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钰凡
谈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
郑钰凡
进入到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对大学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文献信息数量的增多,以及数字化信息体系的建立,读者不仅需要及时获得专业的信息内容,还需要通过个性化的服务来提升阅读体验。针对此,许多高校开始了在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并通过对学科馆员素质的定位和提升来优化图书馆功能。本文从“学科馆员”制度的内涵出发,结合“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对该制度的建设与完善进行探索。
“学科馆员” 工作职责 综合素质 制度建设
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为适应现代信息化教学发展要求,而形成的一种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学科馆员则是指由高校图书馆委派的,专门与某一院系或学科进行对口联系、主动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文献信息服务的图书馆馆员。自1998年,清华大学总结西方国家高校图书馆管理经验而引进学科馆员制度,这种新的服务体系便在我国高校落地生根,各个高校纷纷根据学校现有条件、专业的教学研究需求以及学生的阅读需求构建了学科馆员制度,而图书馆员作为制度落实的核心,其在工作中不仅要具备相关专业的基本素养,了解该专业师生所需的信息类型,还应该从整体上熟悉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以方便相关专业与图书馆之间的信息对接。
进入到信息时代,学科馆员的的工作范围也不断拓展,其主要包括:了解图书馆中对口学科的馆藏资源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馆藏计划,以帮助图书馆建立、完善数字化馆藏系统,进而方便读者的网上搜索;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要求,结合馆藏信息组织开展相关讲座,并做好新书的简介与推荐,提高新的馆藏资源的使用效率;利用图书馆的信息系统做好与读者的信息沟通,并根据读者反馈做好系统优化;结合对口专业的重点研究项目进行资料收集,从而为项目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周到的服务;及时征求对口专业教师的相关意见,做好活动、服务、资源的通报。
学科馆员作为沟通专业与图书馆之间的桥梁,其必备的工作素质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图书馆管理学知识,在管理中不仅能够根据图书馆管理理论做好馆藏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保存,还能够把握学科发展动向,进行对口学科信息的开发与整合,以保证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针对性;良好的工作态度,学科馆员在工作中不仅要用诚心、细心、耐心为师生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还应该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信息素养,以从容应对大数据时代对高校图书馆提出的新要求。
(一)完善服务模式
在现代教育发展中,服务至上的理念逐渐深入到教学管理中来,因此,高校在构建学科馆员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围绕着服务这一核心,完善图书馆的信息集散地功能。在完善服务模式的过程中,一方面学校应该利用服务来检验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以保证其积极落实信息服务措施;另一方面加强与专业学科之间的沟通,获取更多的信息反馈,以提高服务的针对性。
(二)提高人才素质
学科馆员作为落实该制度的核心,其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学校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即一方面利用岗位设置,加强对馆员的招聘,以保证专业素质能够胜任工作职责;另一方面还应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利用完善的薪酬激励机制,提高学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进而实现对口专业与图书馆信息服务之间的幼小衔接。
(三)健全基本制度
丰富的图书馆藏是保证学科馆员制度顺利运行的基础,没有了系统化的图书馆藏,学科馆员的工作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高校在图书馆管理中应该重视馆藏制度的建设,一方面根据专业发展需求适当增加图书馆馆藏,以保证学校能够准确把握相关专业的发展动向,另一方面还应该推动信息化制度建设,推动图书馆纸质馆藏的数字化进程,进而不断提高其信息化服务水平。
(四)做好学科导航
无论是实体的图书馆还是数字化图书馆,其中均包含了大量的馆藏信息,而教师在进行学科建设中需要从中迅速获取专业信息,因此做好图书馆馆藏的学科导航对于提高资料查询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对此学科馆员应该担负起职责,根据图书馆学内容,构建科学的学科导航。
总之,在信息时代,学科馆员已经成为联系各专业师生与图书馆信息库的纽带,在数字化阅读资源越来越普及的背景下,人们的信息获取习惯也逐渐发展了改变,传统的借阅模式与师生信息获取之间的出入逐渐拉大,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对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一方面不断完善馆藏体系,丰富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不断提高学科馆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师生提供更加专业、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1]李清.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现状与专职化策略分析[J].经济师,2016(07(:222~223.
[2]陈楠.大数据时代公共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6(08(:39~42.
[3]杨汉宁.论学科馆员制度与创新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J].图书情报论坛,2016(02(:17~21.
(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