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用中建构:对展示空间中数字媒介的认识1

2017-11-25 01:49:44李伟王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7年5期
关键词:参观者媒介数字

文/ 李伟 王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艺术学院)

在应用中建构:对展示空间中数字媒介的认识1

文/ 李伟 王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艺术学院)

信息时代背景下,数字媒介在展示空间中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新的设计现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本文力图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必然性,以及对当代展示空间特征与功能的建构,进而清晰认识当代展示设计的发展动向,引发一部分的思考。

数字媒介;展示空间;设计应用

前言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信息传递的方式和媒介呈现的形态都愈来愈丰富,其中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媒介,在信息传递效率和呈现方式两方面表现出的高度集成性和互动性的优势,是传统媒介形态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同样,也不可避免的被设计师当成是一种全新的设计资源,在展示空间设计中加以应用,成为当下一种新的设计现象。在此背景下,本文力图透过这一设计现象表面,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当代展示空间产生的重要影响,期许能对展示空间中数字媒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以利于在设计实践中更好地对其加以把握。

一、数字媒介在展示空间中广泛应用的必然性分析

数字媒介在当代展示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并非一种偶发设计现象,而是由其学科自身特征所决定,既是其学科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其设计本质的内在需求,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下面就促成这一必然性的各种因素逐一探讨。

1、学科发展的历史规律

当代展示设计是一门跨越工程技术和设计艺术的综合性学科,其设计活动的一般性质,是一种满足人类不同展示目的和展示需求的空间营造活动。而空间所具有的物质性特征,决定了它必须依赖相应的技术支撑才能够完成营造活动和设计目标,因此,展示空间在设计、施工等诸多方面都与科学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也就是说,当代展示设计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保持着紧密的互动关系,这也是其学科特征所决定的必然规律。纵观当代展示设计的发展历史,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无不对其产生深远影响——引发新的设计思潮、新的设计观念和方法,并在作品中留下技术革新的影子。

图1 -1 “水晶宫”世界博览会内景

图1 -2 “水晶宫”世界博览会外景

比如,1851年在英国举办的第一届“水晶宫”世界博览会,由帕克斯顿设计的“水晶宫”展馆,就是工业革命时期现代化大规模工业生产技术的结晶,也是世界上第一座用钢铁为骨架、玻璃为主要建材的大型建筑,采用了当时最新的玻璃和铁架预制结构技术,创造了空前的大跨度展示空间,其中最大的跨度达21.6米,在展示空间营造上深深地烙上了一个时代科学技术渗透的印记,使它成为现代展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促进了近代建筑技术的变革,并开创了现代建筑运动之先河(图1)。再如1889年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当时为了集中展现工业革命时期所取得的成就,由居斯塔夫•埃菲尔设计的展示建筑“埃菲尔铁塔”,本身就是载入建筑史的技术杰作,曾经保持世界最高建筑记录45年(图2),在经历了百年风雨后,其风采依旧,巍然屹立在塞纳河畔,成为法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还有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由昂•瓦特凯恩设计的原子能结构的球形展馆,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大跨度结构和轻型建材,充分展现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对展示空间渗透所带来的崭新的空间形式(图3)。

总之,当代展示设计的综合性学科特征,决定其必然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千丝万缕的关联,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革命,都会引发展示设计思潮的涌动,并对设计的手段与方法产生进一步的影响。而数字媒介在当代展示设计中的广泛应用,正是这一规律的具体表现,也是信息革命给当代展示设计留下的数字技术的烙印。

2、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

通过前面纵向的历史发展规律分析,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期对展示空间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们涉及材料技术、施工技术和结构技术等等。但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在具体实践中起主导作用的,往往表现为某一种最具代表性的主导因素。那么,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量更为重要的资源,而数字媒介在加工、传递和呈现信息时所表现出的集成性、互动性优势必然会受到设计师的青睐,并将其作为传递展示信息的重要手段纳入到展示空间之中。

图2 展示建筑“埃菲尔铁塔”

图3 原子能结构的球形展馆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米兰世博会上,几个受到普遍好评的展馆,无不与数字媒介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韩国馆的整个展示空间充斥各种各样的数字媒介,唯一的传统类型的实物展品就是泡菜坛,并且是和数字媒介融合后的泡菜坛,凸显了人文关怀(图4)。更有甚者,是泰国馆的展示空间,在其全部三个展区中竟然没有出现一件传统的实物类型展品,其展示活动的开展完全依靠数字媒介与空间的融合来共同完成(图5)。这些设计现象,充分表明在信息时代的特定时期,数字媒介不仅是影响当代展示空间的主导因素,更成为了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特征。

另外,参观者和设计师的需求,也是引发这一设计现象的推动因素。一方面,大量的数字媒介以各种形态和样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交流信息的习惯和思维方式,为适应参观者的这种变化,就需要更新传统展示空间传递信息的模式,以适应参观者的新需求。另一方面,设计师也会将数字媒介当作一种新的设计资源或新的传递展示信息的手段,将其直接应用到展示空间的功能、结构、形态设计中,为其设计创意提供更多的可能。

3、展示设计本质的内在需求

首先,关于展示设计的本质,由于视角的不同,对其本质的界定始终存在争论,但是,近几年研究者们较为认可的一种界说为“信息传递”,这一观点也与信息时代较为契合,该观点主要认为展示类型和展示主题的多样性是其展示目的多样性的外在表象,体现了不同展示主题、类型的目的指向性,抛开这些表面的差异性,各种展示目的都需要借助展示空间与参观者之间的有效信息交流才能实现。换言之,展示类型和主题的多样性决定了展示的目的多样性,而展示设计的本质却是唯一的,即信息传递。1李伟:“基于技术类型的交互展示研究”,《装饰》,2016.9,第11页。可见,信息的有效传递是展示设计本质的内在需求。而数字媒介在加工和传递信息时,能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复杂信息(包括、图片、文字、声音、图像等),转化为统一的二进制数字“0”和“1”之后,再对它们进行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和呈现,其在信息的传递效率和呈现方式两方面所表现出的高度集成性和互动性优势,是任何传统媒介形态都无法比拟的,显著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这恰恰是展示设计的本质需求。

图4 韩国馆的实物展品

图5 泰国馆的展示空间

其次,两者媒介功能一致性和呈现特征的相似性。即:都是传递信息的物质载体,也是导致这一设计现象的必然缘由。在探讨数字媒介的功能和特征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理解下媒介的定义。媒介即中介或中介物,存在于事物运动过程中。传播学意义上的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北京,2002,第228页。,而马歇尔•麦克卢汉则更为鲜明的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观点2熊澄宇:《新媒介与创新思维》,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1,第41页。。无疑,数字媒介,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与传统的媒介相比较所呈现出的新特征,就是依托一定介质和设备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内容、存储、传输、呈现等,其功能与特征可概括为:用于传播数字化信息的设备或介质(物质实体)。而展示空间,其功能不仅仅是容纳展品和参观者的“容器”,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场”,一个展品、参观者和空间“对话”的场所,它是借助空间自身的结构、形态、材料、质感等特有的符号化的实体造型语言,以隐喻的方式传递信息而已。那么,在功能与特征方面,数字媒介与展示空间都表现为“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物质实体”,这种功能的一致性和特征的相似性,使数字媒介更易于成为延伸展示空间媒介功能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必然会被纳入到展示空间营造中。

图6 阿根廷馆的媒介化的界面

图7 马来西亚馆的交互投影

上述三方面,是以发展和联系的视角,分别从纵向的学科发展规律和横向的时代鲜明特征,以及展示设计本质的内在需求,揭示了数字媒介广泛应用于展示空间这一设计现象背后蕴含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表明了数字媒介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是当代展示设计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趋势,这就要求设计师以积极的心态直面这种由信息技术革新所引发的设计现象,调整传统的设计思维方式和方法。同时,这种必然性也预示关于展示空间中数字媒介应用的研究,将成为一个全新研究领域。基于这样的认识,再进一步探讨其在应用中对展示空间产生的影响才更有意义。

二、数字媒介对展示空间功能与特征的建构分析

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创造当属计算机和互联网,它们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将信息源源不断地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而担当信息“运输工具”的数字媒介,其对单独媒介类型(传统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媒介等)的整合和加工能力,也就是它特有的集成性和互动性优势,使其能够以多样化的虚拟语言和丰富的媒介形态融入我们的生活,也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展示设计领域,并对其设计产生重要影响。下面,将结合米兰世博会中的相关案例逐一分析其在应用中对传统展示空间理论的建构。

1、使传统空间的实体界面呈现消隐和虚实共存特征

空间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概念,其范畴十分广泛,从数学空间、物理空间到宇宙空间都属于空间的范畴,此处仅探讨狭义的展示设计的空间。传统意义上的展示空间主要源于建筑学的空间概念,即通过物质实体的围合所构成的有限虚空与场所,具有三维实体性、限定性和静态性的一般特征,形象的说,就是由物质实体围合而成的“容器”。因而,实体性和限定性是其重要的空间特征之一,而数字媒介的应用,将数字化的图片和影像与围合限定空间的界面进行叠加,使用于分隔限定空间的界面转化成“实态”和“虚态”界面的融合体,致使空间界面的实体性传统特征消失,其对空间的限定性特征也变得模糊不清。

比如米兰世博会的阿根廷馆,传统意义的用于分隔和限定空间的垂直实体界面就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连续不断的曲面幕布所构成的媒介化的界面。无缝图像拼接技术,使得整个场馆内图像构成一个整体,并同步播放阿根廷人文地理、农业特色和食品加工等信息(图6),参观者徘徊其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沉浸感,而这种体验是超越其已有的“空间经验”。在这样的空间里,界面不再是静止的物质状态,而是被动态数字化的影像所取代,空间的限定性也被数字化的影像空间无限性扩展。毋庸置疑,数字媒介不仅置换了参观者已有的“空间经验”,同时也建构了展示空间的新特征。

图8 阿拉酋国家馆的虚拟空间场景

2、使静态的展示空间有了互动特征,延展了空间的功能

传统的展示空间在建造完成后,其空间一般保持静止性和稳定性状态,在通常情况下,围合与限定空间的结构和界面是无法随意移动的,空间的展示功能和展示内容也被固化为一种既定的模式,定位于容纳展品与参观者“容器”,不会因参观对象的不同或是行为的不同发生改变。同样,参观者面对展示空间,也只能按既定的方式被动的观察和使用,与展示空间之间始终保持一种各自独立的疏离关系。但是,当具有交互特性的数字媒介参与到展示空间之中,这种疏离关系被打破,双方之间开始有了“对话”, 参观者的角色也由传统的使用者转化成空间的创造者,他们可以通过语音、触觉、手势或肢体等多种通道与空间进行“交流”,并影响和改变空间的原有状态,甚至影响空间原有的意义。于是,传统的展示空间有了新的使用方式,空间的功能也得到了延展。在米兰世博会的马来西亚馆中,设计师在展现“马来西亚可持续生态策略”主题时,就通过交互投影营造了一组枝叶茂密的热带雨林场景,参观者行走在溪流中,脚下的鱼群会随参观者的步伐快速闪躲,伴着雨声、蛙鸣和墙面上一群若隐若现的萤火虫,使得原本静态的空间环境对参观者的行为有了回应,彼此间的“对话”也由此展开,此时,参观者与空间已经构成一个互动关联的有机体,原本疏离的关系得到有效改善,展示空间也向参观者直观传递了有关马来西亚生态环境的信息,作为“容器”的空间也有了新的功能和使用方式(图7)。3、创造新的虚拟空间形态和非物质化空间特征

传统的展示空间及形态总是需要借助物质性的实体加以营造,在规划过程中,势必受到材料、工艺等物质性条件的制约,同时也制约着设计创新的发挥和展示目的实现,但是,随着数字媒介技术的日益发达,创造出了许多超越物质性的新型空间形态,传统展示空间的物质性、实体性等属性也不再绝对,这些虚拟的空间及形态,具有与传统空间极其相近的特征,有三维尺度和体积,甚至可以多纬度观察,在视觉上已经非常接近传统的空间及形态,唯独不具有质量,也不需要遵循重力和物理定律,这就超越了材料、工艺等物质性条件的桎梏,为设计创意插上了翅膀,也为展示空间的营造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并创造了新的非物质化空间特征。在米兰世博会的阿拉酋国家馆中,就用全息膜作为成像介质,将虚拟空间场景与真实的演员巧妙地融合在同一个空间中,通过一种具有三维特征的虚拟空间场景讲述“水和食物”的展示主题,彻底颠覆了参观者的空间认知经验。

当然,这种基于三维呈现方式的数字媒介与技术紧密关联,现阶段的技术发展还不够成熟,在空间及形态呈现的逼真性方面与真实的物理空间尚存一定的差距,但是,伴随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全息影像技术领域的革新,在不久的将来,数字媒介一定能够营造出更加真实、自然的基于三维呈现方式的虚拟展示空间。

数字媒介对展示空间渗透所引起的展示空间特征及功能的变化,并非对传统展示空间特征的彻底否定,而是在原有基础之上衍生出的新的空间形式和新的空间功能,是对原有展示空间理论新的建构。

结语

本文以发展和联系的视角揭示数字媒介广泛应用于展示空间现象背后的必然性规律,并分析其在应用中对传统的展示空间理论新的建构,希望基于上述认识和分析,引发相关学者和设计师对此领域的更多关注,并将数字媒介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对其在应用中的相关策略和方法展开更为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1]廖祥忠主编.重构美学:数字媒体艺术本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2]杨华,任丙忠,高明武著.新媒体艺术之互动影像装置艺术[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3]孙守迁著. 设计信息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邹志仁主编.信息学概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熊澄宇编. 新媒介与创新思维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6][英]布莱恩•劳森著.空间的语言[M].杨青娟,等,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7]胡正荣著.传播学总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8]张利著.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9]陆泉著.图像语义信息可视化交互研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Constructing in the Applicatio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Digital Media in the Display Space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age,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media in display space makes it a new design phenomenon in people 's fi eld of vision .This paper tries to reveal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phenomenon,by constru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contemporary display space, makes a clearly understand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ntemporary display design, and causes some thought on it.

Digital Media; Display Space; Design Application

10.3969/J.ISSN.1674-4187.2017.05.010

李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理论与方法。

王瑜,现任教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环境设计理论与方法。

1本文为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7YJA760082)、2014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4YSB007)、2016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6YSB014)阶段性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童永生)

猜你喜欢
参观者媒介数字
和名画“撞衫” 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青年文摘(2023年13期)2023-11-16 14:19:30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脑洞大开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答数字
数说InnoTrans 2018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数字看G20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6:12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
场馆学习中的参观者研究:进展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