,先将无锡纸马放在时代背景中去探讨它的性质和特点,“纸马,顾名思义,就必然与纸张有密切的关系。在纸尚未发明前,纸马也不可能存在。造纸术发明之后,纸马艺术以绘画的形式存在,直至两宋因印刷术的发展而使纸马艺术的发展达到巅峰。”然后,作者论述了无锡纸马和江南吴文化的关系,“无锡纸马作为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品,是吴文化孕育下的杰作,是反映无锡地域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也为研究宗教学、艺术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提供了线索和基础。”1王安霞、刘伟强著:《无锡纸马艺术》,江西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这就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进一步以历史观定位无锡纸马的形成,从而正确认识无锡纸马的民俗价值和文化内涵。这种论述,作者主要是从无锡纸马产生的历史角度来认识的,突破了关于“纸马”民俗学的本体认识,融合了宗教学、艺术学、地域文化学的学科理念。
关于无锡纸马的艺术特征,这是《无锡纸马》一书最有份量的内容和用墨最多的体现。王安霞教授在研究方法的讨论中,开诚布公地说:“在研究无锡纸马的过程中,本人带领团队从无锡纸马的现状调研、实地采访入手,对其艺术特征进行了翔实的解析,并尝试运用创新设计思维的方法进行可持续设计的研究。”2王安霞、刘伟强著:《无锡纸马艺术》,江西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这正是王教授致力研究古代造物,从艺术实践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并经常于平实中见真知的优势所在,王安霞教授长期在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广泛开展活动,文献、实例兼创新实践经验了然于胸,因此能于细微处表达思想,又能用整体的观念贯穿各部分,《无锡纸马艺术》便是如此。
图3 无锡纸马艺术-内文页面
其例一是作者在论及无锡纸马的民俗意蕴时,王教授改变了以往学者对“纸马”的“以纸寓钱”的迷信观解读,认为这是一种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是老百姓求福纳吉的心理诉求,是人们的客观需要在人们观念中所形成的具体表现。其次,作者认为“无锡纸马形象体系的建立,反映出在农耕文化之下,人们对于造物祖先的敬畏和感激之情。”这种首先从肯定纸马的属性架构入手的解读思维,就是一种整体式的研究思路,然后再论其艺术特征就顺理成章,而且容易理解。同时,这种强调属性特征的不同,兼顾了使用范畴陈述的表达方式,突出了无锡纸马的艺术学特点。
其例二对无锡纸马的表现特点的深刻领会。如“神秘性、平面化、阶级性”的总结。作者认为“无锡纸马艺术的表现题材,很大一部分都同佛教、道教和远古神话交融,其中就蕴含了人们对于世间万物生灵的探索精神和神秘未知的诉求。”而与此相关的无锡纸马造型则与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相似,体现出色彩的单纯性,人物形象的概括性,构图的丰满性等一系列平面化的特征,以此来充分表现无锡纸马的求吉、纳福的喜气氛围。同时,作者指出,无锡纸马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都是对现实社会有意无意的映射。这种认识思维从根本上说是建立在很强的艺术学专业基础上的,而像对无锡纸马艺术构图的探讨、色彩的分析、人物造型的阐述等,则非对中国古代艺术熟知的、有实践经验的学者而不能为之。
无锡纸马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一员,如何在新时代下使其更加鲜活、完整、动态地传承下去,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选题。王教授《无锡纸马艺术》的第六章中作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研究,这也是该书的亮点和重中之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危机在于其与传统的断裂。挽救危机的关键是寻找并重建传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传承。王安霞教授对无锡纸马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创新策略:一方面要注重保护,一方面更要强化传承,同时还要深化理论研究。将无锡纸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分为三个有效步骤展开:调动社会资源,加强传统遗产保护;创造文化土壤,保护民间艺人及培养接班人;结合现代艺术教育,实现其动态发展,进而形成研究体系三条线同时进行,以达到保护传统,创新传承的目的。这样一来,“在恢复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文化防线也得到巩固,避免创新取代遗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内部瓦解。”1孙大志:守望传统,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的思考,《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图4 无锡纸马创新设计流程图
对于无锡纸马艺术的艺术再生和可持续设计研究,《无锡纸马艺术》作出了有效的创新实践。“要实现无锡纸马艺术在新时代下的设计创新,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传承方式创新、制作工艺创新、传播方式创新。”在设计实践中,作者将无锡纸马艺术中的典型元素提取,进行再设计,并将这些元素运用到现代生活的产品设计中(设计工艺创新)、视觉新媒体设计中(传播方式创新)和动漫卡通形象创作中(造型语言创新)。2引自王安霞、刘伟强著:《无锡纸马艺术》,江西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
历史观、艺术观、发展观在无锡纸马研究中的融会贯通和体现,或许并不能完全概括《无锡纸马艺术》的特点和价值,但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对于无锡纸马的研究来说,王安霞教授的《无锡纸马艺术》是尽量贴近无锡纸马本身的民俗特征、文化特征、艺术特征的历史真实的、鲜活的,而且通过解读与创新“活化”,赋予了它更加永久存在的意义。艺术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基本职责乃维系于此。尤其是作者对前人研究成果予以尊重的同时,通过提出新问题并加以解决的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研究的范本。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艺术学并不能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所有问题,但却将前人智慧的整体经验以新的艺术形态留存下来了。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Comment on "The Art of Wuxi Zhima "
The Art of Wuxi Paper Horse is a monograph written by professor Wang Anxia from Jiangnan University Design Institute in collaboration with her disciple Liu Weiqiang. The monograph is about the research of the art of paper horse in Wuxi, published in january, 2017. The author broke though historical conception of folklore and took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artistic practice, showing reader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Wuxi paper horse.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overview of Wuxi paper horse and analysed its folklore implication and artistic characterstics. After making a horizontal comparison between Wuxi paper horse and paper horse in other places and putting Wuxi paper horse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the author proposed concrete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strategy and approach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he monograph is a real interpretation of Wuxi paper horse close to its history. It i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gives more meanings to Wuxi paper horse for its perpetual existence .
Wuxi paper horse; folklore art;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10.3969/J.ISSN.1674-4187.2017.05.014
童永生,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艺术历史与理论。
(责任编辑 姥海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