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先梅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徐先梅
大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是当代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适应社会发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在校园环境中,通过更新教育观念,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创设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条件与环境,对大学生进行自主管理指导,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工作能力,探索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途径,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
大学生 自主管理 重要性 策略
大学生自主管理是一种在校园环境下,通过学生的群体或个体活动进行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以及自主抵御一些不良思想侵蚀的动态成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自治、自管、自育、自律等能力,使整个管理的过程得到最佳效果。自我管理是一个思想和行为并举的过程,从思想层面上看,自我意识是自我管理的基础。所谓自我意识,就是说人能够把自己作为一个对象来思考,能够将自己与周围环境独立开来。自我意识的存在是人和动物本质区别的一个体现,也是思考和认知的起点。能够进行自我认知是人们反思自我的能力,正是因为人类能够进行适当的自我反思,才使我们能够不断的调节自我并适应环境。学会调节自我,保持工作的协调性是自我管理的本质。自我管理主要涉及到群体的自我管理和个体的自我管理。群体的自我管理主要通过学生干部的主体和引导作用,结合相关的制度和管理方式,协调群体之间的各种关系,以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个体的自我管理过程就是行为个体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过程。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个人能力的培养是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认知的过程,在高校大学生日常学习管理实践中,学生通过组织和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生产实习、实践等内容,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创新,不失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办法。实践是创新的基础,自我管理意识的加强是促进实践行为开展的源动力,在能动意识的支配下,学生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感知并作出反应,在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协调下,对接下来的实践行为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也就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间接培养。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集体、团队意识
集合和团队意识是群体自我管理的集中反映,任何的集体和团队都要有自己的核心,大学校园中这种集体、团队的核心力量主要来自于优秀的学生干部。引导学生树立自主管理的观念,让学生在自我意识上有明确的方向,实践中有群体观念。大学日常活动的一个特点就是群体参与度较高,让学生树立一种责任意识,做到人人有权,人人有责,互相监督、互相协调,在培养骨干力量的同时,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个人的集体荣誉感,从而强化行动的团队意识,使各项活动能够积极开展。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协调处理事情的能力
如何协调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高交际的有效性是当代大学生进入社会后面临的一个困惑。调节自身以及他人的行为和情绪是处理事情的关键所在。为了能够在协调性上达到统一,学生个体要先学会自控能力的平衡。自控是减轻自身矛盾情绪的开端,生活在群体环境中的学生,情绪的表现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学生在自主管理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传达和接受彼此的情绪,使沟通交流变得很微妙,自主管理能力强的学生,沟通表达技巧就月娴熟,控制情绪的能力就越凸显,表达的信息就越能受到大众的认可,发生情绪及语言碰撞的机会就越小,处理事情的能力就会越出色。
(一)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淡薄,大学规划目标不明确
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要从进入大学校园开始,目前在校的大学生除少数为非独生子女外,基本都是出生于九十年代后期,在经济生活相对富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经历过高考的全方面服务型备战,学生们习惯了被照顾,被管理,被规划的生活、学习模式,自身的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扮演者既定的执行者,很少担任策划者、组织者的角色,学习规划也是如此,完全在老师带领的节奏之下。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很多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对于活动中如何更好的做好参与、组织、策划等角色,没有基本的认知,在没有被详细的指导下,自我认知效果不理想,学习上没有了老师的每时每刻的规划,目标也变得缥缈。因此,逐步建立并完善有效的高校学生自我管理机制是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生活自理能力欠佳,心理问题难以调整
大学校园生活中,学习和日常生活是主题,在被精心关爱环境下成长的学生,进入独立的生活环境后,会在初期显现很多的小问题。大学教育的制度与体制相对比较完善,各方面的管理也就显得愈发的正规化,很多学生因为自理能力不佳,很难达到制度要求,出现了烦躁,情绪低落等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直接影响自身的心理承受力,人际沟通效果以及认知能力,让学生在调节处理问题的时候出现障碍。引导学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重新审视自己,对自我进行客观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其能够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从根本上认识到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加强思想教育与引导,提升学生的能动意识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来自学生自身的认知效果起着主要的作用。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及时开展必要的入学教育及入党启蒙是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表明,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居于人们主体意识的最高层次,如果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未得到确立,那么,自主管理一定是盲目的、迷乱的、不稳定的,就必然没有真正意义的大学生自主管理。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注重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重在加强制度建设,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在制度的制约下,学生懂得如何规范自我的行为,培养自律意识,并在外界条件的辅助下,有他律转变为自律。制度的建设需在实践中得以完善,避免出现过于死板、教条的约束机制,让学生能够在心理上接受制度的引导,明辨是非,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大局意识,学会换位思考,通过制度上的被约束逐步过渡到理解、接受并自觉执行,在角色转换上逐步实现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的转变。
(三)发挥新生入学教育成果的长效机制,强化学生干部的骨干培养
新生入学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很好的融入到大学的氛围中为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打好生理、心理的基础,也为日后的各项管理做好铺垫。大学生最直观的管理阶段就是入学教育阶段,在入学教育时期养成严格的纪律素养和高昂的精神面貌以及对学习的热情、对活动的热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在入学教育期间,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管理中的生活秩序,有计划、有节制、有规律地进行入学期间的各项活动。为了很好的保持教育成果,在入学后的日常管理中,管理者要保持纪律要求的一致性、舍务管理的一致性、课堂出勤考核的一致性。通过规章制度在落实中的有效性,让优秀的做法得以保持,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有效的减轻日后的工作压力,为学生的自我管理模式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行为标准。同时,选拔、培养一批素质优良、精明强干、有威信、有凝聚力、有号召力的学生干部队伍是实施大学生自主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干部能够正确传递管理工作信息,反馈同学意见和要求,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能够保证管理制度的顺利贯彻和落实。没有强有力的组织管理核心就没有办法强化群体自主管理的能力。在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充分放权于班团、学生、社团组织,使多数学生参与进来,扩大群众基础和民主程度,使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逐步达到强化群体自我管理的能力,进而提升群体自我管理的效果。引导学生参与校管理班级事务,通过自主管理达到自我发展、完善个性的目标。
自我管理是学生所要达到的最低要求,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内省管理,在自主管理中,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明白自主管理的实质,使其自觉的把组织目标内化为自身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而主动、积极地开发自己的潜能。思想政治教育者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时,要更多关注学生主体内部的心理过程、状态并给予正确地引导,从而高效地开展大学生自我管理。
[1]高海涛.学会自我管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2]蒋国勇.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
[3]刘凯华.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指导与经验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本文系齐齐哈尔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项目编号:QSX2015-15YB)。
徐先梅(1979-),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齐齐哈尔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