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莎
试论加强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李莎莎
本文主要就强加当代大学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加强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还是促进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 公民意识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现代化建设。大学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其学业、专业素质不容置疑,但其公民素养却难以保证,所以,强加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刻不容缓,非常必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的社会成员以不同的市场主体发挥效力,形成公民的角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等特征以及其作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要求公民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各种价值取向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获得正确的自我定位,肩负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下的使命与责任。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必须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培养出一批极具公平与竞争意识,视野宽广,观念成熟的现代社会公民。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在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中,只有将大学生的个体特点与现实的情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实现大学生像合格成熟公民的转变。唯有将公民意识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即将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重要成员的大学生,才能在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中,高效率、高素质地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我国提倡民主政治,并着力于其的建设,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意。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时刻以主人公的身份要求自己。首当其冲的,在公民意识方面,就是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主体地位,树立全面的权利义务观念及法制观念。
如果一个社会中的成员能够拥有坚定和健全的社会意识,并将这一系列的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融合起来,监督和指导自己和他人的言行举止,那么民主法治社会的推进,将不是难事。由此可见,必须加强高校教育中的公民意识教育,使大学生具有完善的公民素质,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这样一来,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国将会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观念、意识相呼应。
和谐才能长治久安,和谐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我国至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全国人民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和发展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念,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践行的使命。
和谐社会需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现代公民做支撑,这就促使我们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只有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等,才能使他们既作为和谐社会的创造者,同时又作为和谐社会的受益者,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基础。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注重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理论基础的塑造,对思想觉悟和意识形态的培养力度较大,而对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的基本准则要求方面则重视不足,以致于大学生的公民素养、公民素质相对欠缺。
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弥补原来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现代化人才。规范化、体系化、全方位的公民意识教育将为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注入新鲜的“血液”,有助于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僵硬倾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革新的突破和飞跃。公民意识教育中的主体意识教育及权利义务意识教育等,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视角,这既符合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又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各项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实施公民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有利于增强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念和参政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同时也是高校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需要。
大学生作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群体,未来将担任起民族复兴和国家建设的重大任务。但是,一些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还比较薄弱,对公民知识还了解不多,权利义务意识相对模糊,法制意识淡薄,甚至公德意识粗浅。因此,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亟待提高,亟须培养大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公平正义理念,民主平等意识,市场观念等现代公民素养,塑造出高品质、全方位的现代化人才。
[1]欧世龙,刘小丽.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2(.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
李莎莎(1984-),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西安医学院宣传部干事,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