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心悦
(暨南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0)
顺应论观照下《湘西散记》译本的习语翻译分析
金心悦
(暨南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0)
习语具有精简凝练,寓意丰富的特点。在以体现湘西民俗文化著称的《湘西散记》译本中,习语的翻译对作品的人物刻画和文化传达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耶夫·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为理论依据,从其提出的语境因素顺应分析维度入手对译本中的习语翻译进行分析。通过文化语境顺应,交际语境顺应和语言语境顺应三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译者使用了替换、意译以及省译的翻译策略。
顺应论;习语;语境;《湘西散记》
沈从文是我国20世纪著名作家,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在他的作品《湘西散记》中,湘西这片土地散发着一种安静、传奇又孤独的色彩。戴乃迭和杨宪益将这部文集英译使得湘西文化有机会被世界所了解和认识。
如今,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关注。如何通过翻译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是学者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在《湘西散记》的译本中,习语作为作品中文化特有的表现形式是翻译的难点之一。本文试用语用学顺应论对《湘西散记》译本中的习语翻译做出分析,以探究其中使用的翻译策略,从而对习语翻译提出一些见解。
顺应论由比利时学者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提出,并在其专著《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进行了系统地呈现。维索尔伦(2000:65)认为使用语言“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语言能够进行顺应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这也是顺应论中的三个核心概念。语言通过变异性产生出不同的变体,为语言的选择提供了基础。而后,人们根据各方因素对变体进行商讨和选择。商讨并不基于特定规则,而是依交际原则和环境等具变动。最终,合适的变体在经商讨后选出,顺应达成,这也正体现了语言的顺应性。可以发现,三者虽然密切相关,但并不是出于同一层次上,因为语言只有具备了变异性和商讨性,其顺应性才能成为可能(张燕军 毛延生 2009:40)。对于语言顺应的考察,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语境因素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以及顺用的意识凸显程度。根据顺应论,“语境”可以指与话语相互顺应的一切因素或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何自然 2007:81)。语境因素顺应是语言顺应中的重要环节,顺应语言不仅是语言成分和语境因素相互适应的双向、动态过程,而且也是语言使用者策略性的选择过程(李锦 廖开洪 2005:50)。
习语涵盖了成语、格言、歇后语和谚语等,具有语言简练、寓意丰富的特点。在母语交际中,使用习语会让语言更加生动,同时又可较含蓄地表达见解。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习语则很可能造成交际障碍。
根据习语的特点,相关的翻译研究多从跨文化交际、认知、功能对等等视角展开。而具有包容性的顺应论则为习语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语用视角。译文的产出亦是语言动态顺应的过程。在文学作品中,习语的翻译不仅要考虑到文字本身所含有的社会风俗等因素,还要结合作品内外的语境因素,来进行语言结构的选择,从而达到动态顺应。
顺应论将语言顺应中的语境因素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而交际语境又包括交际双方以及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而本文根据《湘西散记》的文本特色将语境因素划分为文化语境、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并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4.1 文化语境顺应
考虑到源语言文化传播目的,可以认为习语翻译应是采用直译的方法保留其本来面貌为最佳。在《湘西散记》的译本中,杨戴两位译者就常常使用直译的策略来翻译文中的习语,如“人怕出名猪怕壮”被译为了“Men fear fame, pigs fear fattening”。这样一来,源语言中特有的文化意象都得到了保留。但有时候,习语中所带有的历史、风俗、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在直译的策略下会造成误解,或是给译文读者的认知带来压力。
(1)其余人都刺手指吃了血酒,盟神发誓,有福同享,有祸同当,至死不离本位。(2009:301)
The rest picked their fingers and drank wine mixed with blood, swearing to be true to each other through thick and thin and to man their posts till their last breath.(2009:300)
(2)一注三下,又省事又热闹,落得个名利双收。(2009:279)
In this way, he could kill three birds with one stone: saving trouble, having a good time, and making a name and profit.(2009:278)
在中国,兄弟之间结拜时大都会许下“有福同享,有祸同当”的誓言。例(1)中,译者选择了替换的策略,用“be true”来替换了原文中“相互分享与担当”的思想,可以认为这是在翻译过程中突显了文化语境这一因素。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推崇“个人主义”,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更看重真诚,即“true”。所以,若将习语直译,可能并不能将其中表露的兄弟义气传达给英美读者。该译文可以看作是在文化语境层面做出了顺应,遵循了译文读者的价值观,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意义。
在例(2)中,习语“一注三下”在文字层面包含了“下注”的文化意象,而在内涵的意义上则指“做一件事可以获得三分成效”。在该习语的翻译上,译者有意识地突显了文化语境的要求,在顺应的过程中采用替换的策略。在目的语文化中,与“一注三下”意义相近的表达是“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译者通过商讨判断,选择了该表达,并根据具体语境将其改为“kill three birds with one stone”。这样的顺应使得译文表达更加地道,符合译文读者的认知习惯。
4.2 交际语境顺应
寓意深刻是习语的一大特点。对于习语翻译而言,在一定的语境中,译出习语背后的含义比再现其中的文化因素更为重要。若译者为了语义通顺,不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压力,而侧重于习语内涵的翻译,那么就可认为是在交际语境层面做出了顺应。
(3)女的说:“没有什么说的。冤有头,债有主。凡事天知道。”
(2009:195)
“Nothing,”she answered. “Who’s right, who’s wrong—only Heaven knows.”(2009:194)
(4)一个年纪稍大的某人说:“巧秀的娘,巧秀的娘,冤有头,债有主,你心里明白。好好的去了吧。”(2009:237)
One of the older men said, “Qiaoxiu’s ma, Qiaoxiu’s ma, you must know who’s to blame. So go quietly.”(2009:236)
以上两个例句都包含有同一个习语,然而在不同的交际语境中,译者通过顺应产出了不同的译文。在例(3)中,话语产生的交际语境是:女子被污蔑与青年男子有调情的嫌疑,只能接受村里的惩罚。在这里,译者若是将“冤”、“债”等意象译出,必定会让英美读者感到困惑。所以,译者有意识地突显了交际语境的重要性,在该层面做出顺应,将其意译为“Who’s right, who's wrong”,表达出女子对村民们是非不分的愤恨之情。在例(4)中,好心村民对巧秀娘的冤死感到同情。同理,译者凸显了交际语境顺应,选择了意译的策略。通过blame一词可以表达出巧秀的娘是被人陷害才落此地步,从而帮助译文读者更好理解原文。
4.3 语言语境顺应
语言语境就是上下文语境,由语言间的逻辑安排、衔接手法得构成。翻译中,在语言语境层面做出顺应的主要原因在于源语言和目标语之间存在着语音、词、句和语篇结构上的差异。当这些差异体现在习语上时,语言语境因素就会在译者顺应的过程中凸显出来,进而主导译者的翻译策略。
(5)有个水手插口说:“这是什么话。”
“什么画,壁上挂。穷人打光棍,一只腿打坏了不顶事。如两只腿全打坏了,他就不会买烟土走私赚了钱,再到桃源县后江玩花姑娘了。”(2009:123)
“What do you mean?”asked a boatman.
“A coat must be cut according to the cloth. A poor bachelor with one game leg can still get by. If both his legs were crippled he couldn’t smuggle opium or to go to Taoyuan to fool about women.”(2009:122)
(6)如今既然出了这种笑话,因此回复旧事,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极力主张把黄罗寨那风流打虎将两只脚捶断。(2009:231)
Now that she had disgraced herself, he determined to settle old scores. He insisted that the gallant tigerhunter from Huanglongzhai should have both his feet smashed.(2009:230)
在例(5)中,“什么画,壁上挂”本身不具有深层含义,其主要是与前文的“什么话”造成同音异义的效果,同时引出下文。当然,这样的语音重复之中可以体现说话者对穷光棍的一丝讽刺之情。鉴于其在对话中的承上启下功能,译者选择在语言语境层面做出顺应。可以发现,译者在顺应过程中采取了替换的翻译策略,使用了英文习语“A coat must be cut according to the cloth”取而代之。其中,“coat”和“cloth”采用压头韵的手法,间接重现了原文语音上的呼应。在引出下文方面,该英语习语所隐含的“量力而行”的意义也同下文讽刺穷光棍断了一条腿做事还不收敛的话语做到了语义上的衔接。
除了采用替换的策略,译者在语言语境层面做出顺应时还会采用省译策略。如例(6)中,由于习语“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在语篇中并没有承担起衔接等的重要功能,而且在语义上也并没有传达出新的信息,只是作为一个插入语存在,所以译者选择顺应目的语语篇结构的特点,将该习语省略不译,从而使保证译文语篇的连贯通顺。
在《湘西散记》译本中,习语的恰当翻译不仅再现了原文部分的语言风格,还保留了文中人物的生动形象。通过分析可以总结出,该译本中习语的翻译在文化语境、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顺应之中分别采用了替换、意译、省译与替换的翻译策略。希望这些翻译方法能为当代译者提供借鉴的,同时也能够引发其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除此之外,本文通过顺应论对习语翻译做出的分析也体现了该理论对翻译的阐释和指导作用。
[1] Verschueren, 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 何自然. 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3] 李锦, 廖开洪. 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策略[J]. 语言与翻译, 2005(2): 49-52.
[4] 沈从文. 湘西散记[M]. 杨宪益, 戴乃迭, 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9.
[5] 张燕军, 毛延生. 语言变异的语用顺应论研究[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9.
金心悦,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为语用学。
H315
A
1672-5832(2017)11-02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